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困境及实践路径
2020-01-02周婷
周 婷
(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构建的虚拟社会逐渐在人们生活空间中占比扩大,网络化生存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互联网中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状况逐渐被广泛关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推进,互联网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技术工具,更演化为教育实践的本体形态之一,继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主题活动之后,网络教育成为第三课堂,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演化为一种重要教育模式。
一、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特点
(一)教育主体的平等性和互动性
互联网对所有网络来说是自由、开放、平等的,每个人在互联网上都是具有独立性的平等个体,不再以其在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的差异而进行阶级分层。网络的兴起逐渐消除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对信息的垄断优势,导致现阶段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地位呈现出分权和平等的态势。在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教育者由于人际关系和自身地位的优势而掌握更多的教育资源,同时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强制要求受教育者以实体身份参加课堂教学,接受知识灌输。在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受教育者是以一种网络虚拟身份参加课堂,课堂的实际教育效果很大一部分由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所决定,其能够选择是否参与网络课程教学以及参与的程度,这使得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以拓展提升。同时,在网络时代,受教育者往往能够更快跟上时代潮流并掌握先进技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教育资源,一改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被动地位,在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这同样致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地位逐渐平等化。
网络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网络信息反馈的及时性进一步加深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在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只进行单方向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价值的传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趋向平等化的身份角色加强了两者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需求。一方面,网络教学中教育对象的学情变化更加复杂,教育者要通过与教育对象的沟通,关注教育对象中最新的网络文化潮流和思想舆论导向,以推进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网络技术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提升了教育对象的倾诉意向,使教育对象向教育者的咨询沟通更加便捷。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受教育者具有了对信息的主动选择权而难以维系,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交流沟通的作用被进一步提升,这就使得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增强。
(二)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的共享传播,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相关网络媒体搜集、发布和传播信息。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大部分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不受个人现实身份的限制,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中自愿上传教学资源,而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一定程度上也对受教育者公开共享。同时,由于网络特有的数字传播形式极为快捷便利,网络教学资源突破时空的制约和权威的垄断,不再只由某些特殊阶级和特定学生专享,专业、年龄、教师、学校等因素对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限制性逐渐减少,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掌握到最新的新闻资讯、最全面的知识理论和最专业的技能培训,从而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开阔视野提升自我。
由于互联网的任何信息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和传播,导致互联网上信息的储量极其丰富,并且信息的传播也极为快捷便利,故网络信息突破传统信息交流的多重限制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由于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互联网信息在内容趋向上,体现出多样化的意见表达,这就决定了网络媒介信息资源的无限丰富性。”[1]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资源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教育材料的丰富性,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利用互联网中海量的知识来满足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是网络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除了要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政治教化和道德培育,还需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育媒介的多样性和娱乐性
随着人们的数字技术开发和软件程序编写,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往往根据人类在不同场合对功能的多方面需求而被不断开发运用,而网络分布式交叉结构的媒介传播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媒介的多样化。目前,主要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媒介有以下两类:一是信息发布媒介,其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网络化教学,以单方面传播信息为主。这类教育媒介根据受教育者的教学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过程进行二进制技术转换,以数字信息形式在互联网中呈现,可供受教育者在线观看和下载浏览,例如:慕课、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二是社会交往媒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理人际关系的网络空间及互动交流的网络渠道,主要有微信、QQ、微博,以及各大论坛,根据不同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范围,各种网络交流媒介层出不穷。
尽管网络传播媒介种类不断增加,但虚拟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受软件和硬件的限制,每种渠道承载的信息发布形式和用户交往方式有其局限性,并且人的精力和关注度也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教育媒介根据人的需求和反馈机制力求在有限的传播形式中吸引教育对象最大的兴趣,其娱乐性与日俱增。“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对象在寻找和利用媒介,媒介系统本身也在向他们主动发出邀请和诱惑,努力把他们关注的目光引向自身。”[2]文字板书和言语教导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但在以线上教育为主的第三课堂模式下,网络教育媒介作为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教育载体,不断受教育对象的需求和互联网络的传播特性所影响,被赋予娱乐属性。
(四)教育环境的虚拟性和圈层性
