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位一体 交相辉映
——论吴孟复的文献学成就

2020-01-02曹金发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训诂文献学

曹金发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吴孟复(1919—1995),安徽庐江人,著名学者,代表作有《古籍研究整理通论》《唐宋八大家概述》《吴山萝诗存》《桐城文派述论》等。作为新时期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1],吴孟复先生在语言文学、文献学、诗文创作以及语文教学等方面皆有突出成就,囿于篇幅,本文仅将其文献学领域的成就作一粗略探讨。总体说来,吴孟复先生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大致可以从教书育人、建室办刊、整理古籍、著书立说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书育人

吴孟复先生的一生,是作为教师而存在的一生,其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在教育战线上,教书育人是其人生中的核心工作和使命,这似乎在他从无锡国专毕业、即将踏入社会时就确定了方向,并坚持了一生[2]。

1943年上半年,吴孟复先生曾经担任过私立东南中学校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50年,吴孟复任安徽滁州中学教导主任并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这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两段中学工作经历,其余多数时间,则主要在高校度过。1944年,吴孟复赴芜湖任安徽学院讲师,是其高校教师生涯的开始,此后不久,即赴时在屯溪的上海法政学院任教授,讲授《中国通史》和《基本国文》,1946年秋赴上海,任暨南大学副教授,讲授《国文》与《诗选》,1956年,调至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后改为合肥师范学院)任教,第二年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调至该校图书馆工作,但仍然为师生解惑答疑,在事实上履行着教师的职责。1975年初,吴孟复先生从下放之地来到了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现淮北师范大学)任教,重新开始了其高校教师的生涯[2]。其间,1979年任图书馆馆长,1981年任中文系主任,1985年任古籍研究室主任,1987年6月,调至安徽教育学院工作,直至去世。

吴孟复先生在漫长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利用其渊博的文献学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言传身教,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范例。例如,某次他讲解宋代张孝祥的《西江月》词,词曰“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秋光。江神留我看斜阳,吹起鳞鳞细浪。”当时即有学生指出 “明月”与“斜阳”矛盾,不能同时出现。吴先生说明,此词选自明本《六十家词》,又展示了双照楼覆宋本《于湖词》的内容,其文作“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显然明本讹误。吴先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将目录版本学的知识恰当地运用于诗词欣赏之中,信手拈来,令人赞佩。又如,吴先生曾讲唐代王维《送李梓州之蜀中》诗之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以韩愈《蓝田丞厅壁记》为例,说明唐代文人仕宦失意,每有“不问公事”以鸣清高者,又以王维《赠刘蓝田》诗中“讵肯无公事,因君问是非”与此互证,指出上联之“汉女输賨布”,言赋敛尚重,“巴人讼芋田”言讼狱犹烦。合而观之,知王维意在说,此时不同于文翁之时,李梓州不当仅效文翁之教授而不务民事也。同时也指出“不敢”之正确,并非“敢不”之讹。征文考献,知人论世,合以训诂,审其词气[2]。在这个讲解过程中,吴先生征引了相关文献,并能够从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当事人的时地背景来推敲诗句的真正含义,显示了其深厚的文献学功底,是用文献学知识解析诗词的又一范例,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周岭先生是著名编剧、红学家,作为淮北师范大学的首届毕业生,他回忆,自己的治学基础有赖吴孟复先生为其奠定,在跟随吴老参与编写《汉语大词典》期间,得到了他的悉心指导,获益匪浅,“等于读了他的博士后研究生。”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追述:当年,同学们都以吴孟复先生是中文系的教授而骄傲,吴老所著《训诂通论》“是当年训诂学方面开风气的学术专著”,而《古书读校法》则对青年学子“有着无限的学术功德。”[3]可以看出,吴孟复先生在文献学领域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学术地位是如此之高。

除了作为教师而培养学生文献学方面的能力之外,吴孟复先生作为领导、作为同事、作为益友,还督促提携后进,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这些帮助和指导,自然少不了文献学方面的内容。1981年5月,吴孟复先生调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在随后的几年中,他致力于中文系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中青年教师。而在业余时间内,他又毫无保留地为登门请教的人答疑解难。并且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批古籍整理研究专门人才[2]。他主持《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工作期间,在审订书稿的同时与整理者进行深入的交流,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使接受指导的编撰者不仅解决了具体的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和指导,提高了整理者的整体学术能力和水平[4]。关于这个问题,徐学林先生回忆道:“先生甘当人梯,奖掖后进,诲人不倦……为我指示做学问的途辙……正是在这种学术的陶冶中使我逐渐熟悉整理古籍的方法。”[5]

