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措施的SWOT分析
——基于南疆克州的田野调查

2020-01-02努尔艾力达伊木

文化学刊 2020年1期

努尔艾力·达伊木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实现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南疆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探索出了诸多措施,其中就近就地就业措施是近年来南疆脱贫工作的亮点。

一、文献回顾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申鹏、陈藻[1]认为,外出务工就业和返乡就近就业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的新特点。申鹏与朱林[2]一起做的另一研究中提出,农村人口由于教育程度不高,导致他们的劳动质量、技术含量不高,外出务工是他们获取就业技能的一个重要途经,而这些已有的技能为他们返乡后就近就地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张亮、李亚军[3]认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是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促进农村脱贫的重要措施,进而提出返乡农民工对家乡带来新思想和新观念。车蕾、杜海峰[4]认为,就近务工已成为农民工的生计选择,而学历的提高有助于农民工找到更好的职位。夏小辉、张贝[5]分析了因外出务工引起的留守问题,认为就近就业是治本之举。而罗明忠[6]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问题,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就近就地就业中增添了新模式。李新平、徐睿[7]认为,外出回流的农民工不仅可以带回资金,还可以带回先进的生产观念和技术,而他们的回流还迫使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对于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参考董香君、陈维华[8]的研究,对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措施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措施的SWOT分析

(一)优势

在对克州进行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参观了克州松塔克乡的两家卫星工厂,其中一家是织袜厂,另一家是服装厂。两家工厂给松乡解决了160人的就业问题。这两家工厂最耀眼的特点就是90%的员工都是女性。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给南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一位受访的女员工说:“以前家里的收入来源只靠种地,加上丈夫在外做临时工挣来的钱,家里人的生活过得很拮据。以前,我万万没有想过自己也能在家门口务工劳动,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但是自从在这个厂子工作以来,我觉得我也能挣钱。”在追问她关于有没有想过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挣更多的钱的问题时,她说道:“我不想去太远的地方,我在这里工作离家很近,我家就在这个村,这个厂子离我家走路十分钟不到。”可见,虽然她对女性可以上班创造经济价值的观点有了新的认知,但她还是比较愿意在本村离家近的地方上班。对几位受访者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她们更倾向于就近就地就业,这是因为离家近、方便,可以照顾家庭。而且,她们都认为在家周围上班心里踏实,每个月能赚1 000~1 500元的收入已经很满足。

(二)劣势

南疆农民贫困的根源来自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南疆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在于解放思想。如此的话,就应该通过教育、人口流动性等方式让几代以来生活在农村的群众学习现代化知识、走出去打开眼界,看看外面的发展状况,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有所了解,而就近就地就业虽能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但是这种闭塞状态对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会有太多的帮助。

一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时,他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天性可能导致其无法接受新的生活模式,而只能在保留原有的习惯上发生细微变化。但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这种情景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由于南疆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素质较低,如按计件制标准发放工资,工人每个月的收入会很低。工厂为了鼓励他们积极工作,按工作时长发放适当的补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工人一个月才能拿到1 000元左右的工资。调查发现,两家卫星工厂虽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工作纪律,但是员工遵守纪律的意识非常淡薄,工作效率不高,有的员工突然不来、边工作边聊天等现象普遍存在。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对厂家和员工双方都不利。

(三)机遇

中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援疆省市引进了不少企业进疆。以克州为例,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以来注重招商引资,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其中,在克州旅游业发展项目上探索出了克州特色的旅游产业——阿图什市千年一条街,该项目不仅给当地创造了1 000多人的就业岗位(包括商铺员工、清洁员、保安等),还给当地人提供了优质的消费场所,并使本地特色产业拥有了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调查千年一条街发现,每天晚上的客流量均3 000人以上,而且选址在市郊的特点不仅给千年一条街带来了消费群体,还给阿图什市的出租车司机们带来了大量的乘客。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江苏省支援克州以来,利用自身优势,面向江苏省招商引资,将江苏的企业引进克州,建造了工业园区,创建了苏宁易购等线下线上一体的商业模式,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2019年七月,党中央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汪洋强调了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战略,包括江苏省在内的19个援疆省市表态大力支持支援新疆工作,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并将对口支援视为新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9]。此次会议的召开,给新疆尤其对南疆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富余劳动力就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四)挑战

