APP下载

北京崇雍大街的文化传承与风貌更新实践

2020-01-03钱川鞠德东孙书同周勇张涵昱

建筑技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风貌大街建筑

钱川 鞠德东 孙书同 周勇 张涵昱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崇雍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贯穿老城南北的主干道之一,南接天坛,北抵地坛,可谓是一条“天地之街”,是东城区重要空间轴线,也是展示历史人文遗迹与现代化首都风貌的主要文化景观线路(图1)。崇雍大街沿线文物史迹众多,两侧1km左右的范围内,密集分布有7片历史文化街区、5片历史文化精华区、2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余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雍大街历史文化价值极高,是首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做好崇雍大街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在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关于“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工作部署背景下,意义重大。

2017年6月,东城区正式出台《东城区“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崇雍大街是“百街千巷”行动计划中的近期重点工作任务。相比较其他已实施的“百街千巷”工程而言,崇雍大街面临的问题更为综合,如街道沿街风貌杂乱、历史文化资源缺乏合理展示、交通问题突出、业态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综合问题。以此为契机,有必要站在更全面的技术角度来进行综合提升,以更紧密的多专业协调和更高效的多工种实施来开展工作。

1 文脉延续研究

为了深入挖掘崇雍大街历史价值与特色,精准把握其整体性保护方法与措施,我们对其历史文化沿革与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一条崇雍街,千年北京城”。崇雍大街总体街道格局与线位走向,自元代以来基本维持不变,是“大街小巷”城坊划分的依据,大街中段旧枢密院角市即现今东四,为元代北京三大商业中心之一;明代,崇雍大街格局地位提升,周边多数城坊合并,唯崇雍大街南北通衢仍作为明确的划分边界;清代,大街中段隆福寺成诸市之冠,前门一带成全城性商业中心。崇文门外中药业、酒市繁盛,享有“北京药市”“北京酒市”之称;清末民国,使馆、兵营、教堂、医院等洋式建筑聚集大街南部,军事功能逐渐成为大街两侧主要功能,隆福寺呈现出平民化趋势,成为著名大庙会,东安市场附近建有北京饭店、德国饭店,成为高档购物中心;20世纪50~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京城四大菜场”崇雍有三,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寺街及花市百货商场成为市民主要消费消遣场所;到20世纪90年代,崇雍沿街商业连片,居民生活丰富便利,银街盛名远播,引领全国时尚潮流,簋街小吃街兴起带动北新桥商圈发展。

1.1 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梳理

通过深入研究,崇雍大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可总结为四个方面。

1.1.1 贯通老城南北的文化次轴

1 崇雍大街在北京新总规核心区空间结构中的区位

2 文物古迹分布图

3 历史文化展示系统规划图

崇雍大街与西四—宣武门为明清北京城唯二的南北通衢,其文物史迹的数量、等级、富集度和两侧传统风貌的完整度在北京老城众多大街中极为突出,相比于中轴线,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贯通老城南北的文化次轴。

1.1.2 崇文尊孔重教的精神圣地

崇雍大街北段的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而宗教方面,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崇外地区历史上更是寺庙云集,是汉人宗教活动的集中场所。所以说,崇雍大街既是书声鼎盛、礼乐流芳的教化之地,又是多元融合的宗教重地,可谓是崇文尊孔重教的精神圣地。

1.1.3 民俗闹市汇聚的商贸中心

明清时的崇雍大街为水路要冲,是因漕而兴、舟车辐辏的商贸咽喉地带。东侧朝阳门、东直门曾设水关,运粮船由东便门向北沿内城东侧护城河可至朝阳门和东直门。东四地区集中了北京的谷仓,又是运河货物的装卸地,人口密集,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崇文门外地区也得益于其水路、陆路长途运输枢纽的地位,形成以花市、药王庙为代表的商业区。同时,崇雍大街的庙市多坐落在远离商业中心与城门的居民区,据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当时隆福寺庙市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

