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活力视角下的闽北地区方言文化教育

2020-01-02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闽北武夷山方言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语言活力是指根据某些确定的标准测评出的某种语言的活跃程度。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语言的濒危与消亡,语言活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与语言活力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语言活力评估体系成为监测语言资源、评估语言保护和语言复兴的重要手段。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语言活力评估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范俊军等人翻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濒危专家组制定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因素”,包含9个因素:(1)代际语言传承;(2)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3)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比例;(4)现存语言使用域的走向;(5)对新语域和媒体的反应;(6)语言教育材料与读写材料;(7)政府和机构的语言态度和语言政策;(8)语言族群成员对母语的态度;(9)语言记录材料的数量和质量。[1]Fishman的“世代传承失调分级量表”(Gra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GIDS),主要有4项指标:(1)代际传承;(2)语言功能;(3)语言使用域;(4)讲话人的读写能力。[2]Lewis和Simons的“详述时代传承失调分级量表”(Ethnologue’s Expanded Intergenerational Disruption Scale,EGIDS),13个层级,4个主要判定因素:(1)语言传承;(2)语言使用域;(3)读写能力;(4)族群认同。[3]本文拟在语言活力这一概念及相关评估体系的基础上,以闽北地区方言文化教育为例,讨论方言文化教育的价值,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闽北地区方言及文化

福建闽北地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12′-119°12′,北纬26°14′-28°02′之间,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东南与宁德地区交界,西南与三明市毗连。现有两区(延平区、建阳区)、3市(邵武市、武夷山市、建瓯市)、5县(顺昌、光泽、浦城、松溪、政和),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①

闽北地区方言丰富而复杂,目前闽北地区主要有4种方言:一是闽北方言,主要通行于建瓯、建阳、武夷山、政和、松溪等地;二是邵将区方言,主要通行于邵武、光泽、顺昌等地,兼具闽客赣方言特点;三是吴方言,主要分布于浦城县城及其北部十二个乡镇;四是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南平延平区内以及西南部的西芹镇。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而丰富的闽北地区方言孕育着多样的地方深厚的文化,既有数量众多、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也有被称为“中国四平戏活化石”“明代四平腔的遗响”的政和四平戏,形成自己独特唱腔的南平南词戏,吸收民间音乐流行于南平延平区范围的“南剑戏”,以反映家庭生活题材,活跃于邵武、光泽一带的“三角戏”。

二、闽北方言文化教育的价值

近些年的语言资源保护逐渐“从关注语言发展到也关注语言文化”,“文化视角下的语言保护,不仅关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的记录,更关注语言及语言表达中的各种文化现象。”[4]Fishman的“世代传承失调分级量表”和范俊军等人翻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濒危专家组制定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因素”,都将语言的功能作为评估语言活力的主要因素。如此,充分发挥语言的教育功能,在保护语言资源、增强语言活力的过程中就显得尤其重要,而语言教育功能的发挥,又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为主。有鉴于此,积极主动地保护方言文化,重视方言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龄前儿童不仅是单纯地学说话,更多的是掌握如何用语言去表达思想,并认知生活。由于年龄小,幼儿普遍活泼、好动,且对有趣的事物保持着极大的好奇心。儿童早期是奠定其认知发展基础的最佳时期,在学龄前开展方言儿歌、童谣的教育活动,能有效提升强化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生活技能的发展。如《月二奶》:

月二奶、月光光。问你哪里住?天中央。

问你借镜妆,镜妆好梳头。

问你借扫帚,扫帚好扫厝。

问你借天萝布,天萝布好洗鼎。

问你借板押,板押好押荐。

问你借铜盆,铜盆好洗面。

问你借鼎片,鼎片好斫鸡。

问你借米筛,米筛好筛禾。

这首口口相传的建瓯童谣,以问答的方式,以趣味性的想象,让孩子们了解“镜妆(镜子)”“扫帚”“天萝布(抹布)”“米筛(筛米的筛子)”“鼎片(锅盖)”等工具的用处,朗朗上口,在自然的铺叙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方言的兴趣。

儿歌、童谣在描写自然现象、社会风情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既结合当地特色、贴近生活,又生动形象、富有韵律感,易于识记、利于传播。如《武夷山节气歌》“正月烛子照厅堂,二月燕子飞过墙,三月百草匆匆起,四月梅子树下黄,五月家家包粽子,六月树下好当凉,七月凉风吹织女,八月木樨满庐香,九月寒风吹霜降,十月冬节大禾黄,十一月高山落雪子,十二月孟姜女送寒裳。”生动地反映了武夷山地区的气候特色,寓教于乐,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了武夷山的节气特点。

