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意蕴与价值思考

2020-01-02侯彦杰沈俐颖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侯彦杰,沈俐颖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号召新时代青年将涵养爱国主义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结合起来。高校的办学使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各个高校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就要更注重育新人与兴文化这两个重要方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对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的意蕴

要明晰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就需要先了解红色文化。谈红色文化,首先需要了解红色文化中的红色。今天红色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条件反射,红色就是革命,就是共产主义,就是无产阶级[1]。因此可以说从最初我国的红色文化就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在红色文化的概念上学术界一直有很多种提法,在外延上的界定、起止时间的界定、广义狭义的概念界定上都存在很多的分类。经过大量阅读后发现,不论红色文化采用何种定义方式,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关系一直是探索红色文化核心概念的关键。为此想要了解红色文化就不能回避对其关系的辨析。

首先,要明晰的是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的关系,红色文化要包含红色资源。资源,是一种资料,这个词本身就是更加侧重物质性的。而文化是优秀精神的创造物,自身蕴含着提高人的主体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从这种意义上,红色文化也不能脱离人所发挥的作用,因此红色文化必定是要包含红色资源的。红色资源一般特指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物质文化,历史遗迹等,广义上也应该包含红色精神与红色传统。

其次,要明晰的是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关系。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2]。红色文化必然是包含革命的文化,革命是通过一定的政治博弈、战争、谈判等手段以期改变现存制度中不平衡不完善的现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支持以此来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与政治理想。通常谈到革命就必须涉及发动革命的主体,一般来说由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政党来主导革命。在我国就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革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红色文化必然包含革命文化,同时又不仅仅等于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使人明确党对于建立新中国的重要意义,也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合法性依据[3]。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表现为革命文化,而在新时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其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更新。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革命性,同时革命的目标在当时所处年代更侧重与寻求的是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在新时代的今天红色文化的目标既包含了革命文化,同时也是不断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二)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意蕴

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体现,本身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想要更好发挥育人作用,就必须打造一定的环境,创设一定的氛围。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创造的就是一种有利于正确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氛围。那么价值观又是什么?价值观与价值偏好往往是在对事物的取舍之间、比较之中形成的,体现的是主体对什么是更重要的一种选择。高校校园红色文化需要在主体即对广大师生的积极教育渲染中,塑造正确价值观,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集学校特色与办学主旨的综合凝练。而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是在打造一种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是为了更好把握建设方向,更好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地位,通过其建设以显著提升师生在团结,奉献,爱党爱国等方面的自觉。

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是马克思主义。而我国的校园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为此想要建设好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就必须先理好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从苏联解体的历史上可以看出,苏联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可以在我国保持生机活力呢?与苏联相比,我国始终没有放弃中国共产党领导权,没有放弃领导权意味着独立,意味着具有独立判断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天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普遍道路上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特殊性探索与追寻,这就与苏联道路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在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的社会主义道路上,首先需要明确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体现在所有制分配上,资本主义社会维护私有制,维护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主张的公有制,与我国不患寡患不均的传统文化心理是相契合的,对于共同富裕的憧憬也是可以在我国古代如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中看到人民对于财富分配公平的希冀。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重视人民群众价值,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促进社会变革上的贡献。从这个角度上,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民群众的价值,具有人民性。与此同时,主导红色文化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且在新时代的中国梦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具有人民性。百年来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走好这条道路的国家,中国是翘楚。能够坚持走自己的路并不忘马克思主义,这与中华文化追求“和生万物,同则不济”即“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联系密切。中国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不受外界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影响,与我国文化中蕴含的包容心态也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中国特有的历史沉淀与独特的文化积累,无法造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是普遍的,但实践是具体的更是特殊的。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与马克思所处时代有所不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客观上要求人们应该从国情和时代出发,走出自己的特色。我国有悠久的包容开放的文化传统,这也是我国能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大前提。并且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具有包容性的理论可以不断被创新,不断被创造性转化。坚持自我革命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是一种文化能够始终流传的关键所在。如果一种文化只是不假思索的对过去一切照搬照抄,没有当代印记的文化是经受不了时代的考验。以传入中国的佛教为例,异国文化如果没有经过改良,没有经过对本土文化的吸收了解与融合是不可能得以在本土扎根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有着创造性与革命性的,我国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实际上需要文化能够革故鼎新。创造性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并非取代与排斥旧有历史,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积蓄与沉淀并随着时代要求,科学进行创造性转化。

