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对社交生活的影响初探
2020-01-02王宇楠康易懂张莹
王宇楠,康易懂,张莹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微信,是目前用户量最大、用户活跃度最高的社交媒体应用之一,微信数据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微信下载用户已超过11 亿[1]。 微信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息共享的能力,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高了便利,因此微信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过分依赖微信进行网络社交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统计75.0%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0%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10 次[2-3]。 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控”的现象更加普遍,尤其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建立虚拟社交和互动尤为明显。
1 研究内容
大学里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加之校园网络以及移动媒体设备的普及,为大学生产生社交媒体依赖提供了土壤。 过度使用和依赖社交媒体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部分大学生因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而使得现实中的社交能力弱化,网络在为我们带来沟通方便的同时也设置了一层屏障,经思考加工后的语言与我们现实中面对面的实时反应有着很大的不同,也就造成了现实中有一部分人在网络上活泼开朗,而在现实中却很宅,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网络社交带来的现实社交低能。 该研究试图通过定量的实证分析,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信息内容的构成、微信使用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侧重点、 过分依赖微信对大学生现实社交的影响4 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交状况以及存在的社交障碍,在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之间取得平衡,并对学校管理在大学生网络社交所扮演的角色提出建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和依赖程度,该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由个人基本情况和选择性问题以及开放性试题3 部分组成。 该问卷主要调查大连几所大学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的大学生,该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600 份,回收589 份,回收率为98.0%,剔除无效问卷18 份,有效问卷为571 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5.0%。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发朋友圈频率,微信使用时间,好友构成结构,是否分组设置权限,使用微信的目的,以及朋友圈组成类型等。
3 研究分析
3.1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对微信的依赖程度
微信作为一款移动网络工具,在众多社交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学生群体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与它的信息交流功能、 资源共享功能和隐私保密功能密不可分[4-5]。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微信依赖程度的分析中,该文通过对大学生下载微信的时长和使用频率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微信的使用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使用微信这种社交媒体已达3~5年的人数占据47.7%,5年以上的人数有30.0%,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微信接触时间较长。另外,在对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频率的调查分析中,研究发现每天使用的人数占据76.4%。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微信交流和互动已经成为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较高,移动社交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了交往的主动性,微信交流的方便快捷和经济性,增进了学生间交流,拓展了人际关系。
然而,对微信社交依赖过度也会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有些大学生缺少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上网后以为什么都可以从网上得到,其实不然,因为一个人成长的正常过程是不可能被替代的; 由于网络快捷方便,使人们更疏了实际的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易使人的情感趋于冷漠,造成”自我封闭”状态;另外,利用微信来维持社交毕竟是”虚拟环境”下进行的,而与现实社会的反差,会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良莠不齐、泛滥成灾,垃圾信息对人的整体素质造成冲击;网络传播成为诱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的重要因素。不少大学生因过度依赖微信社交,长时间面对手机,而出现了视力下降、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等问题,甚至会因为习惯了键盘打字,常常提笔忘字。
3.2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使用情况分析
微信作为大学生颇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与微信推出的聊天功能和朋友圈功能密不可分,前者主要为大学生的语言交流提供便利,后者是大学生情感交流和情绪表达的重要场所[6-7]。 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构成包括家人、学生和教师。微信朋友圈为大学生情感诉求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载体,微信交流沟通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顾虑,不受限制地借用网络与人谈心聊天拉进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延伸了自己的社交范围,丰富了自己的人脉资源。 但是,微信真的能够代替传统的社交形式成为大学生排忧解难的新渠道吗? 通过调查,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朋友圈功能时,会使用好友分组功能,同时视情况来对不同分组成员进行权限设置,好友分组是为自己营造一种安全感,因为大学生发朋友圈行为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暴露,因此在发朋友圈时对家人和教师的屏蔽占据较高比例,分别为44.6%和42.7%,而对朋友学生的屏蔽则视情况而定。