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理念与路径创新
2020-01-02朱文达
朱文达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已经成为我国诸多高校实现国际化与多元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国际交流能够促进国内外人员之间的往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才的交流、高层的对话、观念的更新以及自我的反思与提升。我国高校建设过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项目落地和制度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打破了地缘上沿线各国之间的交流壁垒,构建了广泛全面的合作交流平台,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研进步等领域对我国高校国际化水平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不管是从办学理念,还是从科研管理、产学研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交流对话平台,也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中出现问题的应对之策。
1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对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对话的舞台,它既促进了地区之间的全面对话,又带动了产业发展、项目洽谈、人才交流的提升,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打破地域壁垒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广大高等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舞台更加宽广,促进其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1.1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我国高校国际人才的往来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高校作为文化交流的主体在与沿线国家的对话交流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2013年以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强,在共商共建共享平台的搭建下,我国高校国际人才的往来频次不断增加。据中国科协统计,2014年至2017年,中科院国际交流规模已经突破3万人,此后还会不断增加。其中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比重从32%上升到46%。从民间组织到国家科研院所,“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的是地域与地域之间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国际人才的频繁往来带来的是不同理念与思维之间的碰撞和对话,学术研究只有在对话交流中才会激发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工作多样化、深度化发展。不仅如此,我国高校人才前往“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频次也在不断增加。以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为纽带带动沿线国家更广泛的交流合作能够促进地区共同体的创建,让更多高等人才走出国门,投入到实质性的项目进程中,在高校科研交流、教学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将先进的理念带回国内,从而实现共享理念的发展。
1.2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高校智库之间的交流
高校作为我国官方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战略的设计与实施上具有决策、引导、协商等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一项顶层设计内容,它的提出事关国家宏观层面的全面部署。从“一带一路”经济开发区建设到“一带一路”顶层智库建设,经济的合作交流是沿线各国共商共建的基础,智库的交流合作以及智囊之间的对话是实现共享的关键要素。我国较权威的智库主要依赖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以及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这类智库的特点是属于官方智库,其发展方向主要是为国家、政府作决策,为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提供参考。高校智库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的不仅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作用,而且在更高的智库层面具有主导地位。2018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一带一路”高端智库会议,会上着重对高校智库发挥“五个一批”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办好一批研讨会、完成一批课题、写好一批调研报告、出版一批专著、培养一批人才。此次会议为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绘好了蓝图,指出了国际交流立足于政策储备和智力支撑。
1.3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高校国际步伐的提升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国内高校已经专门设立了国际交流合作部,使其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发挥联络、沟通、协调、处理等综合性作用,国内留学生、交流生人次也达到了高峰。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不仅满足于人次交流频次的增加,更在项目的协商落地数目、搭建交流平台的数目、高层次对话人次等各方面进行落实。以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智库高峰论坛为例,会议明确商议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地区高校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机制创新等多种问题。在国内召开此类会议标志着我国高校发展问题已经被纳入国际化发展的范畴,我国高校国际化步伐将面临的更多话题。在一系列研究话题的牵引下,我国高校国际化进程才能够稳步推进并取得突出成果。高校国际化进程作为高校教学科研质量的考量标准之一,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红利驱动下,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必将推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高校自改革开放以来,摆脱了以往计划性的体制构建,迎来了更为全面、更为开放的办学条件与环境。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复杂状况影响下,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由于我国国际交流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力度不够或者模式创新度不高等原因造成。在新时代办好国际一流高校的指引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必将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也会在把握机遇、克服挑战的过程中实现高校的全面建设。
2.1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主体内容狭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打破以往闭门造车的发展模式,逐渐推行素质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指标。我国高校与国外合作交流的桎梏逐渐被打破,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逐渐取代以往落后、单一、枯燥的方式,迎来对人才的全方位重视与培养。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主体,实质项目的推进是保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在国际交流环节中主体内容与交流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在实质项目以及涉及前沿领域发展的项目开展并不多,关注主体依然在短期效应明显,科研含量较为低下、发展潜力薄弱的一些项目上。以部分地方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现状为例,不少高校存在合作规模小、合作层次低、合作支持度不高、高质量项目缺乏等问题。这一方面主要在于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于合作项目重数量、轻质量,另一方面则在于高校自身的支持力度与发展理念。部分高校存在与国际多方签署合作协议及备忘录等形式,但真正落地实施的项目寥寥无几。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出自于高校办学主体的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在国际格局的背景下依然推行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和行政腐败等问题。
