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家庭长子女心理问题的探析

2020-01-02朱玫玫虞满华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二孩教养社工

朱玫玫,虞满华

(1.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芜湖 241000)

自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行以来,对社会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长期来看其影响涉及到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家庭结构及规模等方面,其中“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研究表明,二孩的到来或多或少地对长子女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长子女可能出现情绪情感障碍、行为异常、社会交往障碍等问题[1]。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长子女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儿童期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大部分儿童在此阶段,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和需求,如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较差、交流能力不足、模仿力强, 有强烈的爱与归属感需求等。基于儿童的这些特性,社会工作者在为儿童服务时应提供全面、多样、专业化的服务,因此社会工作介入长子女的心理问题是十分必要的[2]。基于此,本文将年龄在7到9岁之间的城市家庭长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并加以分析。

1 长子女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选择生育二孩的家庭数量明显增加,由此引发的长子女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长子女的问题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较为隐性,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此进行系统地分析,以寻求有效的介入方法。

1.1 情绪波动

通常长子女情绪上的一系列变化是最容易让父母发觉的。很多父母会发现原本情绪稳定的长子女突然变了,经常表现出易怒、暴躁、焦虑、不耐烦,哭泣的次数明显增加。二孩的到来使长子女的家庭角色突然转变,如果长子女无法适应这一转变,最先可能引发的就是情绪上的波动。有些父母对长子女情绪的变化关注过少,任由其发展,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如果这种情绪波动的程度异乎寻常,则很有可能被认为是病理性的[3]。而情绪不稳定则有可能进一步引发长子女其他的不良表现。

1.2 行为异常

很多研究表明,一些长子女在二孩出生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行为退化,主要表现在吃饭、睡觉等日常行为中,同时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也有所提高。还有一些长子女则可能会出现一些更为过激的行为,包括不让父母与二孩亲近、做出摔打玩具等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行为,甚至表现出攻击性,对二孩使用暴力,以此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1.3 个性转变

据一些父母反映,原本阳光开朗、性格外向的长子女在新的家庭成员到来后,变得沉默寡言、内向收敛、敏感而且多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成绩明显下降。7到9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个性形成的时期,易受外界影响而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而二孩的出现则可能在无形中对这一进程产生了影响,导致长子女的个性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转变。

1.4 社交障碍

长子女的社交障碍问题与其他心理问题的表现比较起来,显得更为隐性。社交障碍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因二孩引起的自卑、敏感、焦虑等多重消极因素作用下,长子女在日常社交中出现困难,逐渐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比如有些教师会发现班级里本来人缘不错的孩子慢慢变得自闭,不爱与同学交往;有些孩子变得偏执,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2 长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引发长子女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分析长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时,可以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分别对长子女、父母进行判辨,分析长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2.1 长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溺爱

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前,中国城市家庭的结构普遍表现为“4+2+1”(即四个老人+夫妻二人+独生子女)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成长的长子女,从一出生就承载了来自祖辈和父辈的高度关注和期望。父母在对长子女的教养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过度的关心,对长子女的要求总是会立即回应,再加上隔代教养普遍宽松的教育理念更容易对孩子形成溺爱,这些都会导致多数长子女形成骄纵、自私、独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等一系列性格缺陷。当二孩出生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从“4+2+1”模式转变成“4+2+2”模式,长子女不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同时长辈们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长子女会感觉到自己的家庭地位受到了动摇,强烈的落差感使得长子女无法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并最终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2.2 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缺少互动

在二孩出生后,一方面整个家庭的关注点从长子女转移到了二孩身上,长子女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失去了主导地位,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强的落差感[4];另一方面由于二孩年龄较小,父母对二孩全方位的照料,使得长子女相对难以介入到父母和二孩之间的互动之中。在二孩年龄稍大后,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使得他们之间在兴趣、需求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进而持续影响到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的互动。而这种早期互动的缺乏则会导致长子女对二孩情感上的疏离,在无形中降低了长子女对二孩的接纳度。长子女对二孩的接纳度越低,两个孩子之间的互动就会越少,互动越少亲密度就会越低,长子女在心底里就更不愿意接受二孩,从而形成不良循环。