互联网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把现实社会在网络中加以重构,从而产生网络虚拟社会,而这种数字虚拟性,使得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时空的局限,教育主体也不用因个人现实身份特征而在教学实践中受到限制。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由于网络用户不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个人的社会身份、外在特征和所处时空都可以被充分掩盖包装,人们可以一定程度上排除性别、国籍、外貌、地位等因素的干扰,用数字虚拟身份作为参与网络课程教学的主体代表符号,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空间中进行互动交流。这导致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再需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的实体存在和物理教学条件,教育者仅靠数据终端设配即可展开教学实践。
互联网的虚拟性重塑了社会生活形态和人际交往模式,由于互联网能够根据网络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独立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文化交流媒介,并且互联网的大数据运算技术可以向网络用户推送定制化的信息,这导致大量网络用户因为对信息的兴趣差异而分化聚合成不同的网络聚集体,这些网络聚集体成员对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大数据对信息的筛选剔除,形成信息交互壁垒,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排除圈子之外。同时,网络聚集体内部又根据成员对信息掌握的程度和互动交流的频率,而分为不同的层级,越是处于圈层中心,网络个体受圈层内信息影响的程度越深,也越发排斥外来信息的渗入。受教育者被这种网络传播机制划分在一个个“信息茧室”内,对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有限,而大数据推送机制更是容易将一些教育对象排除在外,导致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受众有限,网络化教育理论课实践范围被局限于特定圈子,教学效果呈现分层化趋势。
二、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体泛化
网络虚拟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主体呈现“去中心化”特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替代或消解,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主体泛化。首先,高校教育者的主体性消解。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使大学生对网络思想道德教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起一支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充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双师型”人才匮乏,高校教育者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长期缺位导致其权威性和话语权削弱。其次,网络意见领袖代替教育者角色。互联网时代低成本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便捷的意见表达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发声”,知识理论的系统性和观点逻辑的正确性不再是获取认同的首要条件,虚拟社会中的话语权掌控成为关键,网络意见领袖们通过对网络受众心理需求的洞悉把握和网络文化语言表达的熟练运用,逐渐代替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导了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最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提升。网络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觉意识使得教育角色不再固定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方互动导致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界限模糊,教育对象不再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教育受众,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网络化课堂的教学活动,同时,在网络时代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角色转化进程被不断缩短,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在受教育者具备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观点之后,其才能被认可作为教育者去教授下一代学生,但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输出者和思想的表达者,受教育者可以随时在虚拟社会中转变为教育者来教导他人。
(二)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内容浅层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课程能够使教育者在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利用合理的课程安排帮助受教育者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同时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深化知识内容,促进受教育者学会理性思考,锻炼思维逻辑。但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受限于互联网的传播性质,其理论体系被信息技术解体重构,导致教学内容丧失其系统逻辑和理论深度,呈现浅层化特点。一方面,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过于碎片化。网络教学内容必须服从于网络教育媒介性质,一切知识理论必须转化成二进制数字,以文字、音频、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中传播,而网络媒介承载的信息数量及方式因其功能设计有一定局限性,例如:微博话题的字数上限是2000字,字数的限制表明这种媒介形式不适合传授系统的理论体系,也不可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观点。
虽然网络中传播着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较为混杂,一个信息源经过层层的分裂加工后,在网络中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被切割为一个个的知识点在网络上传播,这些知识要点在信息传播中分散、独立且片面,不能用逻辑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容趋向娱乐化。教育媒介的娱乐性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娱乐化,网络传播媒介的性质已经限定了教育内容的偏向,屏幕阅读的方式使得受教育者难以进行长时间浸入式地思考理解,而教育媒介作为连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中介,将使教育内容不再被教育者所主导,而是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受众需求选择,因此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网络教学模式,为了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教育者不得不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过多的娱乐元素,迎合喜爱快餐文化的受众群体,那些拥有纯粹知识和深刻思想的教育理论在网络数字的推算机制和网络受众的自发选择下将会被埋没于庞杂信息之中,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表达技巧高于内容思想,娱乐程度优于理论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三)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机制弱化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课程的制度建设速度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在当前网络教育现状中教育机制功能弱化,发挥不了应有的管理约束作用。第一,网络法律法规滞后。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是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制度保障,虚拟社会中没有传统道德伦理加以约束,若法律法规长期缺位将使网络言行失去底线标准,网络犯罪进一步猖獗,继而干扰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我国虽然出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但网络诈骗、网络霸凌、网络暴力等现象屡禁不止,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运行仍然有待完善,为开展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践提供有序的教育环境,使网络人员有法可依,网络言行有章可循。第二,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监察机制缺失。