1.1.4 文化交融碰撞的先锋阵地

崇雍大街人杰地灵,名仕众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历史上多个先锋文化思潮也在崇雍大街闪耀,大街东侧东堂子胡同内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也成为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著名的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其示威游行路线始于大街南段,并拐入东侧赵家楼胡同。由此可见,崇雍大街为国脉中枢,体现中外交融的特色,是名仕聚居和先锋文化的源发地。

1.2 文化展示策略与结构

结合上述价值研究与历史格局,围绕每一项历史文化价值对应的文化资源载体,明确了重点保护对象,提出了崇雍大街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结构(图2,3):以“强化脊柱、舒筋活络”为总体策略,依托崇雍大街、王府井大街为南北向展示主轴、次轴,串联起“释道雍和、西学东渐、大市商贸、现代变迁、近代史迹、崇外商贸”六条东西向的主题文化展示带,形成六处文化展示核心,分别为“槐市雅集、铁狮旧话、隆福街市、和平新篇、东交风云、崇外市集”;依托二十余条胡同文旅线路串联起“释道雍和”“西学东渐”“传统商业”“传统居住”四大特色片区。

2 明确定位功能结构

2.1 多视角研判特征

崇雍大街作为北京东城区的南北中枢,其复杂性使得传统定性研究方法难以获得对其全面的认识,本次工作创新性地采用了文化格局、历史业态、现状业态、交通系统和建筑风貌五种视角综合研判、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为崇雍大街的定位提供了坚实的研究支撑。

文化格局和历史业态方面,基于崇雍大街片区四大历史文化价值所对应的物质空间载体,提炼形成场地历史功能格局分布(图4),重点考虑下阶段空间规划设计中需要保护与展示的内容。基于崇雍大街西侧20世纪60年代历史街景照片中沿线业态的分析,识别出崇雍大街为历史上的生活性干道,并在长安街、灯市口、东四—隆福寺以及北新桥周边集中分布各类商业商贸功能。

对大街两侧现状经营业态进行统计,其总体特征为:北段以文化旅游与餐饮服务为主,业态集聚;中段以生活服务业态为主,业态混杂;南段以现代生活与商贸业态为主导(图5)。

4 场地历史功能格局分布图

5 现状业态区段示意图

交通系统方面,现状总体上形成了“方格网状,一环四纵九横”的整体结构。结合大数据分析结论,可以发现贯穿崇雍大街全区段的交通流比例较低,每一段都有不同的交通需求和定位要求。其中,北段以本地到达和集散交通为主,南段为公交走廊和交通干道。

大街两侧受到历史文化格局的影响,建筑风貌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可分为四个区段:北段雍和宫大街多传统明清风格小体量建筑;北新桥路口—东四四条口市井风味较浓,低层建筑,近现代风格、新中式建筑风格较多;东四四条口—灯市口大街风格杂糅,多高层建筑,以办公、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居多;灯市口大街以南多现代风格大体量建筑。

2.2 定位与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视角,以大街历史文化格局为本底,结合大数据对崇雍大街区段内的职住情况和功能布局的分析结论,在建设“人文老街、绿色畅街、活力秀街、宜居慢街”的理念下,本次研究提出崇雍大街总体定位——“文风京韵、大市银街”(图6),未来将其建设成为一条综合展现老北京胡同民俗、商业人文、古今辉映、中西交融的特色大街。

6 区段定位示意图

7 “文风”段文化展示线路及主题图

崇雍大街北部第一段为人文休闲精华区,即“文风”段,北至北二环、南至香饵胡同—石雀胡同,主要为雍和宫大街的范围。重点内容包括胡同风貌的示范展示、休闲游憩的绿色街道、人文荟萃的城市门户三方面。人文休闲精华区在文化展示方面,应以崇雍大街为轴,选取沿街七处潜力空间作为主题文化展示核,串接胡同街巷与历史文化遗存,营造军事城建、儒学礼制、宗教信俗、传统民俗四类主题文化线路(图7)。

