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夷山摩崖石刻异文的类型

2020-01-02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异文摩崖武夷

陈 平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山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夷山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的重要文化景观,是武夷文化的活化石。它们讲述着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武夷山摩崖石刻大部分又为历代方志、金石类书、诗文类、风土笔记、石刻作者的文集等古籍所零散收录。黎千驹先生指出:“古书在不断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因传写、抄录、刊行而难免出现一些讹字、异文、误漏、误增或因丝韦断绝竹简散乱而使文句颠倒错乱的现象。”[1]众多古籍文献资料中所记载的武夷山摩崖石刻文字之间,以及古籍文献与景区摩崖石刻文字之间都形成了大量的异文。

本文在全面收集相关金石类书以及武夷山地区的各种地方志等古籍文献中的武夷山摩崖石刻文字的基础上,将它们与景区现存石刻相比较,整理出其中的异文,根据这些异文内容的不同,将它们分为文字异文、词语异文、词组异文、句子异文四大类,分别进行考察研究。

一、文字异文

文字异文,即以文字为单位对应而形成的异文。武夷山摩崖石刻的文字异文主要有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讹误字异文。

(一)古今字异文

“‘古今字’也是和一词多形现象相关的一个术语。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先后,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2]

【共、恭】

六曲溪南响声岩石刻:“何叔京、朱仲晦、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共、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未五月廿一日。”

共:衷仲儒《武夷山志》[3]、徐表然《武夷志略》[4]、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5]以及《福建金石纪》[6]作“恭”。

吕伯共,即吕祖谦,字伯恭,南宋理学家。人名用字相对比较固定,该名字以“吕伯恭”为常见,但也有少数地方写为“吕伯共”。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一有“跋吕伯共书后”:“治先有子未成童,卓然颖异,盖吾伯共也。后数年,伯共有盛名,从之学者以百数,不幸中道奄忽。”例中“吕伯共”“伯共”即吕祖谦。宋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中:“择本朝文章成一代之书,上大以为然……其后遂付吕伯共祖谦。”

(二)异体字异文

“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2]武夷山摩崖石刻异文材料中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异文。

【嵒、嵓、岩】

(1)六曲溪南响声岩石刻:“……丙戌冬复至,越丁亥春夏时,偕同志晋江王生宾南、黏生钟嵒、儿子长濬……”

嵒:王復礼《武夷九曲志一》[8]作“岩”;董天工《武夷山志》[9]作“嵓”。

(2)灵岩伏羲洞壁石刻:“馘妖嵓。”

嵓:《武夷山志》[9]《武夷九曲志一》[8]作“岩”。

按:“嵓”“嵒”“岩”为异体字。《说文·山部》:“嵒,山岩也。从山品,读若吟。臣铉等曰:‘从品,象岩厓连属之形。’”“嵓”为“嵒”之异体字。《正字通·山部》:“嵓:与嵒同。”又《类篇·山部》:“岩嵒,同。”可见“嵓”“嵒”“岩”为异体字。

徺:《武夷志略》[4]《武夷九曲志一》[8]《崇安县新志》[10]作“遶”;《重纂福建通志》[5]《闽中金石志》[11]《福建金石纪》[6]《闽中金石略》[12]作“绕”。

按:“遶”为“绕”之异体字。《说文解字·糸部》:“绕,缠也。从糸,尧声。”《干禄字书·上声》:“遶、绕,上通下正。”《正字通·辵部》:“遶,同绕,俗音读饶去声,非。”《六书正譌·上声·篠小韵》:“,绕缠也。从糸,堯声。别作遶,非。”《俗书刊误·卷二·篠韵》:“绕,俗作遶,非。”《字汇·辵部》:“遶,同绕。”

“徺”应也是“绕”的异体字。①从字形右边看,“尧”也会被写作“堯”,如四部丛刊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游密庵分韵赋诗得绝字》:“闽乡饶奇山,仙洲故称杰。”“饶”淳熙本作“饒”。

而左边“糹”被写作“彳”,本石刻中的“终”也是这样:

【回、囘】

七曲溪南石刻:“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甲戌年八月增。”