需要明确的是,红色文化在我国有着旗帜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毕竟从一开始我国红色文化就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事实上,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制度有着极其强大的文化优势,会指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创新与革命精神,这是我国所需,同时与红色文化的内涵也是一致的。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不能剥离开看的,两者都是包容性制度,都能够容纳多元的优秀成果,同时也都保证了政治性的有效制度,与垄断的以西方资本主义控制为主的攫取性制度不同,其内里包含着开放创新的内核。在探讨了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后,就能够更好把握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在内涵把握上,既要看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即马克思主义,也要认识到高校校园身负培养人才,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红色文化中自有的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品质,这些精神特质也是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要涵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这四个方面,体现高校的精神与特色。因此,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根植在校园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集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契合高校的特色理念,与高校办学宗旨相结合的,以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学生、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是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存在为表现形式的高校校园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体。

二、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鲜明特征

在明晰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内涵后,其特征主要可以从意识形态性、历史传承性、政治教育性与包容创新性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一)意识形态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国家的根本文化制度来建设,这就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我们重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但文化必须是在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下才能更好发展。因此从根本文化制度看,想要更好促进文化进步就必须要明确党的领导地位。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能够切实提高广大师生对红色政权建立的了解,能使师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意味着要培养人对这个制度产生认同,给人以归属感。就高校层面而言,加强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师生牢记红色政权的建立,提高师生对我国制度的认同程度,促进师生不忘历史永葆初心,有效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不论时代变迁,红色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也都是也将一直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切实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

(二)历史传承性

由于时代任务不同,以原有的观念来阐释红色文化内涵是不妥的。在战争年代,红色文化是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与国家奋战,寻求的是民族独立。在和平年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仍然不能泯灭与缺乏红色文化,这种做法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重新回顾和继续发扬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而言,战争与革命是相对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们体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绝对不能忽视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对于广大师生来说,红色文化不应该是过去的历史,而应该是历久弥新的精神支柱。高校校园红色文化中有着刻在骨子里的历史性与传承性,这种特质也是红色文化特有的,便于广大师生通过在高校的生活与学习中,感受校园红色文化的魅力。师生们在校园的环境里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并且从中总结历史经验,能够更好把握历史规律,以史为鉴,不断前进。

(三)政治教育性

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谈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蕴含着以人为本,同时也蕴含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红色文化能够彰显马克思主义精神,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也是为了促进高校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要注重对红色文化的把握。习近平曾经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4]通过在高校校园弘扬与传播红色文化,加强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能使广大青年学生从红色文化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念与精神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包容创新性

红色文化是承载着时代的文化,其重要性在于自身保存了民族与历史的记忆。红色文化不仅是图书馆里的书籍与博物馆里的器物,而是一种存在于历史又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本身作为一种包容性制度与“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展现的开放性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因此高校校园红色文化也是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的创新并非摒弃已有价值,而是在传承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确注入时代内涵,形成新的整合。文化并不是不变的,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红色文化也是如此。因此,作为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红色文化也必须是与时代相适应,并能在新时代包容吸纳新内容,做出新的诠释,创新原有文化。只有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才能更好体现当代价值,促进人尤其是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价值思考

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够将师生们对于身份意识和情感归属都集中到党和国家这一层面,因此能有效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同时,它还可以发挥校园建设价值,增强师生的使命感,有效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

(一)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通过建设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可以巩固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可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政治稳定,才能保障社会的发展。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本身就是在高校当中全方位全面的以文化氛围来渲染,促进师生加强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认同。师生对于政党的认同成了国家持续发展的力量,同时对于执政党的认同会促进师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始终坚持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不仅能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更能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撑,为此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高校办学方向决定着这所高校所走的办学道路,这条办学道路也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办学方向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自身所拥有的校园文化是对师生施加教育影响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是在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不断融合中所进行的创造性结合,通过创设一定的红色文化氛围,在校园中能够实现对师生的积极育人功能。不论在哪个时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集体主义与爱国精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够促进广大师生情怀更深,心向国家与民族,还能加强政治情怀,培养坚定的政治信仰。