吴孟复先生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同事、朋友,都能给他人以文献学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是与他尊重师承、重视人才培养的理念相联系的,纪健生先生有言:“吴先生认为……只有培养出人才,学术之发展才有可能。……所以,他的重视教学与尊重师承是一脉相通的。”[4]

二、建室办刊

建室即创建古典文学研究室,这是吴孟复先生在文献学方面的又一成就。1981年,在吴孟复先生的推动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成立,1985改为古籍研究室,与中文系并列,吴孟复任主任,后又改为古籍研究所。古典文学研究室的创建,为后来的“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10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按照《安徽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规定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五项标准,依托院内文学、历史、政法等文科系,在省级重点学科和院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整合原院古籍所、史学所等科研力量,建立了实体性研究机构“典籍与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7月改名“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并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授牌,目前是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十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有专兼职研究人员十余人,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并办有专业学术丛刊《安徽文献研究集刊》,其奠基之功,当属吴孟复先生。

办刊即创办刊物,1986年9月,在吴孟复等人的多方努力下,《古籍研究》创刊,原为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1988年上半年因故停刊。1994年底,安徽大学、山东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三高校古籍所联合复刊,受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指导。2004年起改为半年刊,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由安徽大学、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古籍研究》创刊以来,刊登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同仁的一致认可,成为古籍研究领域有影响的学术阵地,《古籍研究》的创办,吴孟复先生同样功不可没。

三、整理古籍

吴孟复先生在整理古籍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成就非凡。

从晚年开始,吴先生倾心投入了《安徽古籍丛书》的整理与编撰。1984年,由魏心一先生牵头,成立了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实际的古籍整理工作由吴孟复先生负责,1987年11月,领导小组邀请相关专家,在合肥召开了安徽省古籍整理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编辑《安徽丛书》①,会上,吴孟复先生做了主旨发言,他主张重印《安徽丛书》,另需编纂续书,“以清代典籍新注疏为主,再收朱子等书。”[6](P477)实际上形成了稍后出现的《安徽古籍丛书》的构想。1988年底,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决定编纂《安徽古籍丛书》,由编审会组织学者整理,黄山书社负责出版发行,同时组成了由吴孟复担任主任委员的十五人编审委员会。吴先生对此项工作极为重视,对整理质量要求非常之高,为此他进行了组织规划、系统设计,构建了新时期安徽古籍文献整理的整体框架,从制定计划到撰写序跋,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达到了以命系之的程度。黄季耕先生指出,在此项工作中,“先生亲定体例,亲自审校,已成十几种点校,均融注先生心血。”[7]纪健生先生认为,吴先生高度重视《安徽古籍丛书》的整理工作,把它视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认为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安徽、无愧于前辈、无愧于子孙[8]。

《安徽古籍丛书》初步计划出书320种,制定有丛书的选录准则[9],并对校勘、标点、注释、翻译、吸收新成果、附录、前言、点校说明等问题进行了规范[10]。至目前为止,《安徽古籍丛书》已经出版110多种230多册,总计8700多万字,持续时间长、影响广泛,涌现了诸多精品,包括《方望溪遗集》《定本庄子故》《桐城耆旧传》《朱子全书》《钱澄之全集》《分篇水经注》《戴震全书》《俞正燮全集》《凌廷堪全集》《吴汝纶全集》以及选辑《安徽古籍丛书萃编》等,多次获得地方乃至全国的优秀古籍图书奖,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赞誉。正是因为计划周密,实施得力,学界反响非同一般。台湾师范大学的谢鸿轩教授称:“网罗放佚,校勘精严,尤为佩服。”[10]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亦言:“近从书店买得姚永朴《旧闻随笔》一册,印刷、校注均佳,知贵社意在表扬乡先正遗书,甚盛!甚盛!”[9]

值得一提的是,吴孟复先生还主持编纂了《续经籍纂诂》,此书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赢得学界广泛好评,包世林先生评价该书:“编纂精当,融学术性、适用性为一体,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而且颇具收藏价值。”[11]此外,吴孟复先生还评点校注《古文辞类纂》《刘大櫆集》《刘大櫆文选》,校注辑补《中华画学论著集成》(即《中华美术丛书》)、组织专家学者编撰《汉魏六朝诗纪事》等文献,真可谓硕果累累,毫不夸张地说,吴孟复先生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功绩,是一座高兀的丰碑。