2.激发乡情、搭建情感纽带

方言文化教育的本意不是让方言成为教学用语,其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方言在传承文化、维系情感方面的作用。正如范俊军等指出的“要使母语保持活力,并不一定要求该语言使用者是单语人,而关键在于,在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该语言能发挥重要的作用。”[1]Fishman的“世代传承失调分级量表”以语言的代际传承为基础,将语言活力按照强弱分为8级,其中“活力最强阶段的表现是语言被用于教育、工作、传媒和政府等领域。”[2]由此看来,在方言保护的过程中,方言文化教育所展现出的唤醒区域文化认同、维系情感等方面的价值远远大于单纯的方言调查记录,是更有力的保持方言活力和方言韧力的手段。闽北武夷山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因经济基础主要是茶与旅游,促进了外来人口的涌入,方言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渐趋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方言式微的速度,弱化了武夷山本地人对当地文化的情感认同。面对此种情况,对武夷山方言的保护,单纯依靠调查、记录是远远不够的,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武夷山话的学习,使孩子们了解武夷山的风土人情,充分激发孩子们与武夷山这座城市的情感联系,增强武夷山方言的活力与韧力。我们来看看《武夷山饮食歌》:

正月过上元,全厝总动员,出门觑灯去,来厝吃汤圆。

清明落毛雨,相邀讨洲麯②,磨米做麯果,好吃不吓累。

农历四月初八,家家炒毛辣③,炒了毛辣做乌饭④,保佑今年好收成。

五月风雨顺,家家包香粽,馌了香粽觑龙舟,路上男女喜相逢。

七月到十五,户户挂苍芜,日上做饴仔,暗冥烧经符。

中秋月团圆,晚辈回家门,相对吃月饼,大小乐融融。

重阳去登高,到转蒸米糕,儿女来相敬,父母心不老。

十月粮进仓,洗甲少不了,农家真高兴,馌糍又馌酒。

年底农家忙,浸米做白糖,舂粿印糕仔,家家喜洋洋。

在一年四季中品尝武夷山特有的美食,体味武夷山的饮食文化,以有形的物质美食串联起沉淀在其中的情感,这无疑是温暖而长久的。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武夷山方言文化教育的功能,增强武夷山方言的活力,对武夷山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闽北歌谣是闽北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和歌谣《十多谢歌》“第一多谢父母亲,炊烟袅袅离娘家。一尺八寸你领大,今日分别也伤心”;延平《打门》歌谣中的“孟宗哭竹生冬笋,孝敬父母天下传”;建瓯《训子文》中的“严是爱来爱是害,养儿不教父之过,严父才能出孝子”。以朴实的语言,教育儿童要孝敬长辈,不忘父母恩情,行孝立业。

在闽北流传的歌谣中,有许多展示历史忠义人物故事的歌谣。如顺昌《八骏马歌》中“千里送嫂美名扬,华容放曹报赠马,单刀赴会威名扬,义贯春秋关云长”;建阳《识字歌》的“三国出了刘关张,桃园结义三兄弟”“三关出了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太公八十遇文王,天下黎民享安康”“杨家出了杨六郎,世世代代是忠良”“宋朝出了包文拯、断案英明人称赞”等;《古人歌》的“镇守三关杨六郎,杨家将帅美名扬”“单身独马赵子龙,百万军中护阿斗,万人头上称英雄”“独挡曹兵关云长”等。[5]这些歌谣颂扬中华传统忠义美德,青少年在学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教育。

在受众方面,口头传播比文字传播更具优势,戏曲是旧社会民众最主要的娱乐形式,“广大人民在旧社会多为文盲,他们的社会道德传统教育和历史知识靠戏曲、曲艺及故事等民间作品来代代传承,尤以戏曲影响最大。”[6]现今,闽北地方戏曲虽处没落阶段,但其在德育及文学方面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政和四平戏,保存了很多古代的剧目,对我们了解历史知识大有帮助。比如,《虹桥渡》叙述了朱元璋在民间发迹,成为一代开国之君的故事;《天子图》作为《白兔记》的续集,主要讲述刘智远忠而被谤,数次遭受排挤、陷害,生命几不能自保,以至被逼反抗的故事。优秀戏曲给予民众更多的接触戏剧文化的机会,通过戏剧教育,实现对于古代文化瑰宝的传承,直观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三、闽北地区方言文化教育推广现状

