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保护状况调查

2020-01-02刘洪波蒋凌霞

文化学刊 2020年1期

刘洪波 蒋凌霞

2012年,由贵州省文物局牵头,联合湖南、广西的相关部门,启动了“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三省区不断建立完善的申遗机制,并开展了不同领域的研究项目,其中对申遗范围内侗族村寨建筑保护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就广西三江县侗族村寨木构建筑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如下。

一、三江侗族自治县木构文物建筑分布

三江县侗族村寨保留有大量的历史木构建筑,大部分侗族村寨都有鼓楼、风雨桥、寨门、民居、宫庙、井亭、戏台等木结构建筑。三江县各级文物建筑有立碑保护的木构建筑13处,还有一些文物建筑在2013年三江县文物普查中被登记在册,但没有在实地立碑和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重要的文物木构建筑主要集中在林溪镇、独峒镇、八江镇、良口乡等乡镇,即重点分布在三江县中北部区域,其他区域较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林溪镇程阳永济桥、八江镇马胖鼓楼、独峒镇岜团桥和良口乡三王宫及人和桥等。2017年12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广西第7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江县的林溪侗寨古建筑群(含平岩村、高友村、高秀等村寨)、独峒镇高定侗寨古建筑群、梅林乡车寨侗寨古建筑群(含寨明、相思、平寨、陡寨等屯古建筑群)、独峒镇平流赐福桥和林溪亮寨鼓楼五处上榜,是侗族木构建筑目前自治区级重点文物。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同样集中在上述四个乡镇。按照当前的文物保护理念,单体建筑的保护逐步走向了对整个村寨的保护,所以,新确立的保护单位往往是由一个村寨甚至多个村寨组成。

二、三江县侗族木构文物建筑保护状况

三江县国家级木构文物建筑的保护分为两个阶段,即2013年之前与之后。2013年以前的维修投入相对较小。2013年以后,国家级文物建筑保护在资金上的投入开始增大,2013—2014年期间,国家下拨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马胖鼓楼的全面维修,岜团桥和程阳永济桥保护和规划设计获得资金超过100万元;2015—2016年期间,完成了三项国保木构建筑的维修,程阳永济桥、岜团桥、三王宫及人和桥共投入550万元,另外,程阳桥、马胖鼓楼和岜团桥还获得了约1500万元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建设,包括文物展示和管理用房建设、公共厕所建设、疏浚河道、消防系统建设、道路改建扩建、白蚁防治等。维修工程提高了当地防洪抗洪能力,对历史建筑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最近十年,国家级文物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基本得到保障,修缮技术也有所提高,从单体建筑本身的结构、工艺、装饰来看,也尽力做到了保留原有的建筑工艺和文化,为后世人们学习和了解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提供经典样板。但是,历史建筑周边环境的控制和整治情况则不尽相同。以岜团桥为例,经过最近几年的环境整治,苗江河河道得到了疏通和修缮,整体环境有所改善,但桥头西面河滩民居砖房搭建正在逼近历史建筑,以及砖房高度高于文物建筑,而且周边没有预留空地用于车辆交通。

县级文物建筑保护在资金投入上远远不及国家级文物建筑所投入的经费,原则上是县财政预算完成,其他来源只能以当地乡村自筹的方式维持。

另外,通过2013年三江县文物建筑普查,发现登记了471处建筑或建筑遗址,其中一些清代建筑较有价值。如林溪镇高友村城隍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干栏式与抬梁式混合型结构,体现了侗族建筑的因地制宜性,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十分有代表性的建筑,对后世人们了解侗族木构建筑结构类型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三江县侗族村寨非文物建筑现状

(一)鼓楼建筑文化和技艺的延续性较好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建筑,在侗族民众心中地位崇高。本次普查登记了三江县的181座鼓楼,几乎每个侗寨都有过鼓楼。年久失修的鼓楼都会得到全体村民的关心,村民们会自发筹集资金对鼓楼进行维修或者重建,并尽量由原来的建造匠师或者传承人负责,对技艺的传承和延续有一定的好处。如独峒镇干冲村中心的三座鼓楼,即上鼓楼、中鼓楼和下鼓楼,在过去十年间均得到维修和重建,当地工匠胡仁显(1950-,独峒镇干冲村人),18岁(1968年)开始独自掌墨,1982年掌墨修建干冲上鼓楼,2009年修建干冲村下鼓楼,同年重建干冲中鼓楼。2012年,张道金、林庙文、林包元、林成显重修干冲上鼓楼,2017年10月林庙文重修干冲中鼓楼。张道金、林包元、林成显为胡仁显的徒弟。三座鼓楼造型风格相似,人们的活动空间均设计为完全分离的两层,第一层从一层大门进入,第二层从外部增加旋转楼梯直接进入二层,一层完全封闭,二层以上均为六边形开放空间,但每座鼓楼具体结构和尺度有所不同。另外,鼓楼建筑中的民俗活动也得到延续,每座鼓楼上均保留大量村民捐献的侗布,上面刺绣有自己的名字,长期悬挂在梁柱上,以表达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风雨桥建筑自然损坏情况严重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村寨中与信仰和风水文化相关的建筑,大型风雨桥中一般设置有神庙,主要供奉关公、文昌、土地等神祇,是古代乡村民间信仰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大部分侗族村寨建有风雨桥,本次登记的风雨桥有124座,三江县的侗族风雨桥始建年代相对贵州和湖南略微晚一些,大部分为清代晚期建造,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雨桥建筑被看作封建思想的代表,很多风雨桥年久失修自然损坏,桥中的神庙大部分被移除,20世纪80年代以后,部分风雨桥信仰活动开始恢复,但到21世纪初,由于道路扩建和其他建设项目需要,一些风雨桥被拆除,或者被部分拆除。