另外三个区段的基本定位分别为:传统生活体验区,即“京韵”段,北至香饵胡同—石雀胡同,南至钱粮胡同—东四四条,主要为东四北大街北段。重点内容包括胡同生活的深度体验、京味文化的传承展示、社区交往的公共空间、文化创意的内生激活。传统商业文创区,即“大市”段,北至钱粮胡同—东四四条,南至灯市口大街—史家胡同,主要为历史上的东四周边区域。重点内容包括传统商业氛围的延续、东四文化的传承展示、民俗活动的现代演绎、文创街区的转化展示、文化演艺的活力场所。都市活力服务区,即“银街”段,北至灯市口大街—史家胡同,南至长安街。重点内容包括王府井商业空间延伸、综合医疗的集散服务、高端酒店的服务接待、现代都市商务办公。

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上述架构、流程以及模型,采集数据样本值并进行模型运算,发现用户感知指标丢包率与PRB利用率、CCE利用率以及RRC连接数呈线性关系。如PRB利用率越大,用户在这种小区内发起调用后丢包比例越大。丢包率与PRB利用率、CCE利用率以及RRC连接数之间的线形相关性如图7、图8以及图9所示。

3 街道风貌的保护更新

在明确整体定位之后,崇雍大街开展了具体的方案设计与工程实施工作。在实施机制上不同于以往的街巷整治,采用了“统规自建”的方式开展工作,即由政府统一规划、公众自主参与建设。在这种实施方式下,“控制有度、不失丰富”是大街改造的最大难点。项目组采用了“一套导则,一段示范”的方式尝试对问题进行回应:一方面,保证对风貌的管控有一套面向大街居民的准则,方便大家理解、操作、实施,保证“一般风貌不出错”;另一方面,通过示范段统规自建先行先试,让居民业主们参与到改造工程中,体现个性化的需求,达到“各家风貌有特色”的目标。

3.1 一套导则

3.1.1 管控框架

构建导则框架,涵盖各类大街上的建筑情况。在具体工程设计开展前,项目组重点编制了“崇雍大街城市设计导则”,对各类情况进行了约定,保证“一把尺子量到底”,先谋后动。崇雍大街两侧历史街区众多、建筑风格多样,针对这一特点,导则编制采用了“管控通则指导日常管理,措施细则明确如何实施”的编制思路(图8)。

在过去的整治提升工程中,常反复整治外立面“一层皮”。针对这种情况,导则重点分为“院落”和“建筑”两类进行分类管理,强调传统院落的保护与风貌传承。

8 崇雍大街城市设计导则框架图

3.1.2 管控通则

编制管控通则,利用引导工具对建筑设计进行导引。管控通则包括“院落管控通则”和“建筑管控通则”两项。院落管控通则,是通过对不同类型院落的平面布局、空间关系、高度组合等进行控制,对院落风貌肌理进行管理。建筑管控通则,则针对大街上最常见的传统风格、近现代风格、新中式风格、现代风格四种类型的建筑,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利用图则的方式,落实和细化了东城区街道环境提升十要素设计导则的内容,对于门窗样式、灯具小品、附属设施等内容结合大街建筑与文化特点进行了专项设计(图9)。

9 管控通则引导工具

3.1.3 措施细则

编制措施细则,旨在指导未来崇雍大街业主、商户统规自建。考虑到大街建筑类型的复杂多样性,项目组通过对沿街建筑进行梳理归纳,根据现状情况及需要达到的风貌目标,划分了3类院落整治方式及7类建筑单体整治方式(图10)。秉着客观评价的原则,在划分类型时,采用了“整治措施评价决策系统”,即根据现状风貌、功能、格局、产权、区位等,对各类现状建筑的情况进行分类评价,从而确定其改造的方式及类型,给予具体改造方式的指导。