2.3 父母对长子女情绪疏导的忽视

一出生就备受关爱与呵护的长子女在二孩降生后,从家庭地位的转变中感受到了危机。先前的独子经历使长子女的独立性较差,同时也对父母拥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二孩出生后,父母对其弟弟或妹妹的关注,更容易让在溺爱环境中成长的长子女感到焦虑、嫉妒、甚至故意做出某些行为退化现象,如原本可以自己系鞋带却突然说自己不会系,要父母帮着系。而父母有时候则可能忽视了长子女释放出的这些特殊“信号”,从而失去了疏导长子女情绪的最佳机会。由于这一阶段的长子女年龄也较小,缺乏自我情绪疏导的能力,时间一长在长子女的眼中就只能看到父母对弟弟妹妹的爱,而看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继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长子女长期处在焦虑、紧张、易怒和嫉妒等消极状态中。

2.4 父母的言行中不自觉地具有偏向性

在很多时候,父母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二孩身上,虽然心底对长子女的爱没有变化,但长子女还是能在这一行为中感受到差别对待。父母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忽视长子女也还是个孩子,也有强烈的爱的需求。在长子女之前的成长中,并没有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相处的经历,相反他们在独子经历中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所以当二孩出现后,这一状态被打破,长子女就可能表现出不适应。如果这时父母不能进行很好地引导,那么就很有可能引发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当长子女与二孩之间发生冲突时,一些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二孩更小,便会对长子女说:你现在是哥哥或姐姐,应该学会谦让。”而父母言行中这些不自觉的偏向性,特别是资源分配不均,则很有可能激起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的冲突、竞争[5]。

3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家庭长子女心理问题的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专业介入方法。社会工作可以分别对长子女和父母进行介入。在对长子女介入时,要综合考虑长子女的各种条件,采用符合长子女特性的专业方法;在对父母介入时,可以考虑利用外部资源来辅助社工介入。总之,社工在面对不同家庭时,在介入方法上的选择还是要因人而异。

3.1 链接学校与社区资源,帮助父母改进教养方式

有学者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专制、溺爱与放任的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各种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也会对同胞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6]。因此,帮助父母改进教养方式也是社工介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获取者[7],可以通过为服务对象链接各种外部资源来帮助他们。首先社工可以与长子女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组织各种特色教育活动,如亲子主题班会,让家长走进班级,和孩子一起互相说出对方的十个优点和缺点,增进父母与长子女之间的相互了解,让父母认识到自己在对孩子的教养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组织家长座谈会,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来给家长分享与孩子之间相处的经验和好的教养方式。其次社工应该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来帮助有需要的父母,可以与社区居委会进行合作,组织社区内生了二孩的父母成立交流小组,建立微信群并邀请教育专家加入,方便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在群里求助,另外还可以在休息日时通过在社区内举办各种亲子活动来丰富与增加父母陪伴两个孩子的方式和时间,如社区亲子趣味运动会、各种兴趣体验课程等。最后社工也要注意提醒父母,需遵循两个孩子各自的成长规律, 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对待两个孩子时把握好“平衡”二字,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好的教养[8]。

3.2 鼓励长子女积极参与二孩的日常照料,促进孩子之间的正向互动

由于长子女缺乏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生活的经历,所以在刚开始面对自己的弟弟或妹妹时会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而此时一些父母忙于照顾二孩就可能忽略了长子女与二孩建立良好同胞关系的时机,社工可以借此机会进行介入。在面对年龄很小的二孩时,一开始可以先让长子女对二孩进行一些肢体接触,如外出时牵起他们的手,每天给弟弟妹妹一个拥抱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动作来增加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的情感联系;在面对年纪稍大的长子女时,社工应鼓励长子女积极参与到二孩的日常照料之中,如帮着父母给二孩换衣服、穿鞋子、冲奶粉、陪二孩玩游戏、一起看书学习、甚至在父母无暇时帮着照看二孩等,与此同时,让长子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与弟弟妹妹之间的互动,并定期跟长子女一起回顾和弟弟妹妹相处的点滴,不时表扬长子女表现出的各种进步,借这个过程让长子女在参与照料二孩的日常生活中学会分享、学会照顾、学会承担责任,真正理解自己与弟弟妹妹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血浓于水的手足,最终强化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的同胞关系。

