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墨子哲学思想的几点思考

2020-01-02党同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天意天子墨子

党同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人,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墨子早年受学于儒家,其学与儒家同源而异流。墨学和杨朱学派在战国时代曾是“显学”。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型,墨子推崇技术、人才并且倡导兼爱、非攻,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著名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型,是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1]。之前有人为之做过研究,但都是对其国家理论方面提出新问题、新看法。纵观墨子所处的历史背景,是处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理想国家的向往。探析墨子的政治思想,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秩序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1 墨子“人异义”的原初状态

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中,究其根本原因归结于“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而在“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中,一人就有一个道理,两人就有两个道理,十人就有十个道理,人越多,道理也就越多,因此人人都认为自己的道理是对的,以反对他人的道理,所以互相指责非难。这是在描述人类社会产生混乱状态的根本原因,即“人异义”。

从以上墨子关于国家出现之前状态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墨子是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趋利避害。墨子将混乱无序的状态归结为人们之间产生了不相爱之心,从而就互相攻伐、掠夺、自相残杀。墨子隐含了“人性本恶”的假设,但是更注重论述人类混乱的原因是由于“义”的不同,即各讲各的道理,也就是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同。墨子的“义”是与利密切相关的,但是墨子却是把有利于天下作为“义”的本分,以利天下之人作为行为的准绳、准则,是对人生、社会、国家有利有益,“利天下”即为“义”。墨子的自然状态下矛盾是由每个人不同的“义”产生的,也即是价值观。

2 墨子的“选立正长”

墨子认为“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即如不立政长,便不可以消除混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而保存不了人类自身。选用贤才对于国家政治具有重要作用,认为是否尚贤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由此可见,墨子认为要消除社会混乱无序的状态,唯有立政长。尤其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2]。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以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政长。”明白了天下之所以混乱的道理是由于没有行政长官,所以就要选择天下贤良,且可任以政务之人,拥立其为天子,进而确立三公、诸侯、国君等行政长官,形成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墨子从选贤立为天子出发,以贤为标准,自上而下选拔出一批社会精英建立国家,国家的设立是人民为了将自己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它的诞生起源于人民对理想国家的向往,人民的集体意志选出天子来处理结束人们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墨子通过建立国家的方式来结束混乱的政治秩序,但是墨子是从“选贤立长”来说明国家的建立过程,最后形成了一种天子、三公、诸侯的完整的政治管理体系。

3 墨子的“人格化的天”

墨子哲学中的“天”其内涵较为明确,主要是指具有意志,能够主动行动的主宰之天,是具有人格化意义的“天”。并且格外推崇“天志”,承认天具有明显的倾向,拥有独立的意志,并且能够影响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重要原则均与“天志”密切相关。顺从天志的行为就是“义行”,违背天志的就是不义。在墨子看来,遵守“天意”、敬仰“天意”、顺从“天意”是珍视人生命的道德法则。“天”是能够主动赏罚的一种原则,他将这种原则确立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标准,更是用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依据和手段,而且对于能够践行兼爱的君主进行奖赏。墨子认为,天是人世间最高的裁判者和监督者,凡是顺从天的意志必然得到奖赏,而违背天的意志则要遭到惩罚。所以,墨子认为,天子也同样要尚同于天,意味着“天”才是最后的裁判者,实际上“天”就是真理的化身。如果百姓尚同于天子,而不尚同于天,则灾难还不能避免。所以,天子最终也必须尚同于“天”,才可能避免灾难的出现。在墨子看来,要大家都明白“天”是一切是非的最终裁判者,真正按“天”的意志即按客观规律来办事并不容易。所以墨子认为,“天”具有奖善罚恶的意志,这种意志具体地可以通过鬼神履行职能。人们只有对上天、对鬼神有敬畏之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得赏,反之就要受到惩罚。

墨子的“天”不是对社会整体意义上的控制,而是与“义”、兼爱紧密结合的标准。怎样避免祸乱呢?要尊天意,因为天就是兼爱的。“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3]墨子以天志为“义”之根源、“义”之标准,而天志的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义”的内容指的就是天要求人的兼爱、交利。遵从顺遂天意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天对社会加以监察,并依据上天所规定的标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赏罚。“然则天亦何欲何恶? 天欲义而恶不义。然则率天下之百姓以从事与义,则我乃为天之所欲也。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墨子认为义自“天”出,即是外在强加给人的是非善恶标准、行为准则,是天的意志。以义为中心形成“天人互惠”原则,他将上天的意志与社会重要原则相结合,主张以“天志”为社会的准则,将天意与社会规范结合起来,形成了对人类的外部约束。因此,正因为墨子的“义”是外在约束,人就没有先天内在的保证,只能靠外在的天的赏罚来保证。墨子自上而下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天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天” 决定具体的原则和行为准则,监督奖惩,人类需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并承担后果。利用赏罚使人“行义”,实际上是利用人的趋利避害的心理,来达到使人“行义”的目的,这就预设了人性是趋利避害的、自私的。人顺从天的意志,做出“义行”,完全是出于求天之赏,而畏天之罚,其动机是趋利避害的自利动机[4]。墨子为了使人“行义”而诉诸人的自利之心。

