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保护研究
2020-01-02莫灿
莫 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领军人物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苑利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特指那些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知识类、技术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事项。”[1]他最看重的是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地传承。这里有“活态形式”和“原汁原味”两个定语来修辞“传承”。他进一步提出,“活态形式”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解释道:“而作为知识类、经验类、表演类与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形态存在,所以保护难度很大。如何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操作性的保护对象,变成了人们试图攻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瓶颈的关键。实践中人们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无形’,但它说到底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活态传承载体的头脑中。”[2]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无形状态。那么这种无形状态是什么?
柳田国男在发明“传承”概念时即说,传承等同于民俗,它是靠口传身授才能传承下来,而传承是靠记忆的。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非物质性”,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表现形态即是记忆。
记忆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精神文化的桥梁,这种记忆记录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宗教观念、道德准则、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和知识体系。同时,为一个民族追本溯源提供了基因和种源,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人类创造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保留更多的基因和种源。如果这种记忆都在随时创新,那么我们靠什么去寻根问祖?我们又靠什么去了解祖先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所以靠传承人的记忆这一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保留而不是创新。
保留即是“原汁原味”,这也是对各地遗产个性的保护。也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保证其“原汁原味”地传承,才能避免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从而保护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规律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就是指历史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的传承方式,对此,苑利教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原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活态和原汁原味维度
苑利教授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几年,走遍神州大地,巴山越岭,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作业逐渐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结出了八点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原真性保护原则、独特性保护原则、就地保护原则和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3]。其中,苑利教授多次撰文强调的是活态保护和原汁原味保护(即原真性保护)。
卡舒巴曾说:“在‘我们’的城市,我们需要获得个人安全感和被自己所在社区接纳的感觉——也就是社会层面的‘家乡’感……因为当地人也已经成为自己城市的游客,他们经常会在街上去寻找‘异国情调’,以及‘熟悉’的东西。”[4]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与原真性在不断丧失。这就要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一定要坚持“原汁原味”保护原则。
对于“原汁原味”的传承和保护,苑利教授是这样解释的:“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在‘原汁原味’的传承,主要取决于以下三大要素:‘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以及‘所用原料’。这是判断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否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传承人是否在原汁原味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条‘底线’。”[5]也就是说,在通过各种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定要保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使用原料上保持不变,在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时,一定要选择能“原汁原味”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增强现实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它有可能成为将历史和记忆链接的一种新“记忆技术”工具。
三、增强现实及其特点
增强现实(AR)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它能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数字信息叠加在现实环境之中,并将这种虚拟数字信息与现实环境融为一体,通过显示设备将这种虚拟融合的场景加以呈现,从而使现实环境呈现出信息增强的效果[6]。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可以将可视化与当前的位置相关联,实现教学信息和共享信息的分层。
增强现实有三个特征:第一,将真实和虚拟的物体融入现实;第二,真实对象和虚拟对象的精准配对;第三,真实对象和虚拟对象之间的实时交互。在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不同角度的显示和GPS定位技术实时调整感官与情境之间的互动和变化,人们可以获得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人们可以通过增强现实(AR)从实际环境中选择一个虚拟的参观对象,从而获得对现实环境的第一手了解,增加参观学习积极性和体验感。增强现实(AR)将人类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和触觉)与虚拟物体结合起来,方便用户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互,从而实现对环境的真实感知。例如:用户使用带有增强现实设施的移动设备在街道上寻找目标建筑物,通过移动设备的摄像头浏览建筑物时可以看到个别建筑物周围的附加信息。
在这样一个多样性、交叉性、临时性、业余性、过程智慧和群体智慧为特征的时代,增强现实学习(Augmented Learning,AL)环境下,现实世界与道具和情境信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身临其境的、真实的参观学习环境,同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塑造了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新形式。
四、运用增强现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用户通过增强学习环境可以得到更多体验机会。第一,增强学习环境,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增强了与内容和过程的交互性。此外,用户通过增强学习环境不仅可以增强与虚拟角色的互动,还可以增强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互动;在游戏过程中,用户既沉浸在与虚拟角色之间的交互活动中,又沉浸在与其他用户互动的活动中。第二,增强学习环境能够提供丰富的概念资源,用于在好玩的空间中进行推理和深思熟虑的行动,因此更容易让人们参与专题活动的处理。第三,增强学习环境有助于人们建立自己的活动兴趣和经验,并提高自己的参观学习积极性。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解释如何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传承人的记忆的手段来传承非遗的,这种记忆或技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传递对其的理解、解释,就需要将其有形化。有形是无形的有形表现,有形是复杂关系的结果和见证,有形与无形是事物的两面,通过建模和可视化可以将无形的非遗有形地表现出来。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型的,通过三维模型可以实现其形状。在今天,创建三维模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除了模型,三维模型还能带来更多内容,如不同性质的信息(如图片、视屏、动画、音频、文本和多媒体演示),便于交流和多向流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表达和语言、记忆、音乐与表演艺术、习俗、仪式和节日活动、传统工艺等类型均需要通过物质文化遗产来表现,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留。增强现实正是通过改进现有静态和非交互式真实世界文物与图像及多媒体演示,来提高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还是人们满足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的手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不稳定,随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原汁原味地活态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不变的原则。增强现实技术也许能成为“原汁原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记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