2014-2019年,在调查闽北地区方言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闽北地区的方言文化教育推广渐趋兴起。虽说还不规范,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各地民间团体自觉利用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推广方言文化。如:建瓯广播公众号,设立了《方言说建瓯》板块,每周会播出1-3期的建瓯方言节目,其中有《建瓯重阳节的习》《建瓯人搬家的习俗》《建瓯老人做寿的习俗》等;武夷山信步闲游公众号以介绍武夷山风土人情为主,如《十二节气歌》《对对子》《武夷山饮食歌》等;松溪小城公众号设立了松溪方言板块,其中的《每周一歌》设有童谣版块,也有用松溪方言翻唱传统文化曲目。这些方言文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真正实现方言和地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此外,传统地方戏曲文化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在2017年5月18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平南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卢丽萍在武夷学院开设了《我是传承人之南词之恋》的讲座,分享南词发展历史,教授学生表演技巧,激起了很多学生学习南词的兴趣。与此同时,每年的武夷学院中文系毕业晚会都会有南词选段的表演,深受学生们喜欢。

2006年底,四平戏国家非物质传承人张孝友团长在杨源中心小学组织成立了四平戏兴趣班,筛选20多名学生,每周五给学生们上一节四平戏课,教授他们唱腔和表演技巧,获得了不错的效果,“2007年9月16日下午,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在老演员的指导下在当地英节庙演出一折蟠桃会,才9岁的张万里是这群孩子中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一个,扮演蟠桃会中的武将周昌;四年级二班的张曼婷饰演王母娘娘,以往演出的节目都很冷清,那天却热闹非凡,看演出的很多都是小演员的粉丝。”[7]

邵武市三角戏华艺姐妹剧团团长吴玉珍和副团长赵友华,兼职邵武八一小学三角戏兴趣班辅导老师,着力培养三角戏的接班人。

四、存在问题

闽北方言文化教育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经济、政策、方言自身特点等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仍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从语言活力评估体系的代际传承因素来看,闽北方言处于确有危险阶段。据相关媒体报道,闽北上世纪40-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口中还能听到纯正的闽北方言;60-70年代出生的人会说方言;80年代出生的人方言能力低下;90年代出生的能听懂方言但不会说;2000年以后出生的不仅不会说也听不懂方言了。此外,城市孩子的方言能力比农村孩子还要差一些。

方言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地方戏曲的传播,大多依靠口口相传,这对语言的代际传播有更高的要求。然而,闽北地方戏曲正面临技艺断层的危机,许多老戏曲艺术家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四平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孝友,已68岁高龄,他是杨源四平戏剧团团长,张孝友的孩子和许多山里的年轻人一样去上海打工了,而少数留在村里的年轻人认为四平戏十分土气,对四平戏缺乏兴趣,更不愿吃苦学戏,导致四平戏后继乏人。

其次,政策支持明显不足。“政府对语言的态度与政策”是评估语言活力的因素之一,在近几年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闽北地区“方言文化进课堂”的活动仅存在在少数幼儿园及中小学校中,很多方言保护及推广活动都是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自发行为,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闽北大多地方戏剧团为民营性质的,缺乏政府扶持,同时,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剧市场已然落寞,只在特定节日或庙会时才演出,这极大削弱了地方戏曲的传播。相比而言,据李佳调查,闽南地区的“方言活动进课堂”得到了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2007年文化部批复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进‘闽南方言进课堂’的具体要求和形式;2008-2010年,泉州、厦门、漳州三市教育局又分别发文,在所辖区县开展试点。”[8]

再次,与方言文化教育相关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活动等十分匮乏,方言学界参与度很低,方言文化传播的专技人才缺乏。从“语言记录的数量与质量”这一语言活力评估因素来看,闽北地区的方言活力明显处于较低级阶段。闽北地处福建内陆,沿山而处,经济较为弱后,教育上本就与沿海各地有较为大的差距,对方言文化教育推广的重视远远不够,相关的方言文化教育教材、著作等稀缺。仅就这一点,闽北的步伐落后于闽南及其他省份。厦门双十中学编辑了包括《闽南民俗》《闽南民间戏曲》《闽南方言》等共8册的闽南文化校本教材,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也有面向小学生的闽南文化校本教材,如《闽南歌仔戏与谚语》、《闽南民俗与阵头》等共6册。闽北地区方言十分复杂,要想科学、有效、规范地推广方言文化教育,方言学者的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沿山而处的闽北方言歧异复杂,同一个县市,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方言都存在很大差异。就拿邵武市来说,邵武方言内部可以分为城关片、洪墩片、和平片、金坑片4个小片,各小片之间在语音方面有较大差异。这种客观语言分布情况,也直接影响方言文化教育的推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更加迫切需要方言学界的参与。