回:《福建金石纪》[6]作“囘”。

(三)假借字异文

【翌、翼】

六曲溪南响声岩石刻:“至元庚寅腊月八日,古桂石壁徐梦奇德麟诣武夷,拜谒文公祠下。翌日,与院教詹光祖泛舟九曲,徧览仙迹。同游宋奕、章应雷,后至者萧九成,期而不至者熊禾。”

翌:《武夷山志》[9]《闽中金石略》[12]《重纂福建通志》[5]作“翼”。

按:“翌”指明日之明,次日之次,通“翼”。《晏子春秋·杂下四》:“鴞当陛,布翌,伏地而死。”吴则虞集释引孙星衍曰:“翌,《说苑》作‘翼’,此假音字。”“翌日”也作“翼日”。《书·金縢》:“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王翼日乃瘳。”孔传:“翼,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

【彊、强】

灵岩风洞石刻:“宋景定元年春三月十六日。风洞。建安郡人省斋翁徐自彊书。”

彊:《闽中金石志》[11]《福建金石纪》[6]《武夷山志》[9]《武夷九曲志一》[8]《闽中金石略》[12]《武夷山志》[3]《武夷志略》[4]作“强”。

按:《说文·弓部》:“彊,弓有力也。从弓,畺声。”本义为弓很硬。《说文·虫部》:“强,蚚也。从虫,弘声。”本义为米中小黑虫。“强”假借为彊弱之彊,为假借义所专用,而彊字渐废。

(四)讹误字异文

武夷山摩崖石刻异文中有不少讹误字,这类异文的成因主要是形近而误。

【左、右】

六曲溪南响声岩石刻:“蔡抗自江左移宪浙东,便道过家,泛舟九曲,积雨新霁,山川呈秀,啸咏而归。”

江左:《闽中金石志》[11]《福建金石纪》[6]《重纂福建通志》[5]作“江右”。

按:此处当为“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江右则指东晋以后西晋和北朝魏、齐、周统治下的地区。

《宋史·蔡抗传》记载:“蔡抗,子仲节,处士元定之孙。绍定二年进士。其后差主管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江东提点刑狱,加直秘阁,特授尚书司封员外郎,进直宝章阁,寻加宝谟阁,移浙东。”可知蔡抗曾经在江东后到浙东。

“江东”即为“江左”。五代丘光庭《兼明书·杂说·江左》:“晋、宋、齐、梁之书,皆谓江东为江左。”清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

该题刻的意思是蔡抗从江东移宪到浙东做官,于是就顺道回到家乡,泛舟九曲溪,积雨新霁,山川呈秀,咏着诗回来。

【晴、腈】

四曲溪流中试剑石石刻:“是日也,溪风吹雨,山云漏晴,朝往莫回,揔有奇趣。”

晴:《武夷九曲志一》[8]作“腈”。

按:腈,《集韵》:“咨盈切,音精。肉之粹者。”《玉篇》:“腈肉。”与表气象的“晴”词义相去甚远,但二者字形很近,当是“晴”字形近而误。

二、词语异文

(一)同义词异文

“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是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所不同。”[13]武夷山摩崖石刻异文有不少属于同义词异文。

【千岩万壑、千崖万壑】

一曲溪北儒巾石石刻:“千崖万壑。”

千崖万壑:《武夷九曲志一》[8]《武夷山志》[9]《闽中金石略》[12]《闽中金石志》[11]《崇安县新志》[10]作“千岩万壑”。

按:“岩”“崖”词义相同,均可指山峰。《说文》:“岩,岸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太平御览》引作‘崖’也。”《楚辞·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南朝宋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汉马融《长笛赋》:“惟籦笼之奇生兮,于终南之阴崖。”唐韦应物《至西峰兰若受田妇馈》诗:“攀崖复缘涧,遂造幽人居。”

因此“千岩万壑”“千崖万壑”词义相同,均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千岩万壑”例如:唐谷神子《博异志·阴隐客》:“正立而视,乃别一天地日月世界,其山傍向万仞,千岩万壑,莫非灵景,石尽碧琉璃色。”清龚自珍《摸鱼儿》词:“数东南千岩万壑,君家第一奇秀。”“千崖万壑”例如:宋彭汝砺《鄱阳集·和游双泉》:“松柏疎疎吹晚风,清凉分与众人同。泉声出自尘埃外,更在千崖万壑中。”宋姚勉《雪坡集·题雪岩胡则濳诗卷首》:“倚岩一啸望清晓,千崖万壑俱瑶池。莫将多少分优劣,只喜坡间同此雪。”《汉语大词典》失收“千崖万壑”,可据此补。

