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贵州职业教育对接旅游扶贫的问题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2020-01-02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贵州省贫困地区

陈 包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旅游系,贵州 遵义 563000)

1 问题的提出

旅游扶贫是指在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并进行分类扶持和引导,充分了解贫困人口的心理诉求,借助发展旅游产业,给予贫困人口发展权利和机会,激发其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解决贫困人口自我民生问题的一种动态系统。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在支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对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和实践应用价值。在“职教二十条”“高职扩招”以及“大扶贫”背景下,作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贵州省,做到既能对接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和协调职业院校“多小散乱弱”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贵州的旅游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借助旅游业发展快车道,按期实现脱贫摘帽,成为摆在贵州省人民面前的重要难题。

2 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现状

近些年来,贵州省开展了一系列扶贫措施,如2018年开展“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等系列行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贵州省正围绕“贯彻落实职教二十条实施兴黔富民计划”这条主线,抓“实施中职强基工程、实施高职‘双高’计划、落实高职扩招计划、实施职教助推脱贫攻坚计划”等重点工作以及“职业教育脱贫富民计划”“推进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工作”,积极开展紧扣全省“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布局调整升级、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计划需求,形成紧扣产业、突显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建设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省级优质高职院校”,有序推进“扶智计划、自强行动、造血工程”三大职教脱贫行动计划,积极倡导“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职教扶贫理念,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形式为贫困地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本和智力保障。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保障,使得职业教育的扶贫功能和作用在决战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凸显出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理念逐步被实践证明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是,贵州省依然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截至2018年年底,贵州省还有155万贫困人口,解决贫困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依然是贵州省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在职业教育助推旅游扶贫开发方面,依然存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扶贫需要对接不精准、职业教育认同感缺失制约旅游扶贫开发动力、职业教育主动服务旅游扶贫意识不够、职业教育助推旅游扶贫的机制不健全等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错位”发展和不“适切性”问题。

3 人力资本理论

惠宁等人指出,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增加劳动者价值的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是劳动者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其他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才能[1]。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力资本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突出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人力资本表现在人的身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论述主要反映于《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和《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两本专著中,在对传统认识进行大胆质疑与科学证伪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他指出,传统经济理论中资本的概念只是注重生产资料和货币,忽视了人的能力这一核心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同时又有异质性,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的资本,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两种资本都对经济起着带动作用,其结果都会使国民收入明显增加。概括地讲,人力资本是附着于人体本身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核心观点体现在:一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主要靠教育,前者通过学校教育、后者通过实践习得,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职业教育,是对占总劳动人口绝大多数的一线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可替代。贫困人口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发展能力差,内生动力不足,这就与贫困人口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其他外部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4 职业教育与旅游扶贫的逻辑关系

职业教育因其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直接决定其与农村、农业和旅游产业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在“产教”融合发展上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职业教育作为贵州省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与旅游扶贫融合推进,对贵州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4.1 人才供求是职业教育与旅游扶贫的融合基础

随着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转向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 760个深度贫困村,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部分贫困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摆在旅游发展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人才的供求问题。职业教育是最接近于帮扶就业、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平民教育”,具有广阔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可以直抵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需求[3]。相当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的家庭,这些地方却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可以有效弥补旅游业发展之所需,因此人才供需是职业院校与旅游扶贫的融合基础。所谓人才供求,就是职业院校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供方”和“求方”,供给双方都是落实旅游扶贫项目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作为人才供给的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专业型、实用型人才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作为需求方,欠发展的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最需要自我能力的建设,这就需要旅游管理、规划设计、导游服务等专业人才做支撑。供求双方的相互匹配和内在联系必然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旅游扶贫开发的实用性,两者相互融合补充,助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4.2 “职业教育+旅游扶贫”合力助推脱贫攻坚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部分,其精准度高、实用性强,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承载着提升贫困者人力资本、深化贫困地区内生动力、预防返贫发生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劳动者、青少年掌握职业行为所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拥有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能力[4]。旅游扶贫是“旅游+扶贫”双相组合,兼具旅游产业发展与减贫脱贫事业的双重目标,以盘活贫困地区产业经济为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旅游扶贫”可以形成强大合力,在旅游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对促进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助推贫困地区旅游各要素的优化调整,为加快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弥补人力资源不足提供保障。