在对国家起源的关系问题上,墨子持的是唯心主义的立场。墨子的“天志”观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墨子坚定地肯定“天” 的存在,可以发现人格化的“天”能够主宰一切,国家是来自“天”对人民的怜悯与爱惜的,天子也是由“天”在天下贤可中选择而出。但是建立国家的原因也出于人民的意愿[5]。

4 墨子的“尚同”

在远古未有政长之时,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中,缺乏是非、对错、善恶标准,天下大乱。因此,墨子提出“尚同”学说,以期改变这种纷争不已的状况,重新树立政治权威,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6]。墨子认为国家的产生是由许多分封国不断地与君主国统治者“尚同”的结果,“尚同”即“上同”,即与上级官员保持一致,墨子主张“尚同”,认为政治要同一于上,上代表着重视、强调之意,同于上的是在上位的人,即是统治者。他还认为天下百姓思想不一,这与前面“不异义”相一致,所以必须要用准则来统一一切,即下级要统一于上级,上级要统一于天子,天子要统一于上天,这种同一于上的思想是“为政之本而治要也。”政长是实现“尚同”的首要目的,是治理天下的当务之急。“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尚同”其实就是要讨论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只要能达到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就会统一而不会产生混乱。反映出墨子的“大同”愿望。按墨子的理解,天子的意志及言行是判断其他所有是非的标准,天下的臣民都应向天子看齐,言行都不能超出天子意志的范围[7]。所有人都不能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不能各自为政。但同时墨子还主张应该剥夺人们的思想自由和政治自由,他认为没有绝对的客观的真理,没有确定的是非标准,所以只能由天子和上天的意志来确定是非,权力就是衡量一切是非的标准。这也就是要在思想上统一,在政治上集中,意在消除天下的异议,使天下之义统归于“一”,即“一同天下之义”。墨子要求下民、下级要以上级的是非善恶为是非善恶,最终以天子的是非善恶为标准,而天子的是非善恶标准来自于天。如果天下之百姓尚同于天子,而不尚同于天,则灾难还不能避免。所以,天子最终也必须尚同于“天”,才可能避免灾难的出现。

墨子的“尚同” 思想有一定较强的专制主义色彩,既强调人民的思想政治观点不能不同于统治者,又强调统治者的绝对领导地位。“尚同”是墨子为理想社会设定的规则,也形成了墨子政治哲学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模式的雏形。墨子用一定的规则制度对人性进行约束,即用“义”“尚同”来进行约束,从而达到稳定政治秩序的目标。但是墨子的“尚同”既有要求下同于上的一面,也有要求上同于下的一面,例如重视下对于上的规谏,天子应当接受臣下的教育影响、还有顺应公众舆论[8]。事实上,墨子的尚同思想主要是为了让君主更好更快的得到下面的民情,以便更好地做判断、做决策。当下我国地方与中央在政治上必须高度保持一致,这是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国家持续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必不可少的条件。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统一即体现“尚同”的必要性,对我国行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重要启示作用。

5 结语

我们对墨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墨子从“人异义”的起源状态,到由“人民的意志”和“天”构成主权的国家,再到国家必须“尚同”才能保持稳定的秩序,避免国家走向衰亡。这些构成了墨子政治哲学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子认为,“尚同”的关键在于“一同天下之义”,剥夺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强调绝对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主权限制方面,墨子在主张君主权威的同时也提出了限制君权的主张,即以“天志”来限制天子之权。墨子为中国政治哲学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国家雏形。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稳定的政治秩序可以带来发展与繁荣,混乱的自然状态带来战争与贫穷。

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回顾过去的思想,或许可以发现他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提出的理论中的瑕疵,但我们不能要求墨子突破阶级的桎梏和时代的局限,提出超越时代的理论。虽然人类社会文明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来看,我们与墨子时代相比有多大的进步还很难说。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中,绝大多数理论家已经认识到,很大一部分国际关系仍然处于“自然状态”,各国相互猜疑,把自身利益和生存作为第一要务。尽管存在联合国和欧盟等组织,但它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基本状况。在当下我们发现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如“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地方与中央在政治上必须高度保持一致;执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等。

人类对良好政治文明的探索从未停止,也不应停止。一个好的政治文明离不开仰望星空或坚实的基础。如果有人忘记了这个基本原则,现实最终会在他眼前撕裂。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去不断地探索发展。

猜你喜欢

天意天子墨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墨子破云梯
天子当屏而立
无字碑随想
墨子教诲青年
如果爱有天意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
天意
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