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院制人才培养效能提升的路径探究
2020-01-02梁呐
梁 呐
高校本科书院制是近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制度性成果,书院教育一方面复兴了我国古代书院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住宿学院制,并结合与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相匹配的规范,是对原有高等教育高度专业化组织建制的突破。书院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1],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碰撞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发展的瓶颈,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操作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探索我国高校书院教育在人才培养效能提升方面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方位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内涵式发展
书院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该以全方位育人理念为基础,创造一个鼓励学生多元参与和体验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管理和自我潜能的挖掘。以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住宿学院制为参照,结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总趋势和总体规划,以塑造健全人格、修德育智、培养高雅情趣、化育人生为目标,充分发挥好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是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机构,以儒家道德品性修为和知识学习为主的人才培养场所。古代书院以“兴贤育才”为理念,注重培养品学兼优的学子[2];书院也是学生居住生活的场所,学生高度自治,除山长(院长)和监院(副院长)负责教务、训导以及财务、奖惩考核等工作之外,其他各项事务均由学生职掌。西方的住宿学院制度(collegiate system)是一种由导师引导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社交等方面高度自治的独立系统,大学则体现为住宿学院的联合体,只负责考试和颁发学位[3]。通识教育在住宿学院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设置核心通识课程,规定必修门数和学分,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基本学术素养,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正确表达观点、清晰写作、严谨治学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我国高校书院从21世纪初开始逐步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书院制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实施书院制,如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均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为依托发展书院教育。在管理模式上,从传统的院系班转向以学生住宿社区为中心,实行导师制,除学术导师外,不同高校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了人生导师、学业导师、成长导师、社会导师等[4]。书院导师在学习方法指导、学术研究规范、职业规划设计、读书讲座、科创训练、社会实践等方面深度参与,既能够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也能够发挥书院因材施教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国高等教育的“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各高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为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书院在育人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指导功能。因此,高等教育的书院制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促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全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兼具多学科拓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文化、科学、道德、生活、智慧、情感等各方面获得发展。
二、发挥“双院”发展机制的协同育人作用
我国建立书院的各高校普遍采取书院和学院协作并存的“双院”制形式,书院负责综合素质和人格养成,学院负责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这使得学生具有了双重身份,书院和学院横向交融、纵向贯通、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进行人才培养[5]。
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将全体本科生纳入书院,采取大学一年级或一、二年级进行书院制教育,各不同专业混合住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书院形成跨学科交往,使学生浸润在多学科的氛围中,之后再进行学院的专业教育,各专业统一住宿。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书院制是按照学生的专业进行分类,学院和书院学生结构基本一致。另外还有清华大学等将书院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构或者通识教育实施机构,暨南大学则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学生开设书院等,均属于小范围特定群体的书院试点模式[6]。
“双院”制的协同育人作用在现实层面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二者的职能分工与衔接融合方面。学生在经过低年级的书院教育之后,转向专业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专业认同感不强。因此,当书院独立于专业院系时,应做好学生的通识课程学习与专业课程学习的衔接,低年级时期的书院教育要兼顾专业意识的培养,可定期举办由专业教师主讲的专业导论课程、专业知识讲座和文化素养提升课程等。聘任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学术导师,为其专业学习提供指导,并一直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加强学术导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营造书院的学术氛围,师生比应在1∶20~1∶10。
从书院与学院的性质和职责分工来看,书院主要负责学生事务和通识教育,学院则主要负责专业学习和学术事务。二者应密切协作,建立书院和院系教师交叉任职制度,推动书院的学术化程度,同时强化管理层的分工与合作。书院和院系还可以通过共建学分,对学生参与书院教育予以认定。
目前,我国书院较多依靠传统行政力量加以推动,通识教育并不完全属于书院,专业教师则属于各专业院系,专业院系具有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评价管理教师等权利。书院对专业院系有一定程度的资源依赖关系,这削弱了书院应有的独立性,因此,要探索和协调书院与专业院系之间的联动关系,明确各自的分工。建立师生定期交流制度,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并且重视师生之间的“非正式互动”,如推进师生的共膳计划等。注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以特色文化推动书院制度化建设
培育书院的特色文化,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由于国内书院建设历史较短,因此不少高校的书院仍然以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为主,使书院的独特性不够鲜明,书院文化建设缺乏制度化保障。书院特色文化应成为各高校书院建设的重点,应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不同的发展需求和育人目标定位书院特色。如复旦大学的五大书院,分别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经典研习、自主创新等角度开辟特色文化,从而提升书院的文化内涵和多元化发展空间。
推动高校书院的制度化建设,围绕特色文化设计发展方案,开展具有建设性的、高效的教育活动,制定学生培育式的发展机制。书院特色文化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使目标、受众和步骤过程互相衔接,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政策分析、审美鉴赏、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活动[7]。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拓宽视野,实现对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和强化、促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构建书院良好的特色文化公共空间,组织丰富的拓展活动,包括学术讲座、读书沙龙、文化考察、科创项目、志愿服务等,亦可在书院开展特色职业生涯教育,强化不同专业学生对未来特定职业的认同。班集体活动和党团建设活动、游学、研学活动等都可以纳入书院公共空间领域。当前一些院校的书院活动存在的问题是持续性不强,临时性或短期运行的活动较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教育作用的持续发挥。需要在书院建设规划层面设计相应的活动学分,以学生参与书院运行管理的形式,使学生以书院主人的身份参与书院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参与书院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书院的制度化建设还应建立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从试点示范工程向普适化方向发展,建立各高校之间书院的联动机制,同时增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高校书院导师队伍的跨校交流与培训,开展书院导师的跨校兼职、技能培训等。另外,也应加强书院的评估评价体系建设,从硬件建设、环境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书院的建设成效进行评估。
四、结语
高校书院教育应秉承敦品励学、学行合一、明道济世的传统,在现代寄宿学院制和通识教育建设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使书院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起点,也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和思想力量的源泉。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全方位成长,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