【移舟、移船】

七曲溪南朱熹《九曲棹歌》石刻:“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移舟,《福建金石纪》[6]《闽中金石志》[11]《重纂福建通志》[5]作“移船”。

按:“移舟”“移船”词义相同,指移动船身。又如一曲溪北水光石覃怀、谢淳的诗歌题刻:“移舟拜访武夷君,瑶草琼苑隔紫气。”白居易《襄阳舟夜》:“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驿。秋风截江起,寒浪连天白。本是多愁人,复此风波夕。”宋刘攽《江行》“移舟次北渚,风水亦有说。隠几见群山,昂头看新月。”《汉语大词典》失收“移舟”,可据此补。

(二)同素逆序词异文

“同素逆序”是指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相反的一组词,它们有些构成同义词。

【春孟、孟春】

四曲溪南大藏峰石刻:“物外朝列大夫、建宁路府判、澶渊李良杰,偕崇安主簿、樵川高道孙、冲佑住山张与玉等,泰定丙寅春孟曾游。”

春孟:《福建金石纪》[6]《重纂福建通志》[5]《闽中金石志》[11]作“孟春”。

按:“孟春”“春孟”为同素逆序词,词义相同,都是“春初”的意思。孟春,如:《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南朝宋鲍照《代堂上歌行》:“阳春孟春月,朝光散流霞。”春孟,如:《宋史·刑法志一》:“在京大辟人,既当春孟之月,亦行庆施惠之时。”宋梅尧臣《依韵和丁元珍见寄》:“道路何邅回,季秋越春孟。”

(三)人名异文

人名异文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文献中的称法不一样。

【吴少虞、吴心学】

隐屏峰北壁鸡胸岩石刻:“云龙洞天。万历八年春,麻城柳塘周思久书,同吴少虞心学、耿楚侗定向、方丹山一凤游此。”

吴少虞心学:《武夷九曲志一》[8]《武夷山志》[9]为“少虞吴心学”。

耿楚侗定向:《武夷九曲志一》[8]《武夷山志》[9]为“楚侗耿定向”。

方丹山一凤:《武夷九曲志一》[8]《武夷山志》[9]为“丹山方一凤”。

按:吴少虞,即吴心学,“号少虞:生卒年不详,麻城(今湖北麻城)人,生平待考。曾在黄安似马山建洞龙书院,因此自称‘洞龙’。耿定向的学生,与李贽也有亲密交往,李贽与耿定向矛盾激化后,吴站在耿一边,曾对李贽作出攻击。”[14]明万历八年春,吴心学偕同同乡共游武夷山,还在隐屏峰北壁鸡胸岩上题诗《登接笋峰》:“危峰遥望倚云霄,却笑仙人不可招。一夜天风三万里,玉城送我任消摇。”署名为“麻城少虞吴心学书”。

耿楚侗,即耿定向(1524-1596 年),号天台,字在伦,又号楚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明朝有名的理学家。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进士,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户部尚书等职,曾任福建巡抚,作品有《黄安初乘》。

方丹山,即方一凤,生卒年不详,莆田人,进士出身,曾任贡士上犹县儒学训导,与弟方一兰并有文名。

(四)地名异文

地名异文指的是同一地名的不同称法。

【姚江、余姚】

一曲溪北水光石石刻:“渐入佳景。姚江王守礼书。”

姚江:《武夷九曲志一》[8]《武夷山志》[9]作“余姚”。

按:王守礼,明代余姚人,是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号明阳)的从弟。《王阳明家书:寄伯敬弟·兄弟和睦,邻里相亲》王程强注曰:“伯敬,即王守礼,叔父王衮长子,家族行三。”[15]题刻中“姚江”应是指王守礼的籍贯地。

姚江,又称余姚江。“姚江:在浙江省余姚县治南。源出太平山及菁山,名菁江,又名舜江,亦名舜水;北流至上虞县东通明坝,名通明江;东流折北十余曲为蕙江;入余姚境为姚江。”[16]

王守礼在武夷山还留有临沂摩崖石刻:“一尘不到处。姚江王守礼书。”(此题刻位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也称为“姚江”。