因为南疆农民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以及思想理念的滞后,所以他们不太乐意在八小时工作制度下务工,他们比较喜欢挣快钱的工作,更愿意打散工,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所有的贫困户都享受低保金,不愿意外出务工,只喜欢在家里享受低保政策。在深度访谈中,了解到低保政策也是制约南疆农村年轻人不愿意就业的因素之一。有的干部说道:“我觉得克州的老百姓都是自出生就吃皇粮的,因为国家低保政策的大量资金倾向于南疆,而且这个钱也基本上能满足一个家庭每个月的生活所需,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外出务工,就待在家里享受低保,他们看病也不用花钱,现在在南疆上学都是免费的,所以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动力要挣钱。”

本人在社会调查时,从克州某乡某村于2019年5—6月份农村低保发放表中得知,该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家庭有195户,大约覆盖1 000来人,而本村总人口是4 126人,享受低保政策的人口是占本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例如:斯某家有9口人,其中7人拿低保,每人197元每月,斯某家一个月拿1 379元的低保金,两个月共发放金额为2 758元,该家庭是本村个人享受低保金额最低的家庭,而其余低保户的个人每月低保金额均高于200元,最高为288元每月。又例如:阿某家有5口人,5人都享受低保,个人每月低保金额为288元,5人一个月共1 440元,村委会本次发放给阿某家的低保金额为2 880元。本村195个低保户中享受每月个人低保金额为288元的家庭数量较多。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该村委会仅靠国家的低保政策来养活本村四分之一的家庭。而从地理位置上看,本村是一座离城市很近的村庄,在动员村民到城市就近就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劳动力转移工作屡遭失败。追问到其原因时,受访的基层干部们都谈道:“由于优厚的低保政策,他们都不愿意外出务工,如果他们外出务工了,拿不到低保金。”

三、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建议

(一)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教育引导

村委会是农村工作中最基础的单元,他们对农民心理、农民生活习惯有直接的观察和了解,因此以村委会为基础,积极探索相应的引导措施,使村民们先从思想观念上接受外出务工、就业等生活模式。由于村民们几代以来一直生活于传统农区,从社会心理上存在不愿意外出务工、歧视外出务工者的心态,他们更愿意依靠传统父业、家业式的产业发展。但农区传统的父业、家业式的产业早已滞后,根本跟不上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县级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积极与乡镇一级和村一级部门开展合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挥村委会的职能,以村委会的意见为主要政策制订依据,策划出相应的教育引导方案,委托村委会,加强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现代化转型等教育引导工作,增强村民们对就业、务工的热爱,挖掘出他们自发性动力。

(二)对南疆人口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人口结构分析,在南疆三地州,维吾尔族的稠密性和单一分布性是非常高。比如:喀什地区总人口4 499 158人,其中汉族292 972人,只占6.5%,维吾尔族4 140 255人,占92%;和田地区总人口2 324 287人,其中汉族71 233人,只占0.3%,维吾尔族2 248 113人,占96.7%;阿克苏地区总人口2 530 506人,其中汉族4 659 83人,只占18%,维吾尔族2 030 600人,占80%;克州总人口596 064人,其中汉族41 438人,只占6.9%,维吾尔族389 437,占65%,柯尔克孜族157 717人,占26%(1)这里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6年新疆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由于南疆人口结构单一,从根本上很难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熟人社会模式,也很难改变他们足不出户的生活习惯。要想解放南疆农民的思想,让富余劳动力积极转移,首先需要打破固有的生活习惯模式。笔者认为,对人口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是关键步骤,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强从内地大量引进教育人才、商业人才、农业人才等,加大力度转变南疆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格局,提高南疆汉族人口比例,积极推动各族群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学习。

(三)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

外出务工不仅能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打开眼界,融入现代社会。外出务工不仅能提高家庭收入,对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据调查,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的卫生观念、教育观念明显比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高许多[10]。当一个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以汉族为主的东南部地区劳动生活时,会因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促进自身积极投入工作,甚至是提高融入当地的内生动力和自信心,进而产生愿意外出务工、愿意与不同群体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激发就业热情,还会因社会流动性带来的思想解放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严格审核低保受众

国家实施低保政策本来是为了救济生活上确实有困难的家庭,但在南疆农村出现了很多低保关系户,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外出务工,有些农民甚至想尽办法争取低保户头衔。据实地了解,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民当中也有很多年轻的完全劳动力,他们完全可以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这不仅能给家里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还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上述负面现象对南疆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02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年,基层在脱贫攻坚中利用好国家低保政策的同时,还应善于举一反三,抓住问题的要害,筛选出真正需要国家救济的贫困户,杜绝国家公共基金的浪费,鼓励并引导年轻人就近就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