最后,对于方言文化的保护和推广以及方言文化教育的价值,社会上存在较大的争议。相比闽南方言而言,闽北方言是弱势方言,且所处地区既不是福建的经济中心、也不是文化中心,当地群众本土方言文化的价值毫无意识,更别提方言文化的推广了。对闽北方言的价值,有一部分人是以“有形”的价值来衡量的,即学会闽北方言对于学习成绩、就业、经济收入等毫无影响,因此也就不存在价值而言。

五、改进措施

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历史与现实对我国语言政策的内在要求。[8]对方言文化教育的推广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从地区经济软实力来讲,方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及情感价值。从语言活力评估体系来说,闽北方言及其文化的保护、推广刻不容缓。

首先,毫无疑问,语言的代际传承是语言活力的重要指标,各语言活力评估体系都将其置于首位。因而少年儿童的方言习得和使用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值得重视。然而,近些年来,随着青少年儿童普通话水平的日益提高,方言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渐渐萎缩,“无方言族”越来越多,这直接影响方言文化的代际传承。由于经济文化的影响,闽北方言式微的趋势较福建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近几年在进行闽北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闽北人对闽北方言的情感态度正逐渐减弱,年轻一代对闽北方言表现出不喜欢、不愿意说的态度,且方言能力也日趋下降。当前方言区只会说方言的这类人群比例越来越小,而只会说普通话,几乎不会听、说方言的这类人群比例越来越大。”[9]因此,重视方言文化教育,无疑是一个让青少年了解、学习方言文化的良好途径,对语言的代际传承有很大的帮助。相对于单纯的方言字词学习,方言文化的教育因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承载内容的有趣性,更易于传播及接受。

其次,密切加强政府、社会大众、专家学者之间的合作。庄初升指出:“濒危汉语方言的保护,说到底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并非方言学者所能独立担当的。”[10]确实,面对如此大的工程,需要由政府牵头,社会民众配合,方言专家学者的支持。(1)政府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方言文化的推广力度,重视方言文化教育,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重视方言文化传承,尤其是戏曲文化传承,解决戏曲在传承和发展中的问题,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媒体,宣传优秀方言文化作品,以激起广大群众对方言的情感,例如武夷山市电视台的《悠悠说武夷》、浦城县电视台的《讲古》,运用当地方言讲述的节目,对保护和传承闽北方言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专家学者方面:专家学者知识的应用化。专家学者走出书斋,走进社会,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方言采集,记录整理闽北语音、词汇、儿歌、童谣、谚语、歇后语、故事等,给予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社会民众团体指导与帮助,开发适合闽北的方言文化教育读本,如:图文并茂的方言童谣绘本、方言童谣经典游戏手册、民间戏曲插画读本等。(3)社会群众方面:作为方言文化传播的主体——社会群众,更应积极主动保护并热爱方言文化,他们是语言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方言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所在。

最后,面对方言文化教育的争议,应因势利导,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逐步改变社会民众的观念,构建一个良好的方言文化教育环境,夯实方言文化教育的社会土壤,如此,方言文化的传承才能永久保持,方言的活力与韧力才能持久。

海纳百川方能取长补短,重视方言文化,重视方言文化教育,既是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也是增强语言活力的重要途径。田立新指出:语言及其方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口头相传的儿歌、童谣、吟诵、民间传说故事等语言文化资源如果不经过科学记录和利用现代技术保存,一旦消失,将永远无法复现。”[11]

注释:

① 地理信息引自百度百科 [EB/OL].(2018-03-12)[2020-05-01].https://baike.baidu.com。

② 洲麯,即清明草。麯果,即清明粿。

③ 毛辣,即毛毛虫类的虫子。炒毛辣,是武夷山特有的一种习俗,指的是通过炒花生、豆子等,象征把本年的虫害除杀,以保佑来年好收成。

④ 乌饭,用草的汁液染成的米饭。

猜你喜欢

闽北武夷山方言
方严的方言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方言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武夷山漂流口占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