2.2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在高校发展提升国际化竞争力的背景下,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人才作为原始驱动。在科教兴国与人才兴国战略的相继实施与推动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显著提升与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体现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近几十年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与粗放式发展取得了巨大经济增长,但在科技创新上仍然需要再接再厉。想要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必须改革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高校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学习仍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对人才资助力度低、管理人才与科研人才区别对待、短期访学效果不明显等方面。与此同时,在国际合作项目的洽谈与开展过程中,国内人才的参与度不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多充当边缘角色,这对参与核心内容交流学习的培养人才具有显著的局限性。在配套设施方面,我国高校在国际交流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落后。国外研究、小语种研究、外宣建设、国际化学科与专业建设等配套设施均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满足国际化标准。
2.3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学科建设滞后
国际交流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配套设施的提升是高校实现国际化要求的其中一环,而特色学科与品牌学科建设则是高校国际化发展中的关键之举。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更加表明了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国际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以及品牌学科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首要任务。“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更为广泛的合作,双方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小语种国家,地方文化浓厚,如何开展小语种学科、地方文化学科以及外宣建设是高校国际交流过程中的首要难题。以部分地方高校为例,民族地区高校可以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发展民族特色学科。尤其以西南、西北一些跨境民族为例,文化与习俗的相近可以促使这类高校特色学科的确立。在实际层面,地方高校的发展依赖于高校决策层,学科建设依赖于行政资源,这就造成了行政与科研教学的混乱。克服这些制约因素、明确高校发展主题将会是高校国际交流中的必要举措。
2.4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体制机制落后
高校的发展必须以教学与科研作为支撑,从而实现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国家实现创新的战略构思。建国至今,我国高校逐渐完成从以实现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到当前全方位发展的转型与升级,充分发挥了智库作用为国家宏观决策与部署贡献的力量,其社会应用性不断增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国高校建制依然保留着一些弊端,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其中体制机制的落后是制约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突出原因。从考量机制上来看,我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依旧没有得到改善,高校教师被迫发论文以保住教学岗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还滋生出了学术腐败以及学术权力滥用等现象。以论文与专著数量考评教师固然可以激发高校拥有一定成果的斗志,但行政化的考核标准实则助长了急功近利之风。学术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经院式”高校无法在国际合作中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教学与科研并重是国外诸多高校实行的管理政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革除国际交流体制机制的弊端才能够打破国际交流的壁垒,实现全面、深入、有序、创新的学术交流。
3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对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理念与路径的创新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实现了高校建设应对挑战、处理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从理念与路径上实现了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建设的全方位创新。
3.1 我国高校实质项目落地加快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快了我国智库与沿线国家智库的协商与共建,我国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取得了更加自主、多元、平衡、可持续的交流与发展,洽谈项目相继落地、人员往来更为频繁。从项目的类型来看,对地方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有突出贡献的项目数量大幅提升,摆脱了过往层次低、范围窄的弊病,这对沿线国家与人民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具有推动作用。在以高校合作为重要纽带的基础上,实质性、突出性的项目开展情况更为乐观。以中欧国际共商学院为依托的智库交流、高校交流、项目协商也更趋于合理有序、深度融合。在课题研究范围上,研究内容也更为丰富。以丝绸之路文化符号为载体的研究项目、小语种项目以及外宣建设等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指引下,推动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理念与研究路径的创新。
3.2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日趋多元
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兴国战略的根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显得更为紧要。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过程中,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各类小语种人才、多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正趋向正轨。在2018年“一带一路”高端智库会议上,我国高校明确提出了培养一批人才的建设目标。这一方面是共建理念下促进我国高校与沿线各国人才交流、人才培养的应用之策,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世界一流学科、一流高校的储备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为提升我国的创新指数与综合国力。在培养模式上,我国高校在国际交流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访学交流、项目合作、会议论坛等多种形式被注重起来。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摈弃以往重课本轻实践的通病,高校教学、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责被重视起来。
3.3 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步伐加快
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与沿线国家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层对话上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缺少特色学科、品牌学科的问题得到了一定重视与解决。以丝绸之路为文化纽带的高校合作交流项目相继被实施,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挖掘了战略背后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加快了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学科合作与建设。部分地方高校依靠自身地理与文化的优势开展小语种研究、打造同质文化研究,文化与社会研究所相继建成,更促进了依靠研究智库建设学科的发展脚步。在东南或西北地区部分高校,依靠地理优势开展跨境文化、跨域文化研究,以此为纽带协商项目、促进人才交流,特色学科从无到有,国际办学基础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3.4 我国高校制度建设得到完善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在明确“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通过合作发现弊病,在交流与反思中实现体制机制的革新。2018年国务院实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对以往重论文与专著数量的状况进行调整改革,更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以代表作的形式确定考核标准。同时在教学管理与科研制度上也尽量在高校实行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建设更具创新性与开放性。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我国“经院式”高校的弊病得到解决,更加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智库交流对话的质量,同时也能够吸引国际人才加入我国科研建设队伍。“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高校体制机制的促进不仅由内向外,更加引进更多先进办学理念与管理办法,从全方位促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过程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