四、著书立说

吴孟复先生不仅是师者,更是学者,他在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余,不废学术研究,在很多领域都有建树,其中文献学方面的成果主要有《古书读校法》《读书与治学》《训诂通论》《吴孟复安徽文献研究丛稿》《古籍研究整理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等专著,并发表有《黄山谷诗注补笺》《文献学家萧穆年谱》《古籍校勘例谈〈古籍整理例论〉之一》等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中,有的较为系统地研究训诂问题,有的教人读书治学,有的则探讨古籍研究整理乃至语文教学等内容,展示了吴孟复先生深厚的学术素养和诲人不倦的师者精神,读来令人获益匪浅。其中,《古书读校法》分为“治学与读书”“古书的目录与版本”“丛书、类书及经史要籍”“辨伪、辑佚与校雠、训诂”“诗词的阅读与研究”五章,既有文献学领域的知识方法专论,亦有读书治学研究方面的心得[12];《读书与治学》指导青年学者如何读书、如何得入治学门径,指明了基本路径②;《训诂通论》是训诂领域的专书,分别从“训诂及其历史”“训诂与文字、音韵”“训诂与语气、文法”“训诂的方式、方法”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训诂的知识和方法[13];《吴孟复安徽文献研究丛稿》则为后人所编,收录了作者十九篇关于安徽古籍的序跋和十二篇学术论文,序跋主要包括《读老子注三种》《明太祖集序》《庄屈合诂》《刘大櫆集前言》等,学术论文有《欧阳修在安徽》《梅尧臣事迹考略》《论梅尧臣诗》《程瑶田论略》《略论包世臣的文学思想与诗文创作》《梅尧臣年谱》《刘海峰简谱》等[14],皆为作者研究心得。

就整体而言,吴孟复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学著作当为《古籍研究整理通论》,曾于1991年由台北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其“提要”和“简介”分别指出:“书中内容……既博采古今通人之论,更有着他博考深思所得的创见。”“这部书就是他教书、注书、研究文史五十年的经验总结,也是其所撰十几种书、几百篇论文的提要钩玄。”[4]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该书分“语言与文学”“辑录与考辨”“版本与校勘”“章句与标点”“语义与注释”“篇章与教学”“分析与欣赏”等几章,既有辑录、考辨、版本、校勘等文献学方面的专门内容,又有语言、文学、章句、标点、注释、篇章、分析、欣赏乃至语文教学等其他方面的内容,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作者在“辑录与考辨”一章中指出,辑录要做到“力求其全”,又谈到“如何访求”,并“要注意鉴别”,同时要注意“附录”部分,即其他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应当收录,之后从“辨伪”“破疑”“考实”“利用”几个方面分析了考辨问题,较为详尽。“版本与校勘”一章,谈到了“校勘之益”“校勘之难”及“校勘之要”,作者认为,校勘有助于训诂,便于读书,利于整理古籍、出版古籍以及讲授古诗文,而校勘是有难度的,是需要多种方法并用的,要掌握其要领,并把校勘成果应用到教学、研究中来,方为成功。而在“语言与文学”“章句与标点”诸章中,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分析正误,切中要害,揭示门径方法。整部著作既有相当的理论高度,亦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涉及了阅读、研究、教学、整理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是一部难得的综合性古籍整理方面的学术专著[15](P275-443)。唯其如此,纪健生先生认为:该书是“一部从阅读、研究、教学、整理四位一体的实践角度展开论述的文献学著作,可以说是反映本世纪文献学成果的典型个案。”[4]

概而言之,吴孟复先生早年得到多位学界前辈的指导与教诲,秉承桐城派文法与学风,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醉心于家乡文化建设,孜孜以求,筚路蓝缕,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文献学成就,这些成就是其一生所学所思的积累,也是其毕生心血的凝聚。如果说《古籍研整理通论》是阅读、研究、教学、整理四位一体的著作,那么吴孟复先生的文献学成就即为教书育人、建室办刊、整理古籍、著书立说四位一体的学术结晶,它以学者兼师者精神为纽带,秉承着理论结合实践的理念,心系学子,情系乡邦,蹈循着读书——治学——育人的路径,既师法前贤,又培养新人,既源于学术研究,又付诸教育实践,既有整体设计,又能事必躬亲,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创造出一段学术与教育交相辉映的佳话,树立起一座文献学实践的丰碑,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基于此,纪健生先生论称:“吴(孟复)先生一生读书治学……先生之书,称《通论》而尤当;先生其人,称通人而无愧。”[4]徐学林先生赞誉:“(吴孟复)先生以广博的学识,深厚的根基,指导图书校理别有新创……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乡邦文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5]

注释:

① 笔者按:民国时期已经出版有《安徽丛书》,此次开会其实是讨论重印和续编问题。

② 笔者按:《读书与治学》已经印刷出版,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自印本,未见版本情况,后增订修改为《古书读校法》。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训诂文献学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历程与第三届评选方案公告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张舜徽先生对中国文献学的几点主要贡献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评审会召开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