由此可以看出,微信作为新形式的社交软件,在创新情感诉求渠道的同时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除此之外,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设置微信分组,在发朋友圈时会屏蔽部分分组成员。这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侧重点和异常社交心理。 通过对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到微信朋友圈信息是对了解大学生情感心理变化,社交需求以及可能出现的社交障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大学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其次,微信朋友圈的内容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琐事、自拍鸡汤、炫富、晒猫晒狗、求投票、纪念日、养生话题、微商、公众号推送等。 基于以上内容,微信在带给我们便捷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甄别的难题,面对成百上千条朋友圈内容,若不加以思考,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在网络的催化作用下,这种虚假信息会逐步扩散,带来不良影响。
3.3 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目的
在对大学生微信使用目的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超多六成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是为了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占61.5%,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互动加深与好友间的关系的比重次之,有47.7%,使用朋友圈为了扩展人际关系网络的占44.0%。由此可见,朋友圈的使用对大学生密切与家人朋友间的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77.4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发朋友圈之前会仔细考虑文案和图片,这种行为很容易将自己“装进套子里”,通过塑造一种“理想”的自我形象获得他认得认同,这其实也是过强的内心防御机制的表现。 除此之外通过对大学生对朋友圈动态的“评论”和“点赞”行为和心理的分析我们也能发现,互动评论通常是随手而为的寒暄,一种不良性的和形式化的交流互动。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32.1%的大学生几乎不发朋友圈,人本身具有获得他人关注的需要,对这种需要本身也有一定的期待,受访者表示,众多情况下发朋友圈的动因不在记录生活的点滴,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渴望关注以及肯定,但是精心准备的文字,精心拍摄的照片换来的是视而不见,以及负面的、不符合自己预期的评价可能会增加自己的反感或者焦虑,因此情感得不到共鸣,由此反应出现在大学生以微信朋友圈为依托,寻找知己和情感共鸣的社交心理。除此之外,掩盖缺点放大优点的“晒”现象,使得微信里表现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有所区别,同样也会引起他人的误解和盲目追捧,诱发人际交往的障碍,存在认知心理的偏差。另外,即便不发朋友圈,删了朋友圈,也是一种心理的表现。 似乎删了朋友圈,越少朋友圈就越高冷,于是乎部分大学生是为了表现高冷才不发。 朋友圈所揭示的社交心理呈现为一种网络,所以对于微信朋友圈内容以及微信的使用状况进行研究在当前高校教育中至关重要。
4 结论和建议
在调查研究中,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主要媒介,微信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微信互动既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人与人之前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大学生过分依赖微信网络社交,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降低了现实生活中和周围的人交流的可能性和社交能力,导致现实交往的冷漠和疏离,高活跃度的微信社交平台上的与日渐下降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形成反差,使得人际关系淡薄化[8]。首先,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日常需求和心理健康状况,引导的学生回归正常的社交,具体来说,高校应当强化学生的现实归属感,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了解学生的微信使用心理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双重影响,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功能,搭建“微信班级群”等互动平台,营造平等和谐的交往环境,以学生的身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开展微信咨询服务、微信平台心理沟通辅导等活动,关注学生动态和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以此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帮助学生回归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其次,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应当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跳出微信的社交保护屏障,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微信的两面性,认识到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区别,认识到直接沟通和经思考后沟通的区别,跳出微信营造的社交繁荣假象,投身到现实世界中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微信带来的社交障碍反映在很多方面,最为突出的一方面体现在家庭聚餐的饭桌上,微信带来的沟通便利使得以前用以维持人际关系的“串门” 省去了,当大家重新聚在一起时,甚至不知道怎么去起话头。 因此,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更要宣传现实人际关系交往的文化,营造一个融洽的交流氛围,从而减少网络带来的社交障碍。最后,微信作为当下大学生使用最为普遍的社交媒体,高校管理者要识其利弊,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功能,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和人际关系。 在新媒介主导下的全媒介时代,开明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的造血功能,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 以社团为点,带动学生的面,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 同时,开展竞赛、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尽量发掘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让大学生脱离手机的束缚,不再沉迷于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