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人员鱼龙混杂、网络风向瞬息万变,然而一部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对网络社会的关注度和洞察力,导致网络教育“把关人”缺位,教育者不能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变化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面对突发性事件,教育者难以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学,网络教育实践过程充满盲目性,容易被不良思想和无关人员干扰,教育效果缺少实效性。第三,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传播机制匮乏。如何将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与第三课堂的网络教学对接,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网络课程无法照搬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目标的制定、网络课程制度的安排、网络考核检测的规范、网络评价反馈的设置等一系列措施有待完善,同时在一些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新兴媒体中,网络教育工作中未能第一时间建设据点,使得高校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阵地缺失,不能突破圈层化的网络团体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线上教育缺少生存土壤。
(四)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多元化
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存在方式和传播速度,同时也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人们能够发表不同的见解看法,同时也能够包容不同的价值取向,但这造成了网络虚拟社会中意识形态多元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在渗透入侵到当代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中,严重威胁到我国国家安全稳定。首先,外来意识形态入侵。网络信息技术覆盖全球,外来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经过娱乐包装逐渐浸入我国,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西方思想伪装成普世价值为大众所推崇,其背后逻辑就是讴歌资本主义相关制度文化,意图和平演变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这种外来意识形态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广大学生,部分高校教育者也未能认清其背后本质,导致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能发挥出应有功效。其次,传统文化价值观消解。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经过时代筛选逐渐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根基,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替使得人们倾向于追逐流行文化价值观,那些新颖的价值观念往往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经过网络的扩散传播获得人们的认同,在网络受众的思维逻辑中新的思想观念代表着进步科学,而旧的思想观念代表着落后腐朽,这就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得不到人们关注认可,中华民族的价值根基逐渐被消解,加大了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价值引导的难度。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程度不够。互联网信息机制偏向于娱乐性的简短信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大众吸收认可,一些人在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误导,对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见,从而抵触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三、加强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一)壮大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工作者队伍
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课的开展面临重重压力,其工作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高校课堂,而是广阔的网络虚拟空间,这要求高校要壮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队伍,以应对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壮大以教师为主体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队伍
高校要构建一只既具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工作技巧又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手段的“双师型”工作者队伍。一方面,高校需要提升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的知识素养。高校要培养教育者不断学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网络动态,及时关注网络上的社会思潮和学术观点,不断学习网络信息文化,构建系统的网络教育知识结构,使自身在开展教育时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提升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的教学能力。高校要注重训练教育者的现代网络技能,督促教育者在新形势下不断改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工作方法,积累相关网络教学经验。
2.壮大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队伍
“在互联网社会情境下,面对多维度的信息传播,单一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很难完全应对外界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3],高校需要培育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工作者队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高校需要选取提拔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利用学生对新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培养一只熟悉网络知识文化、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并且拥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学生网络工作者队伍,形成“网络意见领袖”,利用同辈效应和榜样力量,使受教育者自觉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改正自身的错误思想,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主动学习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整合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虽然需要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其教学内容,但其核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不可改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其规定性内容,将网络碎片化的信息资源整合补充进其原有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以确保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理论深度,提升网络时代受教育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增加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
1.加强网络政治理论教育