在本次调查中,被洪水冲毁的风雨桥有林溪镇美俗村的两座风雨桥,之后没有重建的计划;林溪镇半冲三合桥因为2003年修建乡村公路,将其中一个桥亭拆除;独峒镇唐朝村旱桥在2010年因为修建公路进行了部分拆除,原有的三个桥亭只剩下两个,但基本结构保存了下来;还有一些风雨桥有一定的历史年代,其建筑结构和工艺较为典型,但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如2018年上半年,独峒镇具河村风雨桥已经处于即将坍塌的境地,独峒镇八协风雨桥中心桥亭顶部坍塌,结构暴露。

(三)戏台建筑更新较多,变化较大

戏台是侗寨中的重要公共性建筑,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传统的戏台多为干阑式支撑,穿斗式建筑结构,屋顶以歇山式为主,一般处于村寨中心位置,与鼓楼、鼓楼坪紧密结合,是村寨中的娱乐和活动中心。最近十年来,三江县把每个村寨的戏台建设作为村民文化建设的重点,几乎大部分戏台都是最近十年内重新修建,修建的经费有政府支持,部分资金由村民自筹。有些戏台在原址重建,有些戏台易地而建,能够遵照原有建筑结构和材料进行重建的项目不多。大部分戏台重建未能按照原有建筑结构设计,一些干阑式戏台的基础被改为砖石水泥,在上面建造木结构戏台。这种戏台十分普遍,几乎绝大部村寨的戏台都是这样改造的,未能突出侗族木构建筑的风貌和特色,强调了实用功能但削弱了木构建筑造型的艺术性。

(四)寨门建筑不断扩大建筑体量和规模

寨门建筑也是大部分村寨中的公共性建筑,以寨门为界,跨入寨门即进入村寨。传统的寨门都不大,很少有门屋,多为通透的牌楼式建筑,突出屋顶造型的装饰,艺术特色鲜明。本次普查登记了12座寨门,如程阳八寨中的平寨寨门等。

由于乡村的不断发展,村寨规模扩展往往会超过原有寨门的界限,很多村寨在过去十年重建了寨门,重建的寨门功能上是突出村寨的自身形象,成为村寨的识别标志,但是弱化了古代具有的防御功能,因此出现了一味追求高大宏伟的倾向,如林溪镇高友村寨门。比较有特色的寨门有独峒镇高定村寨门,寨门跨过城墙而建造,高大宏伟。

(五)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冲突

传统侗族民居为干阑式三层半木构建筑。最常见的是一层为通透式干阑,存放农具等;二层和三层住人;顶层(半层)堆放杂物。民居建筑多为三开间,较大的民居有五开间。调查发现,林溪镇、独峒镇、八江镇保留了较多50年以上的民居建筑,有些依然在使用,有些处于荒废状态,堆放杂物,100年以上的民居也有不少,但没有文献和碑刻考证,多为村民自己讲述,没有准确的依据,且很多村民的讲述都有夸大的现象,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建筑的真实历史。侗族民居建筑在规模和工艺上较为平实,民居之间的规模、层次、工艺相差不大,2017年12月之前,没有一座民居被列入文物建筑。2017年12月之后,广西第7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溪侗寨古建筑群(含平岩村、高友村、高秀等村寨)、独峒镇高定侗寨古建筑群中的文物建筑实际上包含了村寨中的普通民居,但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并没有增强对普通民居的保护意识。2014年,林溪镇高友村全村民居建筑得到了统一修缮,每一户建筑屋顶和外墙都采用传统的方式维修,整个村寨形成一个较为统一和朴素的面貌。但是,很多古老的干栏式民居已经成为空屋,年久失修,需要寻找保护的办法。

四、结语

木构建筑是侗族村寨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不论是公共性建筑、民居,不论是古老的干栏式建筑还是官式建筑,都是需要精心保护的对象。侗族村寨木构建筑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山、水、田、林,共同形成了侗族村寨独特的文化景观。相关工作者应不断增强人们尤其是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理念,遵循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保护好侗族村寨的建筑及其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古老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