4.3 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与旅游扶贫对接的重要路径

职业教育不仅开展学历教育,还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与旅游扶贫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共同路径。国家正大力推动职业院校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培训规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1+X)制度试点工作,鼓励通过项目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重要的致贫原因就是缺乏开发信心、项目技术、经营能力等。因此,职业院校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设立实训基地,对当地贫困人口开展精准的技能培训、技术指导、市场运营、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智能提升,以提高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人力资本,实现自我良性就业、创业,并以此预防贫困的发生。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和旅游扶贫中的自我内生动力的建设,是实现“扶智”和“造血式”扶贫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新时代贵州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

5 职业教育对接旅游扶贫问题分析

贵州省职业教育对接旅游扶贫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错位”发展和不“适切性”问题。

5.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扶贫需要对接不精准

贵州省大部分职业院校为了应对上级监督管理,积极争取政策资源,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缺乏调研和认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二次就业和后续发展情况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如既往地盲目开展规模招生,人才培养目标脱离旅游扶贫的产业发展需要。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衔接不紧密,忽视旅游扶贫的系统性、科学性、精准性、效益性,供需匹配失调,人岗对接不相适应,专业服务旅游产业发展能力低下,势必造成人才培养和旅游扶贫开发两者之间的相互脱节,就业范围缩小,人才培养质量低下,严重影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成效。

5.2 职业教育认同感缺失制约旅游扶贫开发动力

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贵州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比约93%,受交通网络闭塞、文化传统禁锢、思想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信息不对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贵州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保守认知、资源不足、质量低下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认知方面,贫困地区“重文凭,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和思维定式根深蒂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把这种职业教育看作是差等生教育和无奈选择,对职业教育认同感缺失。此外,贫困地区长期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对旅游这样的新鲜产业存在着偏见,甚至会认为旅游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陌生产业,不免带有排斥的心理,没有自信心去参与。由于贫穷恐惧带来的自卑心理是吞噬贫困人口积极进步的主要障碍,因而对旅游扶贫并不会抱太大的希望,因此贫困人口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参与机会和选择权被排斥,丧失竞争力。

5.3 职业教育主动服务旅游扶贫意识不够

近年来,贵州省“组织实施了扶智行动、自强行动、造血行动等三大职业教育脱贫行动计划,面向贫困人口开展1 000万人次职业教育培训”。实地调研发现,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职业教育在助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成效不明显,主动服务旅游扶贫的理念缺乏。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都开设有职业教育学校,但大部分贫困县域职业教育并没有主动培养学生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意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宣传上,实际深入到扶贫工作中较少。主要原因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旅游职业教育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直接传授,缺乏实践指导。二是政策扶持依然较少,仍然以“输血式”扶贫为主,导致旅游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地参与旅游扶贫的热情度低,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由于传统的认知偏见,对旅游经济发展不够重视,旅游职业教育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投入严重不足,智力提升受阻严重限制了二次就业。

5.4 职业教育助推旅游扶贫的机制不健全

贵州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深度贫困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教育程度低、知识技能缺乏、自主就业能力差、发展动力及后劲不足等人力资本的滞后,使得职业教育助推旅游扶贫产生“疲软”现象,整体而言,是职业教育助推旅游扶贫的机制不健全。一是职业教育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具有一定选择性,即权力寻租,使得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边缘化”发展,丧失了参与旅游发展机会和权力,职业教育对旅游扶贫的功能弱化。二是职业教育对旅游扶贫的资源投入存在不精准性,未能有效地激励“等、靠、要”群体,内生动力欠缺。三是职业教育对接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欠缺,只是一味地“输血”,忽略了“造血”,使得职业教育对旅游扶贫的投入未能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建立可持续性的扶贫机制。四是由于职业院校具有“自主招生”“择优录取”的自主权,以及部分职业院校开设“威宁班”“赫章班”等“精准扶贫班”,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使得职业教育对接旅游扶贫的资源分配出现分化,贫困人口丧失了增权机会。

6 贵州职业教育对接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旅游扶贫的推动作用,必须立足贵州省的扶贫实际,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和旅游扶贫的内在机理、发展逻辑,构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耦合发展体系和职业教育与旅游扶贫的互动融合机制。