虽然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给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教育者切不可直接照搬网络资源,直接用网络碎片化信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高校网络教育者必须不断辨识、筛选、整合碎片化信息,加以提炼和引导来辅助拓展网络化思想政治教学的理论内容。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保证完整的政治理论教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使用网络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众化通俗化,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和概念意义,纠正理清网络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和误解;深入开展关于党基础理论的网络普及教育,宣传党的基本性质和路线方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和国史;强化形势政策教育,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解读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方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务必加强政治理论教育,以完整的政治理论体系来防范抵御网络碎片化信息的解构、网络错误舆论的攻击和外来知识文化的入侵。同时,教育者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搬硬套的理论宣讲,以具有黏着力和感染力的网络文化丰富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增强政治理论的吸引力。
2.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社会中,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力被网络非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方式削弱,而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运行还有待完善。由于网络监管的缺失,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大量带有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不良思想的信息经过网络层层包装渗透进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正视教育对象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选择自主化、价值立场个性化等特点,疏通引导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及时帮助他们矫正不健康的网络思想和行为,不断训练受教育者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树立新时代网络道德标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高校网络教育者不可放松网络教学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利用网络传播机制,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种先进的思想体系内化到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之内,灌输引导受教育者遵循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端正自身的政治立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建设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平台
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平台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虚拟社会进行教育实践的媒介,是连接教育主客体的桥梁和纽带,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必要的网络空间。高校开展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基本条件,就是建设全方位的网络平台,突破网络圈层化的教育环境,支撑高校线上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1.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网络平台
高校需要打造多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网络空间。首先,高校需要建设官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高校独有的宣传教育平台。高校可以通过借鉴专业的网战建设技术来加强高校的网络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具有高校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网络专属据点。其次,高校需要入驻商业化网络平台,在商业媒体中争取拓展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空间。目前,大学生更习惯于在智能化的商业媒体中自主搜索信息,进行人际交往,高校可以依据商业媒体现有功能,根据在不同媒体中凝聚的受众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商业媒体中打造针对性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根据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提供网络站点。
2.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网络平台
高校不仅需要在网络空间积极拓荒,建设大量网络教育宣传平台,还需要优化网络平台的服务运行,提升网络教育平台的用户体验感,吸引教育受众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以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开展的网络阵地。一方面,高校要提升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信息发布平台的功效体验。网络平台单方面的信息发布和非智能化的应用功能,是不会获得教育受众的长久入驻和关注认可的,高校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界面观感和运用功能,力图打造服务型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的信息运算功能推送教育受众感兴趣的有需求的信息知识,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聚集体,以此提高网络教育受众粘合度。另一方面,高校要提升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社会交往平台的互动体验。高校需要打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专享互动交流渠道,排除其他非教育人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干扰,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打造多种互动交流模式,以提升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针对性。
(四)完善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机制
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机制的完善是促使其内部结构功能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高校需要同步构建线上和线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运行。
1.完善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线上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互联网为媒介,这要求高校必须健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网络监督机制,教育者不仅要实时关注网络中的社会思潮和舆论导向,而且还要监督网上的反动分子,及时制止他们散播谣言、传播邪教、破坏教学秩序、干扰教学活动等言行。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完善网络上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网络秩序,建立适当的网络行为奖惩机制。
2.完善高校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线下领导保障机制
高校应该完善一系列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相关线下机制,来领导保障线上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高校应该完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政治领导机制,坚持由党委来领导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确保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政治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调动全校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参与到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工作中,从而形成权责分明、全面覆盖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其次,各高校应该完善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科研保障机制,改进教育者的工作环境,完善网络资料室的管理运作和网络设配的配置更新,建立一套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安排体系,为教学人员提供思想政治教学研究的相关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