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文化与对外宣传研究
2020-01-02耿静
耿 静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保持、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俗(folklore)一词包括民(folk)与俗(lore),字面意思为“民间的知识”。民既可以指任何一个人,也可以指全民、民族;俗,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是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因此,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1]。民俗一词古已有之,在《荀子·强国》中有“入境,观其民俗”的记载,《管子·正世》中亦载有“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关于民俗,《诗经》、汉魏乐府民歌、《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等一直沿袭下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国民俗文化不断积累、传承,涉及经济、社会、信仰、技艺等诸多方面,反映出民众的伦理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仅有一百多年历史。在西方,民俗学(folklore)由汤姆斯(W. J. Thomas)首次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学在德国被称为“Volksunde”(人民学),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被称为“popular antiquities”(大众古俗)或“polupar literature”(大众文学)。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提出用“folklore”一词来概括这一新兴的学科,从此之后,这一学科风靡欧洲。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成立。自此以后,民俗学开始在各地普及起来。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以1812年北京大学征集全国歌谣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后来,学者们逐渐从歌谣研究进一步扩展到神话、故事、风俗、民间信仰等领域,并成立风俗调查会,创办《歌谣》周刊(北京大学)、《民俗》周刊(广州中山大学)。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对“民俗文化事象”进行了归纳总结。例如,英国博尔尼(Charlotte Sophia Burne)认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流行于落后民族或保留于较先进民族无文化阶段中的那些传统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等”[2]。在王娟编著的《民俗学概论》,她指出,美国民俗学家多尔森(Richard M. Dorson)把民俗文化事象概括为口头文化、传统文化和非官方文化;而泰勒(Archer Taylor)则认为民俗文化事象研究那些或者是以口头、风俗、实践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传统[3]。中国学者乌丙安[4]认为,民俗文化事象主要包括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张紫晨[5]则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文化事象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可以说,民俗学一百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山西民俗文化与对外宣传
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一般来说,山西南北具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晋北受到少数民族的侵扰,晋南受到河东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晋北剽悍尚武、晋南温雅崇文的差异[6],因此,《通典》(唐·杜佑撰)称:“山西土脊,其人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闾井之间,习于成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而山西南北民俗文化事象包括民间性格、民间信仰、农业习俗、林业习俗、畜牧习俗、手工技艺、商业习俗、集市庙会、饮食习俗、居住习俗、节日习俗、村落习俗、宗族习俗、婚丧习俗、生育习俗、游艺竞技、传说谣谚、社火小戏等方面。
在对外宣传山西民俗文化时,应从跨文化交际与弘扬山西文化的角度出发。不同的民族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行为认知、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对外宣传山西民俗文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更要考虑文化因素。在语言方面,与汉语文本的引经据典、文笔优美、重描写、重意会的风格不同,英语文本大多文风更加简洁、描述更加客观、具体、准确、内容更加重视逻辑关系。在文化方面,在对外宣传山西民俗文化时要认识到山西民俗文化的优秀因子,把握山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力求传递山西民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他民族的文化,深入了解异文化,研究其渊源、发展、传承等特点,吸引其对山西民俗文化的兴趣。做到知己知彼,“求同存异”。
本文实例选自Travel China(中国旅游)网站的Auspicious Gong and Drum(威风锣鼓)和Qingxu Old Vinegar(清徐老醋)这两则民俗对外宣传文本。
Auspicious Gong and Drum讲述了山西三大鼓种之一的威风锣鼓,这一民俗是流行于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外宣传文本详细叙述了威风锣鼓的起源,引起其他民族对中国悠久历史的兴趣。山西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历经四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锣鼓艺术形态。其语言精简,内容通俗易懂,符合英文读者阅读习惯,同时也还原了中国历史上尧、舜、娥皇、女英与锣鼓之间的关系,传递了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Qingxu Old Vinegar介绍了山西人爱吃醋的饮食习俗。山西长期缺乏优质水资源,低洼盐碱滩多,吃醋能中和碱性、疏解水硬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山西喜酸的口味习惯。山西又是面食之乡,醋对面食最为入味,因此山西人历来用醋蒜调和。其外宣文本讲述了久负盛名的清徐酿酒文化,包含了选料、氧化、发酵等过程,突出了山西元素,弘扬了山西特色民俗文化,同时符合英语写作习惯,描述客观,符合逻辑。
虽然山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资源数量不足,信息单一。山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资料少之又少,字数远远不如中文宣传资料,且内容较为单一,在遇到难译的文化事项时,仅仅采用音译,并无解释的现象,翻译质量欠佳,这无疑会造成阅读者对山西民俗文化不理解。(2)对外宣传媒介陈旧,模式不够丰富。目前,山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媒介中有报纸、电视、书籍和互联网等,缺乏新媒体直观大众的宣传媒介,宣传的模式也不够丰富。在当今信息网络技术大发展的时期,缺乏新媒体直观、大众、易操作的宣传模式,很难将山西民俗文化推向世界。(3)宣传力度不够,特色不够突出。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其口头民俗、物质民俗、风俗民俗等都蕴含了黄河流域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但在山西民俗对外宣传中,长期缺乏宣传,使得世界人民无法了解到如走西口的千古绝唱、洪洞大槐树的祖根文化、五花八门但又自成体系的面食文化、乡土气息浓烈的平阳木版画、主张忠信义勇的关公文化、立足全省影响全国的晋商文化等民俗文化,在宣传山西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未凝练特色、重点宣传,使得山西民俗文化难以吸引全球人的眼球。
在全球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山西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仍需进一步提升。首先,应充分了解受众心理,以受众的方式来传递山西特色的民俗文化,使其了解多元文化。因此,应充分调研目标市场,研究目标市场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人群的文化喜好,避免信息灌输,力争能够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同时,在英文网站宣传中增加评论、反馈和建议,了解其动态,更好地对外宣传山西民俗文化。其次,运用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相融合的方式,以实现全媒体传播。在对外宣传山西民俗文化时,要改变现有的宣传主体,使用新媒体对外传播,充分利用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个人、各种协会传播的协同联动,发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新兴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相结合的影响力,实现全媒体对外宣传。最后,凝练山西民俗文化的特色,并建立专业对外宣传团队。充分凝练山西民俗文化,并考虑中英文语言差异,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如增译、改译、创译等,提高对外宣传的质量,建立专业的翻译团队,尽量做到既表达山西民俗文化,又符合国际通例的翻译水准[7]。
三、结语
山西民俗文化是山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外宣得体与否关系到山西文化是否可以更加成功地走出去。在对外宣传山西民俗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弘扬山西民俗文化精髓,也要兼顾英语语言习惯,同时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宣传,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