10 整治措施细则

3.2 示范段实施经验

在崇雍大街编制期间,项目组选取雍和宫大街作为示范段,对城市设计导则进行验证。首先,在改造中,示范段充分落实了城市设计“从街面走向院落”的规划要求,结合“院落导则”尝试进行了院落改造。改造中选择了3处示范院落,分别探索居住型院落、文化型院落、公共服务型院落的改造方式。其中53号示范院,作为居住院落示范院,已经完成了危房改造及院内拆违清理工作(图11)。

11 53 号示范院改造前后对比

在“措施细则”指导下,根据建筑单体现状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改造措施,避免违规及风貌不符合形制的情况(图12,13)。例如,针对雍和宫大街大量传统风貌建筑,也根据导则要求,对外贴的一层皮进行拆除后,恢复传统建筑的形制(图14)。

13 与细则对应情况的某建筑改造情况

14 传统风貌建筑改造效果对比

二是以人为本进行方案设计,兼顾“大家”“小家”。南段的建筑风貌设计特色为“京华剪映、街区新生”,项目设计提取雍和宫大街历史上曾经有代表性风格的建筑,采用蒙太奇的方式进行拼接展示,展现从北至南、由古朴向现代、由居住向商业逐渐过渡的建筑风貌。项目组根据建筑风格的定位,为居民提供了48种个性化的门窗菜单、12种牌匾菜单,邀请居民参与到设计中(表1)。驻场设计师一家一户登门拜访、沟通交流,将居民的情感和生活需求纳入考量,兼顾“大家”的风貌和“小家”的适用,提高了方案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表1 门窗菜单式列表

三是根据规划的要求,严格保护传统风貌。对工艺、细节反复打磨提升。项目组回应市民心声,为保留古都风韵,在二期工程中重点探索了老旧建材回收利用的方式。在每座建筑的修缮还原中,项目组都细致挑选合适的旧物件,对原有的铺地砖、瓦、墙砖、木构件等进行了回收利用。

雍和宫大街作为示范段,是崇雍大街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启动工程,也是落实街道秩序整理指引原则的示范工程。对交通组织和景观环境的优化提升也是本次崇雍大街保护与更新专业融合、综合施治的重要抓手,以舒适、活力、文化为目标,营造步行体验良好、街道活动丰富、体现本土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共空间。

在人性化、绿色化、智慧化、共享化的目标指导下,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消除瓶颈点、弱化小路口、铺装分空间的策略,在街道空间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和路权(图15)。沿街选取八处景观节点作为“雍和八景”,同时结合区域文化展示系统规划及周边人群活动评估,打造成为满足活动需求与具有文化认同的特色街道景观空间(图16)。

15 步行空间改造效果对比

16 景观节点改造效果对比

4 结语

崇雍大街的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被确立为北京市街区更新的示范,是老城复兴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的标志性工程,这项工作在全过程中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从闭门设计到共同缔造。把握街面街区“一个整体”,以民生改善为突破,开创了统规自建的工作方法,让居民部分参与到方案设计过程中。

二是注重多专业协同,充分认识到大街问题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从以往的涂脂抹粉真正转型为系统施治。此次街巷整治综合统筹城市设计、建筑、交通、景观、产业经济、社会学的全技术融合视角,扭转了实施“一层皮”、重表不重里、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开始转向系统、整体、综合、长效的理念和实践。

三是注重长效管控,构建了管控导则,研究了实施机制和实施路径后再开展具体工作,改变了以往大干快上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先谋后动,同时在具体工作中坚守细节打磨,实现了从百街一面到精品示范的转变。

崇雍大街的保护与更新是东城区“百街千巷”街巷整治提升工作总结经验的承上之作,是区别于大街历年实施的局部、专项、临时的整治措施的第一次系统性的综合提升。同时,也是落实北京总规对老城疏解、提升的新要求,探索下一步工作方向、方法的启下之作,是北京老城走向有机更新、可持续治理的模式探索地。

图片来源:除特殊标注外,均由笔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风貌大街建筑
包裹的一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趣图
在大街上抓拍到的爆笑雷图
大街上真热闹
泥火的实验和表达理念的个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