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2019-11-11张金锭
张金锭
“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的殷切嘱托和冀望。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红色,是党旗国旗的本色,军旗是党旗国旗内核与精髓的重要部分。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也迎来闽北工农红军五十五团成立90周年。期间,闽北红军五十五团从成立到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红色基因演变经过了“七步曲”。
第一步曲,从崇安民众队到闽北工农红军五十五团。1928年10月和1929年1月,中共崇安县委发动了两次上梅暴动,建立了16支民众队。1929年9月,崇安县委将各路民众队整编为各队红军。10月,县委在岚谷乡黄龙岩村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县委书记陈耿兼任团长,全团辖3个营9个连和1个特务连共500多人,百余支快枪。
第二步曲,从闽北红军五十五团到赣东北红十军。1930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特派员邱泮林到达崇安,他在崇安县委召开的扩大会上,传达党中央关于将闽北、赣东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调闽北红军到赣东北组建红十军的决定。同年10月5日,五十五团开赴赣东北,参加红十军的组建,成为由方志敏创建的红十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步曲,从赣东北红十军到闽北红军独立团。1930年11月,方志敏将红十军内的闽北红军整编充实,成立闽北红军独立团,派回闽北苏区。12月,闽北红军独立团300多人,由团长谢春篯率领到达崇安县的坑口村。
第四步曲,从闽北红军独立团到闽北红军独立师。1932年11月,闽北各地的红色武装队伍迅速壮大,经中共闽北分区委决定,将闽北红军独立团扩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下辖4个独立团1个纵队,2000多人,成为闽北红军的主力。
第五步曲,从闽北红军独立师到红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1933年4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常会决定成立闽赣省,将闽北苏区从闽浙赣省分出,划归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闽赣省领导。7月闽北红军独立师调闽赣省整编为红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进入中央红军序列。直属中革军委指挥。
第六步曲,从五十八团到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师。1933年9月,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黎川失守,五十八团返回闽北苏区。期间,黄立贵率团在光泽迎接并护送以黄道为首的闽赣省工作团到达闽北苏区首府崇安县的大安村。1935年2月,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县洋庄乡坑口的长涧源村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下辖4个团1個纵队。
第七步曲,从闽北红军独立师到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中共闽赣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将闽北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分批到达崇安县洋庄乡坑口的长涧源村集中。1937年11月,闽北红军游击队从长涧源村出发,开赴江西铅山县石塘镇参加整编。1938年2月9日,新四军军部命令: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下辖3个营10个连(1个机炮连),1600多人。饶守坤为团长,曾昭铭为副团长(政委)。2月25日,第五团离开闽北游击区北上抗日。
至此,闽北工农红军完成了从崇安民众队到新四军第五团7次番号的演变,并载入闽北、闽赣省和中央苏区红色基因传承史的精彩历史画卷。
1938年2月至1941年1月皖南事变之前,五团在皖南抗战前线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其中以“红树杨对日作战”、“五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和“血战东流山”最为闪光。
抗战胜利后,五团的传承部队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铁军摇篮,将军辈出。在闽北红军红色基因的孕育下,五团共走出10位开国将军与16位省军级领导。这是闽北红军五十五团的光荣,是新四军五团的光荣,也是闽北革命老区的光荣。
(责任编辑 李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