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育人机制创新
2020-01-02尹丽君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
尹丽君 _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的思政课,在横向上需要融入各个学科之中,在纵向上要贯穿培育时代新人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全面构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贯通的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
何为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总体设计,生成与不同学段相适应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解决好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建设协同发展一体化、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以及不同学段教学评价衔接等问题,为旗帜鲜明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为何一体化?目前的思政课体系,小学1-2年级是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是道德与法治课,初中是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是思想政治课。教材虽然是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但是,由于各个学段之间还存在目标和内容的衔接问题,特别是中小学与大学之间还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应当是畅通无阻的,这就势必要求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那么,如何一体化?海淀区是教育大区,高校云集、人才荟萃,也有不少中小学是从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迁过来的,具有浓厚的红色基因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我们立足区情、市情,加强顶层设计,党政齐抓共管,打破壁垒,开放包容,走出了一条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载体,推进育人机制创新的海淀思政教育之路。
一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建立内部贯通、市区联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基础教育系统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学校创新相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教研科研单位和教师培训部门两翼推进,全区中小学协同攻坚,通过市区课题研究、建设学科教研基地等形式,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构建不同学段“协同作战”的思政课教育体系。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基础教育培养、高校跟踪调查反馈与指导教学改进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机制。
二是打通学段壁垒,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2014年,成立小初高跨学段教研组,首次建立思政课大教研机制,促进小初高不同学段教学的一体化衔接。今年疫情期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16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区域内中小学,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形成常态化研讨机制,围绕一体化思政课程衔接、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专题研讨、一体化教师研修等,带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工作的推进。
三是设立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2019年3月,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设立“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思政课教师培养和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理论实践研究一体化。2020年3月,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举办“海淀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清华大学浸润式研修班”,立足思政课骨干教师需求,量身定制研修课程,推动建立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师研修机制。
四是研制学业标准,建立课程一体化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工作机制。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出口不一样,教学与评价就会有差别,为突破这个瓶颈,我们明确了立标准、促变革、提质量的策略。立标准,就是从研制思政课学业标准入手,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特别是相邻学段的思政课目标与内容的研究,根据学段和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业标准,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顺序性、衔接性和递进性。促变革,就是以生为本,探索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他专业课有机融入德育内容,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触类旁通。提质量,就是完善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评价,以评促效。近年来,海淀区一直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学业质量评价一体化建设,正在探索开展中高学段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研究,诊断各学段学生思政课学习发展水平,为教学改进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上述机制的建立,我们以课题为载体,凝聚了大中小学科研力量,共同致力于大中小学共性问题的研究,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通过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组,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基地,在教研共享、师资培训方面打通了“硬关节”,联通了“软组织”,走出了关键一步;研制思政课学业标准,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与评价变革。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个别学段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兼职代课现象还比较突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不同学段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还需要重点突破。二是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大多数还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主动对接高校还不够深入,突破口和着力点还不够精准。三是思政教研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一定效果,还需要和大学师训部门对接,加强研究,衔接增效。四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的工作机制还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抓好如下工作:
一是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功能。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上好思政课。依托海淀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组建海淀区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指导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整体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同时,以海淀为基础,建设一批覆盖全市的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校,形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浓厚研究和实践氛围。
二是坚持“六要”标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总书记提出的“六要”标准,是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研究制定思政课教师行为规范,在职评、评优评先上向思政课教师倾斜,不断壮大优秀思政课教师队伍。融通资源,支持思政课教师走进高校研修学习,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三是落实好“八个相统一”原则,使思政课更有亲和力、感染力。思政课教师要讲出有高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防止理论与实际两张皮,就要把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防止思政课与学科教学割裂开,就要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要防止思政课单纯说教灌输,就要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说服学生,用强有力的事实感染教育学生,着力打造“教师乐教、学生好学”的课堂。
四是把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抓住思政课程建设这个核心,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我们要发挥好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的作用,以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评价体系为抓手,提高思政课堂的亲和力、感染力。要统筹资源,实现各学段有效衔接,全力推进大中小幼以思政课为主渠道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形成大思政、大德育格局,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共绘育人“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