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野望》主题新论
2020-01-02李健
李 健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王绩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历经隋唐两个朝代,三仕三隐,游离于官场与乡野之间。他在隋末唐初不受齐梁雕琢藻饰之风影响,率真朴实、旷怀高远的诗风独树一帜。《野望》是王绩的名篇,因其质而不俚,“格调最清”[1],为历代所推崇。欣赏、理解文本的重要途经是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对《野望》一诗主旨的探究要从诗歌本身入手。
一、孤独苦闷:《野望》诗意赏析
首联“东皋薄暮望”中“薄暮”二字点出诗人登高的时间是在一天结束之时,在心理上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望”字是本诗的关键处,“望者,望其还也”[2],“望”字更能表达出诗人在面对人生迷途之时彷徨无助又渴望得到赏识和重用的心态。“徙倚”二字源于《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3],表达一种彷徨不定之感。“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无处可依靠、孤单寂寥之感。
颔联是诗人远望到的场景。根据对首联的分析可知,此时他的内心十分彷徨无助,所以诗人看到的场景是晚秋的萧瑟,树干的颜色和远山融为一体,毫无生机。“落晖”二字不仅与首联“薄暮”相互呼应,更是增添了沉闷的气氛。晚秋萧瑟的景色与落日余晖共同构成一片凄凉衰败的景象。诗人将自身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整幅画面以暗沉的色调为主,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
颈联则是诗人在近处可看到的场景。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描写可以追溯到《诗经》,如《王风·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4]。同样是落日衔远山,暮色苍苍,鸡栖敛翼,牛羊归舍,《诗经》表达的是“家室相思之情”[5],《野望》则是通过牧人与猎人的“返”“归”,与独自一人、无所依靠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的孤单寂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尾联中“无相识”与首联中“欲何依”相互呼应,再次写出诗人独自一人,似乎无法融入一片祥和的场景之中。但因为采用了“采薇”这一典故,使对尾联的理解变得复杂。“采薇”的典故源于《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6]孔子曾称赞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7],认为伯夷、叔齐是亡国遗民的典范。所以,本诗中的“长歌怀采薇”让唐汝洵、黄扶孟等人认为,《野望》是王绩怀念故国同时也表明其渴望归隐的诗。
二、怀才不遇:《野望》主旨新探
笔者不赞同以上看法。
第一,从王绩的生平以及家庭环境来看,王绩有着极为强烈的出仕意愿。王绩出生于书香世家,“六世冠冕,皆历国子博士”[8]。比如,他的兄长王通是隋代大儒,曾因上奏《太平十二策》,使隋文帝感叹道:“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9]可见,王绩必然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学而优则仕”方面。他生性聪颖,又好学博记,被时人称为“神仙童子”[10],“年十五,游于长安,谒越公杨素”[11]就表现出想要被高官赏识和积极出仕的渴望,此后更是三度出仕为官,王绩是非常渴望出仕、施展自身才华的。
第二,王绩历经两朝,第一次为官是在隋大业十年(614)。《新唐书》中记载“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12],但后因“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13],不久便归隐田园。从上文分析可知,王绩本是十分渴望出仕的,那么使其“不乐在朝”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隋朝末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三次远征高丽,不体恤民力,又好纵情享乐,王绩正是清醒地认识到朝廷的腐朽与黑暗,所以“托以风疾,轻舟夜遁”[14];其次,从王绩的主观性格分析,王绩深受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由”的玄学影响。王绩不仅在《五斗先生传》中发出了“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15]的感叹,而且在其他诗中也曾多次暗指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如《戏题卜铺壁》中“旦逐刘伶去,宵随毕卓眠”[16]和《春园兴后》中“散腰追阮籍,招手唤刘伶”[17]。可见,王绩在一定程度上受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他崇尚自然,不愿受朝廷礼教约束。王绩第二次出仕是在武德初年(618),此时已经改朝换代。《王无功文集五卷本序文》记载:“武德中,诏征,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18]此次出仕,王绩并无实际官职,只是让他以原六合县丞的官职待诏门下省,想必王绩认为此时是处在“有道之世”,所以才愿意走出茅庐,并且甘心待诏。可见,王绩虽受魏晋玄学思想影响,但是儒家积极出仕、立德、立功、立言的精神在他的思想中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三,“采薇”这一典故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王绩受魏晋玄学影响想要归隐田园,追随伯夷、叔齐的脚步,但笔者认为,这种意向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采薇”这一意向可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毛诗序》解释为“采薇,遣戍役也……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19]。《野望》一诗作于王绩第一次归隐时期,由此不难让人联想到,“长歌怀采薇”正是诗人怀念在外做官的时期,想要重新得到天子的赏识,想要承担起对国家相应的责任。王绩在《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中追忆少年时的志向曾说“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20],在《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也提到“忆我少年时,携手游东渠……尝学公孙弘,策杖牧群猪”[21]。王绩对自己的期望十分高,他认为自己才学出众,应当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但是现实是,他并未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因此,他在《自撰墓志铭》中用委婉和戏谑的语气抱怨:“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归退,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形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22]
因为此诗“含蓄深深,不露线索”[23],所以学界历来对此诗的主旨众说纷纭。明人唐汝洵在《唐诗解》中认为:“此因野望而感隋亡,因以言志也……吾惟有长歌以怀采薇士耳,亡国之悲,见于言外,惟以采薇稍露本旨。”[24]清人黄扶孟在《唐诗矩》中认为:“故末寄怀《采薇》,盖欲追踪夷、齐之意。”[25]他们都认为王绩作《野望》是为隋朝即将灭亡而感到痛心,并且表达自己愿追随伯夷与叔齐一心归隐之志。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王绩的归隐之情,如叶蓁在《唐诗意》中说“惟有隐耳”[26]。现代的很多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如“王绩在《野望》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实与伯夷、叔齐也无二致,也是对唐开国皇帝李渊趁乱以兵变起家,夺取天下表示的极大的不满,也是其隐居的思想根源”[27]与“这首诗写山原秋日黄昏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彷徨苦闷的心情和避世隐居的愿望”[28],但事实上,结合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与其说这首诗是因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而归隐或者说因为王绩内心渴望隐居生活,不如说王绩在委婉地抒发自己空有才华而无处施展、不如归隐的感慨,所以,笔者认为《野望》并不是王绩在诉说自己归隐之志的诗,而是在面对现实的迷茫时,含蓄又委婉地表达出他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处施展才华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