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1-02荆忠国
荆忠国 王 星 万 舟
一、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
在网络成瘾中,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种分型,主要是指游戏玩家无法控制控制地、长时间地和/或强迫性地沉迷游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受损等[1]。相较于网络成瘾的其他类型来说,IGD的自身特点是更易出现内倾性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及社交能力减弱等。格里菲斯(Griffiths)[2]将IGD归为两种类别,一类是游戏玩家因游戏的刺激而越来越沉迷最终形成成瘾,另一类是因为在游戏世界里可以释放压力和代替一些活动而成瘾。
二、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现状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调查问卷》,在昆明理工大学随机向学生发放500份调查研究,回收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7.6%,其中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为93.4%。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发现,大学生中非常爱玩网络游戏的人数占总体人数的63.17%,平时不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只有36.80%,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占6.80%。随后笔者通过对网络游戏成瘾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借此分析其沉迷游戏世界的原因及对自身造成的伤害。
(一)心理机制
(1)从众心理
大学生群体中很多人自我控制力差,造成自我意识弱化,时间管理能力、意志力、判断力等处在较低水平,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在诱惑下产生模仿心理和从众心理。访谈游戏成瘾的学生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开始玩游戏都是受身边朋友影响,在感受到游戏的趣味之后开始沉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开发公司游戏设计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向群体的趋同性。
(2)心理需求
在游戏的世界里,玩家可以满足自我实现、人际交往、排解压力、求知探索的心理需求[3]。首先,相较于现实生活,网络世界更易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需求,通过长时间的玩游戏可以不断提高段位。其次,大学生渴望广泛交友,在认识朋友过程中需要依靠群体认同的方式进行良好沟通,一起打游戏就是一个非常便利的交流平台。再次,网络游戏真实唯美的视觉呈现和带动人心的听觉感受及超现实展现能力的过程,在很大方面实现了游戏玩家释放情绪及竞争和猎奇的心理,从而舒缓来自学业、家庭、就业的压力。最后,大学生现在正是对求知和探索欲望强烈的时期,对游戏世界未知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兴趣感,游戏的角色、场景、技能等丰富多样,满足了大学生自我价值和探索猎奇的心理需求。
(二)外界环境
网络游戏具有类型多、虚拟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加之本身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等,越来越多大学生深陷其中。大学生人群在游戏成瘾者中比例高,除了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之外,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因素也有很大关联。
(1)家庭因素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与其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教育方法和陪伴等十分密切。访谈中发现,单亲家庭、家庭的消极教养方式、父母拥有不良习惯或嗜好的家庭及亲人之间关系不融洽的家庭中的孩子更易沉迷网络游戏。通过与游戏成瘾学生的访谈可以发现,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理解、支持和温暖,教养方式以粗暴、惩罚等为主,孩子做事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和满足,心中感到自卑、不满,从而到游戏中发泄并获得肯定。
(2)学校因素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与高中不同,需要学生自己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但很多大学生自控能力差,加之课堂教育方式单调乏味,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生不能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转向游戏世界寻找肯定、奖励、满足。在与游戏成瘾的学生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大学是多年应试教育之后的休息站,学习松懈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之成绩差后父母老师的频繁督促和对学习没有兴趣等因素,他们更愿意置身网络游戏世界,避免与真实世界接触。
(3)社会因素
大学阶段,一方面,学生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时会出现难以适应的现象,心里难免会逃避与迷茫,到游戏世界中寻找安全;另一方面,网络游戏开发公司人员一心想着扩大游戏者的规模进而获得巨大盈利,但缺少对游戏时间设限的管理,使得大学生玩游戏可以长达十几个小时不停歇。同时,由于政府关于网络游戏的政策和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处罚不严格等原因,造成不良网络游戏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步步走向游戏痴迷的深渊。
三、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
越来越多大学生步入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如何开展工作来预防和引导学生远离游戏是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非常重要的方面。以下是结合本次问卷调查及访谈内容,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预防与矫治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一)心理疏导——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应对强迫性网络使用的较好模式[4],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多多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积极运用心理有效疗法开导学生,促使喜欢和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行为的危害,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等,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二)环境诱导——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十分重要,高校要一方面注重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为此,应积极寻找多种资源和场所开展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类讲座,多多举办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文艺活动,促进学校各部门的合作交往,给大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的兴趣、爱好乃至潜能得到发展,感受真实世界的丰富性。同时,引导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寻找自我价值,改变其逃避现实生活的行为,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一步步降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率。
(三)家庭引导——增进家庭成员沟通,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与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关系较为紧密,父母不合理的培养目标及不科学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在游戏世界迷失自我。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亲情教育,唤醒学生对家庭的责任心,同时应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以下几点。第一,孩子父母要改变以往的一些教育方法和观念,要认识到他们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必须给予孩子一定的尊重。在生活交流时,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一些决定给予肯定与支持。第二,孩子父母要学习科学的教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塑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气氛,采取积极倾听的有效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第三,家长要积极主动认识网络、正确利用网络作为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良好渠道。通过合理友爱的沟通交流,使孩子能够在家庭中愿意倾诉感情和获得一定的自信心,渐渐摆脱对网络世界的向往和沉迷,促进其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四、结语
大学不仅是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社会人格独立的重要阶段。沉迷网络游戏不仅危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也影响其正常生活学习,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非常多的不利影响。对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必须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协助解决。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游戏成瘾的防治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等,培养大学生的自制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以后的研究中,非常需要深入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人群中的重要变量,如应对网络游戏成瘾的一些方式,进而在改变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上可以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