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融合研究

2020-01-02郭旭婷郭萌萌杨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思政政治

郭旭婷,郭萌萌,杨洋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2.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面临着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经受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有效解决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情感、信念等方面的问题。借鉴心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解决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问题、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探索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后,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咨询模式被逐渐发掘,有学者致力于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得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1]。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干预和处置的方式也应是综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咨询心理学相融合的教育意识。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心理咨询技术的意义

1.1 帮助大学生打造健康心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认知、行为表现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和世界观,需要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加强沟通,共同制订学生健康成长计划,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当大学生心态非健康化时,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改正、自我提升,在正视心理问题基础上,主动与思政教师沟通,并勇敢进行心理咨询,当交流需求满足后,高校学生能以平等心态探讨学习、生活、就业和创业方面的现实问题。从中能够看出,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相契合,能使教育教学与学生发展良性循环,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三观,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这对学生良好性格养成、均衡发展有积极影响。

1.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人开展,在高校进行思政教育,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全程了解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政观念,借此方式帮助学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实际上高效思政课堂构建,需要高校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这间接反映出学生思政水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思政教师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心理咨询,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学习的能动性[2],这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还能优化思政教育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高效应用心理咨询技术,在尊重高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1.3 培养学生良好人格

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这能为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保持提供双重保障。大学生利用思政知识排解内心忧郁,并借助心理咨询方式减压,将心理健康问题有效解决,最终学生能够正视自我、完善自我。当学生合理管控自我情绪后,即便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挫折,仍能冷静处理,在人格塑造环节出色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能为当代大学生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并为学生健康成长助力。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融合的可行性

2.1 终极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心理咨询的核心问题是求助者在心理、行为上的改变或改善,这种改变或改善是指个体向理想的、适应的或更健康的状态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拘泥于解决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即使个体在某一阶段身心健康水平较高,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仍能够为其在未来生活中维持健康水平、提高适应和促进发展保驾护航。这一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中提及的“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殊途同归的,无论是心理咨询或思想政治教育,都力求在活动过程中对个体施加积极影响,提高其适应能力,挖掘潜能实现个人价值。有关健全人格模型的研究中,受到普遍认可的包括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人”和罗杰斯的“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二者都强调人的天性是不断的成长、追求自我实现,并且承认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具有高度的自我接纳和自主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中描述的“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高度一致的。

2.2 问题解决策略的可借鉴性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人的思想品德认识需要经过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作用,才能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基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促进“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逐步达到发展方向的一致和发展水平的平衡过程。如何矫正人的认知,促使人产生某种情绪情感体验,获得坚强的意志力,发自内心地对某种原则和规范真诚信仰,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并养成习惯等,思想教育者面对的有关“知情意信行”的任一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咨询心理学的相关流派中找到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例如:行为主义学派强调消除当事人不良行为模式,帮助他们学习建设性的行为模式以及改变行为。理情行为疗法帮助当事人消除其对人生的自我挫败式思维,帮助他们更能容忍,更能过有理性的生活。现实疗法引导当事人学习现实与负责人的行为,发展一种成功的统整感。通过运用、借鉴不同心理咨询流派的相关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及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灵活地选择从“知情意信行”何处开始施加影响、如何施加影响,继而综合的、全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3 互动关系的相似性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加对象都是人,都将人际关系视为载体以实现促进人的适应与发展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追求的理想互动关系有着共同期望:增进互动双方的理解和尊重;深入彼此的了解、满足当事人或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促进双方的相互信任。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工作者致力于寻找各种心理治疗中“共同要素”,并发现治疗者—当事人关系的质量是预测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综合来看,各疗法中与积极疗效有关的共同要素有3 个方面:支持因素(宣泄、积极的关系、放心感、信任)、学习因素(领悟、忠告、认知学习、反馈、理性态度)和行动因素(行为调控、示范模仿、实践、成功体验、修通、现实检验)。以人际关系为依托,利用人际互动中的各种因素对教育对象施加积极的影响,思想教育工作中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治疗的成功实践经验中找到答案。

3 心理咨询视角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 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综合素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长期以来所采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特征[3]、规律的深入了解,没有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高校教师以管理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和共情的能力,过分注重以学校规章制度为标准的奖惩,而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和疏导,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压迫感,无法对其施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增强“榜样意识”,认识到他们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激励和榜样作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规律和个性差异,综合运用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并提出应对策略、适时给予个性化心理辅导,这些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积累和运用[4]。实际上,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有机结合,均建立在倾听技术、共情技术应用基础之上,这需要思政教师和心理教师树立一致性认知。其中,倾听技术是通过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进而得知学生困扰之处,针对性制定开导方案,力争增进与学生在心理层面的距离。当教师获得学生信任后,学生能够主动与思政教育工作者谈心,通过心理咨询消除内心顾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当高校学生正视思政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后,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效用淋漓尽致显现。对于共情技术,即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提供者能够换位思考,站在需要帮助对象的角度上考虑,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让学生真诚对待思政教育活动,使其珍惜心理咨询机会,最终运用科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3.2 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效果提供技术手段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典型的单向传播模式,其弊端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和反馈忽略不见。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入双向互动原则,注重传播者和受众主体地位的平等,注重信息的交换、分享和反馈,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制约和作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形式和手段是一种特殊的会谈形式,通过咨询双方的信息交流来对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地促进当事人的良性改变。在会谈中,心理咨询师借助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搜集和传递两种信息:认知性信息和情感性信息,精湛的会谈技巧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又有利于提高咨询效果。心理咨询中的互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动的相似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大胆尝试、灵活选用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巧,从而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够正确处理互动中产生的摩擦和矛盾[5]。具体来说,组织会心小组,即组员间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并共同分享学习心得,一定程度上调动组员学习动力,真正增进组员间关系。会心小组辅导活动启动后,组员能够真心、真情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边人身上的故事,组员间袒露心声、流露真情,互相慰勉、互相支持,照亮彼此学习道路上的灯塔。会心小组谈话内容保密不外泄,这是每位组员都要恪守的准则,只有做到保密,才能为接下来会心小组辅导奠定基础。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会在就业、创业方面遇到些许困惑,为有效排解毕业生内心阴霾,会心小组以“身心压力舒缓”为话题,组织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活动,为这类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希望他们能够传递正能量、彼此劝勉,借助对方力量端正应战态度,进而增强身心调节能力。

3.3 为加强高校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供践行思路

自我教育法对提升人的自我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自我行为管理具有积极影响,奠定了人们发挥现代化建设积极性的内在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个体自我教育可以充分借鉴个体心理咨询中改善人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措施,几乎所有的个体心理咨询都在提高个体适应能力、促进个体发展方面发挥着如下功能: 激起和维持当事人的获助期望、唤起当事人的情绪、提供新的学习经验、增强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提供机会,使当事人能够内化并维持治疗收获——即“修通”的能力。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思想政治活动中的集体自我教育的实现途径与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是高度重叠的,二者都注重在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在高校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环节,辅导员应灵活运用自我开放技术,即视情况袒露心声,与学生分享切身经历,通过信息交换让学生理解道德教育初衷,有助于学生在内心深处理解辅导员良苦用心,进而学生会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我进步及成长。除此之外,构建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即高校面向教师再培训、再教育,这能为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提供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能为大学生在自我道德教育层面提供新思路,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价值,进而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能动性,主动探索思政教育与心理咨询间的关系,做自身健康发展的主人[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相结合,抓住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方面和内在需求,继而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佳契机。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中,探索心理科学领域中的相关理论依据,借鉴心理咨询相关技术,拓展心理学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