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人”,传好思政课的接力棒
2020-01-02李露珠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李露珠 _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个“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一个完整的、不断成长的人。各学段的思政教师就是在“接力赛”中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小学阶段无疑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启蒙最关键的时期,如何上好小学思政课,做好与中学思政课的衔接,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究。小学思政教师要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进行整体把握,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能力有较为清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本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把握好内容的难易程度,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在完成小学学段育人目标的同时,为中学的思政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各学段需要明确本学段课程目标定位,并做好目标上的有机衔接。
例如,中小学法治专册中有很多内容是相同、相通的。六年级上册第5课是《国家机构有哪些》,而八年级下册第6课是《我国的国家机构》,翻阅教材进行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课都包括国家机关的产生、国家机关的职权等内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课内容学习到什么程度,才能够与初中内容有效衔接,成为我思考较多的问题。学得深,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难度;学得浅,又担心内容脱节,学生到初中跟不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非常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在大方向的指引下,教师就能够较为清楚地定位小学的课程目标:认识到宪法是国家机构的最高法律依据,国家机构职权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保障着国家的正常运转,引导学生提升法治意识,树立宪法精神。
2.明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做好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除了解学生、明确定位外,还要对思政课的育人载体——教材内容有清晰的把握。既能够认识到思政课的整体性,对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有全面、系统的解读,也要能够准确地理解不同学段内容的差异性,以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便于更加精准地落实教材内容。这就需要小学思政教师经常翻阅中学教材,并通过各种方式,如阅读教师用书、学习公开课等熟悉教材结构和内容。
积极研发思政一体化的主题课程,基于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大课堂,在同一主题下,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研讨与展示。如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教学展示环节,在“疫情大考的中国答卷”这一主题下,小学侧重于通过抗疫的分享感受全民抗疫故事背后党的领导和民族精神;中学则聚焦英雄的担当,从具体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见证英雄力量,解读英雄担当,勇承英雄担当。课程在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深化了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理解和探索。
3.中小学思政教师多维联动
中小学思政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于思政课一体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之间要主动建立互助关系,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体化教研平台,让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凝聚在一起,集中备课研讨,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开展线上教研或教师培训,积极参与到中学思政课的研讨中来,在了解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不同维度的内容,真正实现中小学思政课全面、系统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