3.3 通过小组工作进行介入,疏导长子女的情绪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可以通过组员之间的分享、分担、支持和治疗等,使组员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9]。本文选取的长子女年龄在7到9岁之间,正处于小学的时期。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对于长子女的介入,可以通过组织朋辈小组来进行。社工可以在学校或社区内组织拥有类似问题的长子女,对他们进行集体辅导。整个小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第一次小组活动让小组成员互相熟悉起来并建立联系,为下一阶段组员们深入交流打下基础;第二阶段是整个小组活动的重点,在这一阶段一般进行四五次小组活动,社工要努力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小组氛围,通过组织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长子女们逐渐敞开心扉,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适时加以积极地引导,提高组员的共情能力,让组员理解父母并不会因为生了二孩就不爱他们了,慢慢疏导长子女因二孩的到来而产生的各种消极情绪;第三阶段,社工应对之前的小组活动进行总结,对组员们的成长进行鼓励,并引领组员对未来的家庭生活进行展望,最后妥善处理组员们对于小组活动结束产生的离别情绪。

3.4 提升父母对言行公平性的敏感度,促进长子女与二孩之间建立良好同胞关系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父母的差别对待则很可能会引起长子女与二孩之间的竞争甚至是冲突。有研究发现,在一些城市二孩家庭中,父母对二孩的关注更多,严苛更少。同时父母与二孩的亲子关系也更为和谐[10]。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父母在对待长子女和二孩之间,方式上是有差别的。可能很多父母都没意识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言行已经具有了偏向性,而这些有失公平的言行则不同程度地对长子女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基于此,社工在对父母进行介入时,要把提升父母对教养孩子时言行公平性的敏感度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应观察父母在与长子女单独相处时、父母与二孩单独相处时、父母与两个孩子一起相处时的言行举止,要对是否具有不公正性以及不公正程度等方面进行判断。其次在面对言行偏向性程度不高的父母时,社工不需要对他们进行过多地干预,只需向他们说明公平的重要性并稍加提示即可。而社工在对言行偏向性程度较高的家庭进行介入时,必须要足够重视,对父母进行个案辅导,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不公正言行已经对长子女以及亲子和谐关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着重提升他们对公平教养的敏感性,努力减少因父母的不公平教养而使长子女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最终使长子女与二孩建立积极正向的同胞关系。

3.5 加强父母与长子女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研究表明,父母在怀二胎前、怀二胎时和二胎生产后的这段时间中,与长子女保持长期稳定的沟通在长子女对二孩的接纳,稳定长子女的情绪,增强孩子间的亲密关系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11]。社工在对父母介入时,应该把恢复父母与长子女之间的良好沟通作为重点,以此为突破口来缓和因二孩到来而紧张的亲子关系。首先,社工可以与父母进行面谈,认真聆听父母在面谈中表述的内容,仔细辨别是哪些原因阻碍了父母与长子女之间的沟通,并与父母一起讨论消除阻碍的方法。其次,社工也要注意疏导父母因紧张的家庭亲子关系而感到焦虑的情绪。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长子女因为二孩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进而影响到了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的恶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导致父母压力变大,处于焦虑等不适状态中,而父母的不适又会继续影响整个家庭亲子关系,长此以往则会使整个家庭的沟通机制处于瘫痪状态。因此排解父母的压力与不适感也是为后续恢复家庭良好沟通所采取的必要步骤。再次,社工可以提示父母组织几次家庭分享会,充分利用家庭的功能,让父母和长子女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各自说出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让长子女了解父母的不易,也让父母了解长子女的内心感受,从而化解长子女与父母间的误解与矛盾,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重新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4 结 语

尽管二孩时代的到来给一些长子女心理方面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也不是不可逆转或消除的。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此类问题时,首先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整个家庭的情况,分析并总结出导致长子女心理出现问题背后的主要原因;其次在对长子女和父母进行介入时,要多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积极链接各种外部资源,促进父母与长子女之间的沟通,缓解长子女的消极情绪,使长子女能够接纳二孩,建立良好的同胞关系,同时提升父母的教养能力,最终帮助恢复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

猜你喜欢

二孩教养社工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数字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
“二孩”政策,城里人没那么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