(二)发挥校园建设价值,扩大影响力

每一所高校都有着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特色。由于办学理念的不同,各个高校都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能够突出展现高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创设了广大师生在校园中生活的环境与氛围,潜移默化来实施对师生的教育影响,将红色文化融进校园文化建设会使校园在建设上能够整合红色文化资源,赋予校园以精神力量,保障高校建设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展现,加强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就能使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地方。以红色文化融入为特色的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能够打造极富特色的高校校园红色物质文化,能以多样的载体、形式,如建筑、雕塑、景观来直接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够通过营造现实红色文化环境,以校园红色物质文化来实现对于革命场景的还原,生动的设计能够给广大师生以直观的感受,使他们感受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红色革命精神永垂不朽。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还可以促进文明校园的建设,更能塑造和谐的氛围,展现高校特色,不断提升高校的影响力。高校影响力的提高,客观上也有利于加强高校校园对于社会的教育示范作用,不仅能有效提升高校知名度,更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促进师生牢记历史,提升使命感

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够使学生们牢记历史,只有认识到革命经历了坎坷,创造了奇迹才会珍惜革命成果[5]。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向学生传播榜样的力量,见贤思齐焉,从革命先辈身上学生们可以获取力量,受到感染,从内心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理想不断付出、舍生取义,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殚精竭虑。

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红色文化本身所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削减的,在任何时代都会也必然会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宣传导向。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战争与革命是相对遥远和陌生的词汇。因此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如何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下,实现对个人幸福追求与国家发展事业相统一相联系的平衡[6]。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正是能够良好衔接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桥梁。对在高校学习的青年学子们来说受到每天所处学习环境的渲染,广大学生能够从红色文化中不断汲取力量,能从高校校园红色文化中寻求滋养、获取力量,不断鞭策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国家复兴的中坚力量。

(四)坚定师生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推进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是在促进高校师生提高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极佳方式。文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要在比较中来看,毕竟只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才能经过历史与实践的考验。同时各个国家文化是相对存在的,是独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瑰宝。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继承自己本民族优良传统,吸取本民族的优秀成果。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于世界之外。世界上也并不存在一种绝对性优越的文化制度,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所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经过历史的检验仍然存在,就意味着其存在与延续是有自身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因此不论是哪种价值观,即使西方极力宣扬的“普世价值论”也不能就简单判定其合理性。西方“普世价值论”实质上就是西方制度模式化,宣扬它实际上是西方一种谋求话语霸权的手段。通过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学生们能够从校园红色文化中明确西方宣扬的价值观实质是西方为了谋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能使学生认识到西方执政党的立场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与资本主义制度。更重要的是,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促使学生了解与西方政党制度的立场相比,站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实际上,在与西方政党的比较中,更能充分凸显我党的优越性。推进高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能够使青年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找到文化自信,坚定对国家的信任,积蓄与沉淀师生对党、对国家、对高校的热爱之情。

文化自信除了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也得益于高校多年来不断取得的教育发展成就。在我国,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愈加浓厚。毕竟身处在校园中的学生很难不受到所处校园环境的积极渲染,定然能感受到高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之中,就能更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从文化层面上给学生们以文化自信,因为红色文化是包含着革命与创新的制度。相反,僵硬固化的制度必将堕落,终将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在这样的建设条件下,能让师生们认识到相较于西方制度,我国文化和制度才是有利于长期社会稳定,能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中国方案。

高校校园红色文化能够把握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以此来融合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以坚定师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高对我国文化发展的信心,不断深化内心文化认同。红色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文化。高校校园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会例外,必然是一种包容性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历史的遗产不经过吸收与辨别是无法继续行走的。正是由于当下的存在赋予原有事物以新的时代内涵与发展要求,才使文化不会中断。在新时代,建设好高校校园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更能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