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物化神
——从《美国众神》看拜物教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异化和现代性焦虑

2020-01-02刘家妠

文化学刊 2020年1期

刘家妠

当代欧美文坛耀眼的新星尼尔·盖曼被称为幻想文学的代名词。《美国众神》是他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获得了6项世界文学大奖: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斯托克奖、SFX奖以及格芬奖。小说《美国众神》,讲述的是生活在美国这片国土上的众神的故事。尼尔·盖曼别出心裁地将以奥丁为首的“旧神”与随着科技发展而诞生的“新神”对立起来,通过一个小人物影子参与众神大战,描绘出了一幅美国的“众神相”,同时折射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众生相。

《美国众神》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写出了美国身为移民国家的独特之处。美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原因在于它的多元性和混杂性。它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神话以及不同的民间传说蛰伏在人们的脑袋里,随着他们跋山涉水,最后在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这些信仰、神化、传说中的神仙精灵,因为有了传颂和意念的力量,便成了神。但是,随着旧神时代的消亡,旧神也失去了来自祭祀和信仰的力量,逐渐变得衰弱,变得与普通人别无二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交通运输工具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信仰的寄托也随之而转移,信用卡之神、电视之神、汽车之神、飞机之神等“新神”随之而诞生。旧神不甘心被遗忘和抛弃,而新神忌惮旧神曾经的荣光,于是一场旧神和新神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美国众神》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幻想文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对现实的嘲讽和社会的批判隐藏在主线情节的众神大战中,让读者读着属于众神的战争,却思考起了美国何以成为今天这般模样,世界何以成为今天这般模样。《美国众神》中通过对美国国土上诞生的新神们的描写折射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笔者借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批判和现代性焦虑的概念,通过分析与批判将物化神这一拜物主义在当代的全新异化,探索美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并对此进行反思。

一、将物化神是拜物教在当代的异化

“拜物”一词的出现,始于1760年法国学者布罗赛的《论物神崇拜》一书,后来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宗教学家泰勒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真正将“拜物”这个概念深化的人是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他将交换价值的神秘化称为拜物。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他这样说道:“商品形态,即表示商品形态的劳动生产物间的价值关系,是和劳动生产物的物理性及由此发生的物的关系,绝对没有关系了……但在人看来,这种关系,居然幻想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了……在商品界里,由人手造的生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个叫做拜物教。”[1]

马克思总结出三大拜物教,分别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关于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它因为给物赋予了一种神力,而成了一种“感性欲望的宗教”[2]。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物被赋予了人格,而人则退化到了物的维度。简而言之,在拜物教对物的崇拜背后,是对人的物化。

当代社会中,拜物主义仍然盛行,并且换了一种更加贴合社会发展的方式,可以称之为拜物教在当代的异化。尼尔·盖曼在《美国众神》中用魔幻的方式将现代生活中备受人们推崇的物品赋予了神格,如高科技之神、媒体女神、飞机之神、汽车之神等。这些所谓的新神诞生于人们对物质的崇拜和信仰,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把物变成了“感性欲望的宗教”。而与此同时,人的地位便发生了改变。虽然《美国众神》主要将视角朝向神灵,但是也通过他们的言语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及在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之下人们的地位的改变——身为主体的人被身为客体的物所控制。媒体女神在向影子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人类向她献祭时间,而她是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崇拜供奉的小小神殿[3]。而后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她更是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她告诉影子:“我们可以让你成为名人,影子。我们可以给你无上的权力……我们还可以让你成为新的披头士”。在影子拒绝她之后,她又威胁道:“我们也可以把刚才说的一切都掉转过来。我们可以让你的未来一团糟,影子……大家可以永远记住你,只不过你是像曼森或希特勒那样的杀人魔……你觉得怎样?”[4]媒体本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却逐渐地摆脱了人的可控范围,有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力量。当代社会中媒体对人类思想的操控由这简短的几句话可见一斑。除了媒体,当代人对电子产品、房屋和汽车等物质的依赖也是一种变相的拜物,现代社会的人们看似拥有的越来越多,但是实际上越来越被寄托了人们欲望的物质所束缚,这正是拜物主义在当代的体现。

拜物教在当代的异化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变紧密相关,现代人在享受现代性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承受现代性带来的后果。“现代性辉煌无比的成就及其日趋可怕的影响越来越令人有始料不及之感”[5],这些可怕的影响的最终表现就是主体为客体所迷惑,主体丧失了能动性,沦为了客体的奴隶。小说中出现的将物化神是当代美国社会中人类被物质所控制从而和物质产生地位颠倒的后果。除此之外,将物化神这种异化现象还造成了现代人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困惑:“……本应是由人控制的,现在情况却完全翻转过来了。可以说,异化在当代社会并未彻底消除,它借助于物而苟延残喘。”[6]

如星期三所说,其他国家都知道自己是什么,这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关心自己到底是什么[7],当代美国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的困惑有一部分是由美国身为移民国家而自带的混杂性造成的。考虑到资本主义社会很容易成为拜物主义滋生的温床,而拜物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异化又在无形中加剧了人们对物质的依赖和追求,所以困惑的另一部分就来源于当代社会中美国人对物质的追求和欲望,而这种对于物质的追求,又会导致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性焦虑。