6.1 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扶贫需要的精准性

旅游扶贫开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驱力,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产业精准性的逻辑起点。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地方,贵州省各职业院校要借助高职扩招、“双高计划”、“1+X”试点、中高职融会贯通培养等政策契机,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聚焦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产教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专业内涵和专业方向,有机整合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实训实践以及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等资源,与旅游扶贫需要实现精准对接和精准匹配,实现人才培养与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同频共振。各职业院校要瞄准职业教育与旅游扶贫开发的内在联系,紧密切合旅游产业,结合贫困地区旅游产业特征,探索差异化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探索一系列旅游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理念、标准、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做到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培训、精准就业,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供给侧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

6.2 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推动旅游扶贫开发

职业教育在旅游扶贫开发中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发挥关键的作用。在欠发达的贵州偏远地区,职业教育长期被人看作是“低人一等”的“差生教育”,就读职校是无奈之举,“能上本科绝不去上高职”等社会认知心理普遍存在。为此,提高职业教育认知和职业认同是当务之急。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扭转民众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和偏见。二是要规范职业院校招生管理,防止违规招生,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三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人岗适应性就业,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四是要把握扩招契机,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打消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顾虑。例如,职业院校要积极利用扩招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提高职业教育声誉,灵活采用现场教学、远程教学等方式送教育、送技术下乡,加速培养旅游扶贫开发急需人才,使他们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五是要提升学生满意度、服务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激发学习动力,满足多途径成长需求,帮助学生构建职业整体认知,形成岗位核心能力,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6.3 培育职业教育服务旅游扶贫开发意识

要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旅游扶贫开发意识,必须从贵州省“大扶贫”战略背景出发,一是构建基于旅游扶贫对象需求的职业教育制度保障,完善基于“职业教育+旅游扶贫”的治理机制,给予职业教育更大自主权,精准放权增效,有效拓宽职业教育供给旅游扶贫的内容,提高职业教育主动服务旅游扶贫内生动力和贡献力。二是完善职业教育培训补贴政策,加强政府引导激励,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政策、技术等要素投入力度,积极为旅游扶贫提供多种形式的资源供给。三是精准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课程开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实施旅游扶贫技术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能力、项目规划开发、市场经营管理等专项培训。四是提高扶贫对象及其需求识别的精准性,摸准“等、靠、要”群体的心理状况,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内源式发展,精准定位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扶贫供给的针对性和扶贫参与的持续性,以此提升职业教育持续服务旅游扶贫热情和信心。

6.4 建立职业教育服务旅游扶贫机制

职业教育助推旅游扶贫要建立保障机制、激励机制、长效机制。职业教育是“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的关键,是帮助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应当予以优先考虑,并按照着力“拔穷根”的思路,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5]。首先,职业院校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制度、资金、技术、政策保障机制,保证旅游扶贫所需资源。偏远地区的中职院校要积极对接具有一定实力的高职院校,按照贵州省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构建中高职相衔接的一体化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明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人才定位,积极争取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有利资源,助推旅游扶贫开发。其次,当地政府、扶贫办等要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服务旅游扶贫开发,向上一级部门争取资源和政策,从资金、技术、人员以及项目等方面进行鼓励和投入,进一步激发旅游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最后,打铁必须自身硬,贫困地区要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立长效的“造血库”,培育“造血细胞”,通过建立旅游产业链,引导自力更生,积极创业,开发旅游新业态,自主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巩固旅游扶贫开发红利,形成可持续的机制保障。

7 结语

职业教育因其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其与农村旅游产业、乡村振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通过构建贵州省“职业教育+旅游扶贫”耦合模式,可以助推贵州省脱贫攻坚。贵州省在旅游扶贫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力资本问题。整体上来说,贵州省的职业教育必须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以服务贵州地方经济为己任,跳出职业看产业,以产业需求侧倒逼职业教育供给侧,围绕旅游扶贫开发,建立起精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地将职业教育发展与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紧密联系起来,摒弃传统职业教育认知偏见,培育职业教育服务旅游扶贫开发意识,构建职业教育服务旅游扶贫的体制机制,实施职业教育强基工程,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按照“一体两翼多节点”的空间布局,融入旅游扶贫开发理念,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贵州省现代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贵州省贫困地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