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的三重内涵

2020-01-02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手稿异化本质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20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表示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一本重要的著作。在这个时期,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状况的考察和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开始迈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关于劳动概念理论的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劳动观,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上赋予了劳动以全新的内涵和规定性。“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把关键“钥匙”。“劳动”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特别是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进行着系统的论述,从三个不同的维度阐释了劳动的内涵。

一、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于劳动的态度多是处于贬低的态度,尽管在黑格尔的思想中,他将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1]。但是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虽然是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但却仅是从抽象的精神的层面来理解劳动。因此,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进行了扬弃,将劳动从精神层面拉回到感性的、现实的状况之中,是通过劳动展示人的现实本质。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对于人的本质发展的独特作用,他指出“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劳动对于人是作为肯定人的现实本真特质的存在活动,人们在劳动中能够感受到人的现实特性,并且能够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创造,从而实现和丰富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将劳动认为是人的类本质,是人能够自由自觉地生活的表现方式。自由的劳动不仅“是生命的表现”,人能够通过劳动展现自身的独特个性;而且“是生活的乐趣”,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实现了从猿到人的发展,现实的个人也通过劳动创造出与以往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对象物,改造自然界,赋予周围事物以人的属性。马克思给予劳动以高度的评价,劳动是人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要素。

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人在劳动中本应是尽情地彰显人的本质力量、发展人的体力与智力,借此将人与动物相区别开来。但在实际的社会发展现况中,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状态之下,劳动不再是显示人的本质的活动,而是成为一种外化(异化)于人自身、变成仅仅维持人的动物性存在的手段。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地描述了这种外化(异化)的劳动的表现,即“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到摧残”[1],这样的劳动已经不再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活动,而是作为一种与人的本性相对立的手段。现实的个人在这样的劳动中无法感觉到自己作为人而存在,这种劳动成为“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1]因而马克思将这种劳动归为“异化劳动”,从中概括出了这种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性,即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本身的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全面异化。异化劳动本质上就造成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活动的结果,归其根本就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环境下,工人劳动变成了商品,变成一种可用经济尺度来计量的东西,工人的劳动已经不再是属于他自己。

因此,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论证劳动的异己性来分析劳动对人的本质与发展的意义,在异化劳动之中,劳动失去了本真的意义,从而也创造了异化的个体,也在其中隐喻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性。

二、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同时,看到了劳动对于社会财富发展的作用。马克思之所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是看到了“国民经济学抽象地把劳动看作物”[1],反对国民经济学家仅把劳动看作是“仅仅是谋生活动的形式”[2],反对他们为资产阶级辩护而抽象地理解劳动对于社会财富生成的作用。因此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当中,马克思深刻认识到了一般劳动作为财富的本质、对创造社会财富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劳动将自然界和社会中原本与人无关的东西纳入人的世界之中,使得它们能获得普遍性和属人性,就正如他认为“土地只有通过劳动、耕种才对人存在”[1]。劳动不仅是作为人生存的手段,而且也是“财富的普遍本质”[1]。财富是源于人的劳动,在劳动发展的不同阶段,财富的积累也有不同的方式,就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的,劳动“起初只是作为农业劳动出现的”[1],劳动在封建农业时期表现为是借以手工业和纯粹的土地耕种来积累财富;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劳动则是通过大工业形式,对资本进行积累与剥夺,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大工业生产下的劳动,工业资本是劳动的完成、成熟形式,这也不外乎马克思说“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为劳动的财富。”[1]

对于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本身也是一种私有财产。劳动是人的自然的特殊的外化表现,人通过劳动能够生产出属于其个人纯粹的财产,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的存在者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1]劳动生产出人的财富,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生产出的财富却是私人化的,财富的自然特质丧失了,从而转化为私有财产。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他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马克思看到了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私有财产是人的劳动的产物,是人本质力量的现实的物质显现,私有财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劳动的积累。此外,私有财产又蕴含着劳动的形式与特征,即“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结果。”[1]这种私有财产的生产是在异化劳动的社会状态之下,生产出的他人(即资本家)对于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无偿的占有,这种占有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不平等的占有,马克思认为这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2]私有财产又是这种异化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一方面强调劳动对于私有财产的关系,又从另一方面通过私有财产论述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1]在劳动仅就私有财产这一人的异化的生产的结果时,人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物,在这种抽象的状态之中,异化的个人拥有的私有财产仅仅是作为保存其生命存在的劳动手段。而当劳动成为资本的对象时,“劳动代替死的物而成为财富的源泉”[1],劳动成为创造财富的第一动力,是促进资本积累和发展的一大因素。劳动在私有制社会下,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异化的存在,而对于资本家而言则只是其积累财富的一大动力。由此可见,马克思看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对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意义的同时,也批判了在异化劳动中所创造的财富与人(工人)相对立的社会现象。

三、作为全部社会发展基础的“劳动”

《手稿》作为马克思思想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阶段,劳动思想具有较为鲜明的社会本体论内涵,即劳动成为世界、社会和人之本质的生成基础。此时,马克思开始摆脱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的影响,将历史的发展从“上帝”的绝对精神的那里回归到对现实的法和国家的社会层面。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的世界。人类通过劳动首先使得人与自然界产生联系,劳动不仅创造了现实的世界,而且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是世界历史存在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马克思反对将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对“绝对精神”的思辨发展过程,明确反对黑格尔将世界历史看作是自由意识的展现,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2]。不同于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归结为属于“精神”领域的东西,马克思将历史的发展放置在现实的个人的物质活动中进行研究,指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第一个前提,现实世界的存在归根到底就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

其次,劳动的发展影响社会的发展。人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人的存在离不开他人的存在,人的本质的形成只有在劳动的状态之下,在和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劳动是现实的连接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也就是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2]。劳动作为主要的推动力,作为有目的的现实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历史发展,劳动活动和劳动发展都有很大程度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当劳动还仅是依靠原始的体力劳动时,社会的生产力程度较低,社会发展程度也同样呈现为较低的状态;当劳动依靠科技力量进行生产时,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状态。随着社会劳动的发展,社会形态也从封建农奴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此整个社会历史不外乎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一个诞生过程。

最后,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作为人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人在劳动中实现人的现实性,劳动作为促使人类实现从猿到人的巨大改变,人们在劳动当中实现人的手脚分工并产生了语言,建立了各种劳动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与劳动相联系,由劳动所创造的个人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人通过劳动使自身进入到社会关系之中,使得“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生命的表现……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2]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生成。借助劳动这一媒介,人还形成了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意识,产生了科学技术等社会意识。人们在劳动之中能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现主体间的交往和协作,个人的本质从抽象到具体,最终成为具有完整的、全面的发展的现实的个人。总之,只有在劳动中才创造了具有社会性的个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手稿》中,劳动具有三重内涵。首先马克思将劳动认为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特性的活动,劳动是人的本真状态,尽管这时马克思尚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其次,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提出了劳动的经济维度,认为劳动是社会财富产生的动力,一般劳动是财富的普遍本质,并论述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状态下,财富被私有化是异化劳动的结果。最后,在社会本体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劳动与世界历史、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相结合,指明劳动是创造世界的第一个前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创造了人,使人从抽象到具体,最终成为具有完整的、全面的发展的现实的个人。

猜你喜欢

手稿异化本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作家手稿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丢失的手稿
童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