二、将物化神与现代性焦虑

托马斯·卡莱尔这样描述物质进步给19世纪的英国带来的精神伤害:“如今不仅外在与物质方面由机器所操纵,内在与精神方面也是如此……这种习惯不但规定了我们的行动模式,也规定了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模式。人的手固然变成机械,脑和心也是如此。”[8]这种物质上富足和精神上衰退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19世纪的英国,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它存在于每一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者发展不均衡的国家。《美国众神》中展现出来的现代美国就是一个物质方面极度繁荣而精神方面极度匮乏的现代社会,而这种精神层面的问题又会引起信仰缺失、心理疾病等为特征的现代性焦虑。现代性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概念,这里的现代性指的是“‘危机和困惑’的代名词”[9],探讨的是美国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

信仰的缺失是现代性焦虑的一种表现,也是人们逐渐地将欲望和追求转移到物质上的原因之一。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对民众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美国约有95%的人表明自己有坚定明确的宗教信仰,但被问到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时,只有1/3的人回答相信上帝的存在[10]。对于一个宗教国家来说,信仰的缺失最直接的表现是民心的不稳和社会的动荡。当上帝的权威不足以影响众人,人类就会寻找另一种权威以“为我们选择的适当性担保,至少可以分担一部分我们‘过多的’责任”[11]。这种权威可以是任何能够寄托人类欲望的载体,而《美国众神》中这种“权威”就是物质,将物化神这种夸张的手法体现了现代人转移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

在小说中,远古的旧神们乘着移民们的信仰之心来到陌生的土地上,但是却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中逐渐地失去了人们的信仰,因为现在人们相信的不是那些“过时了”的神灵,而是新一代的众神,例如信用卡之神、高速公路之神、互联网之神、电话之神等,这些物质因为寄托了人们的欲望而化成神灵。比起远古的旧神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寄托,现代的人们更加崇拜物质化成的神灵。这是因为现代的人们更在乎的是能为自己所用的东西,这一点在小说中讲述的祖祖妈妈的故事中有明确的体现。祖祖妈妈想要把自己毕生的知识都传授给寡妇帕瑞斯,但是帕瑞斯只对实用的巫术感兴趣,对神灵一点兴趣也没有,后来祖祖妈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抱怨道,她不想了解那些神,她看到的只是她能用来做什么[12]。

现代人精神分裂一般的矛盾感也是现代性焦虑的体现。从《美国众神》对“新神”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尼尔·盖曼对新时代人类的深深忧虑,只不过他用一种隐晦的讽刺手法,通过由物化成的神灵们的形象去探究现代性的种种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影子在看到新时代的神的时候为他们全体感到难过:“所有的新神身上都有一股傲慢自大的神态,影子看得出来,但也看出了他们的恐惧。他们恐惧的是,除非他们能跟得上世界不断变化的步伐”……他们的时代总有一天也会结束。”[13]小说中的“新神”们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当代美国社会中众人的缩影,他们一方面因为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物质体验自诩高人一等,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又充满了对于未来的恐惧和由于不自信而产生的不安。

以高科技之神的形象为例,他是一个趾高气扬的年轻人,坐着豪华的轿车,穿着丝绸的衣服,喝着低糖可乐,抽着手工制作的香烟,张嘴闭嘴都是带着金属质感的科技术语:“我们他妈的已经为现实重新编程。告诉他,语言是一种病毒,信仰是一种操作系统,祈祷不过是他妈的垃圾邮件”[14]。他又是焦躁不安的,言语和行为中带着一种疯癫的味道,他抱怨汉堡包是凉的,反复强调离麦当劳太远了,害怕自己一个人睡,希望有人陪伴,甚至发疯似的在半夜把自己往墙上撞。这种精神分裂一般的矛盾感就是当代人现代性焦虑的一种夸张的体现,一方面人们追求的精致的物质和品质的生活,将现代科技带来的“高级感”作为防御和伪装,另一方面在精神上又极度脆弱和敏感,难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焦躁。

三、结语

《美国众神》中所描绘的人们对物质崇拜,甚至让其成为神灵的故事是魔幻的,但是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社会的一些拜物现象。由小说中将物化神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拜物教”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异化。它改头换面用一种更贴合社会发展的形态来控制人们,使人们逐渐丧失了主体的能动性,被客体所束缚。《美国众神》中的拜物现象并不独属于当代的美国社会,反观整个人类社会,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的生存涉及三个方面:环境生态、人文生态和精神生态。环境、人文、精神,三者缺一不可。而现代性危机,究其本质而言,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危机[15],精神生态的凋敝会影响人类生存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拜物的影响力不仅如此,我们早就看到了在物质和金钱的驱动下人类对环境生态的破坏,除此之外,它还影响到了人类的人文生态。《美国众神》故事的结尾,尼尔·盖曼让影子和基督耶稣(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表明身份)进行了一场对话,他对影子解释了成为“神”的意义:变成可以复制传播的文化基因。这里点明了一个细思恐极的可能性,既然由物化成的神可以成为文化基因,那么如果拜物也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这对人类的人文生态是好是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