异文“余姚”则是王守礼籍贯地的正式名称。

(五)时间异文

【廿一、二十】

六曲溪南响声岩石刻:“何叔京、朱仲晦、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共、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未五月廿一日。”

廿一:《武夷山志》[3]《武夷志略》[4]《重纂福建通志》[5]作“二十”。

按:此方石刻景区摩崖的时间“廿一”,明代两《武夷山志》记为“二十”,清代《武夷九曲志一》[8]《武夷山志》[9]《崇安县新志》[10]《福建金石纪》[6]《闽中金石志》[11]《闽中金石略》[12]均作“廿一”,应是对明代志书的改正。但不知为何清代的《重纂福建通志》作“二十”,待考。

三、词组异文

【高高下下因势、高下因势】

八曲溪北涵翠岩石刻:“《谢洞记》:乃与其徒熊应瑞蹑虚穷竟,召工开凿,高高下下因势,构设为洞三。”

高高下下因势:《武夷山志》[9]作“高下因势”,董应举《崇相集·谢洞记》(卷十三)亦作“高高下下因势”。

按:“高高下下因势”与“高下因势”意思相同,都是指因势利导,依据地势的高下来建筑或其他用途。又如《国语·郑语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合通四海。”《江西通志·水利》:“圣主勤民,特先水利,尽力沟洫,经营立制,濬浍距川,髙下因势,以敬天时,以重民事。”均指因势利导,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川流积水。

【端午日、端午】

六曲溪南响声岩石刻:“明嘉靖壬寅端午日,陈暹、马森、柯尚德来逰。时李廷臣、蓝渫、范炫、黄源、蓝坊同集。”

端午日:《崇安县新志》作“端午”,无“日”字。[10]

按:端午日与端午同。

【梦里、梦魂】

二曲溪南勒马岩石刻:“妆镜台前玉女峰,溪云水雾蔼春容。梦里不遣襄王到,可是巫山第几重。”

梦里:《武夷山志》作“梦魂”。[9]

按:梦里与梦魂表达的语义相同。但放在这首诗里,“梦魂”是合平仄格律,“梦里”则不合平仄。

四、句子异文

从句子的角度看,武夷山摩崖石刻的异文有“增字”和“减字”两类异文,且数量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物身份、题刻时间等信息的有无。

(一)武夷山摩崖石刻减字异文

减字异文是指武夷山景区现存摩崖石刻文字中没有某些信息,而古籍文献中对应的石刻文字则有,其产生原因或是因为石刻文字磨损消失,或是本就没有,因古籍文献作者考证而成。这类异文对于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大多可以由此明确石刻的年代时间以及作者情况。

1.一曲溪北水光石石刻:“甘泉、阳明二先生祠旧在一线天,岁圮。建宁二守蓉山董君燧锐意修举,白于太守吾南刘君佃,谋以新之。……时春元震阳,黄嘉宾、挥使王子章、监生黄湖俱同游,因纪之以识岁月云。”

《武夷九曲志一》结尾后有“嘉靖戊午春正月吉旦吾南书”。[8]

2.云窝伏虎岩西北向石刻:“升真元化洞天。”

《武夷九曲志一》[8]《福建金石纪》[6]《闽中金石志》[11]《重纂福建通志》[5]《闽中金石略》[12]《武夷山志》[9]有“宋开禧丙寅建阳游九言书”款识。

(二)武夷山摩崖石刻增字异文

增字异文是指武夷山景区现存摩崖石刻文字中有某些信息,而古籍文献中对应的石刻文字却没有,这类异文可以弥补古籍文献记载的不足。

(1)八曲溪北涵翠岩石刻:“涵翠巖。李材书。”

《武夷九曲志一》无款识。[8]

(2)五曲溪南更衣台石刻:“更衣台。长乐幼溪陈省。”

《武夷山志》无款识。[9]

总之,武夷山摩崖石刻异文数量庞大,表现形态丰富多样,产生原因复杂。全面梳理、分类、研究其中异文,对武夷山摩崖石刻的校勘、解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们有的可以校勘石刻文字的讹误,有的可以补充石刻的内容信息,有的则是因语言文字内部的各种关系而形成的异文。

注释:

①“徺”《汉语大词典》音yáo,义未详。本人从文献中查找到“徺”作“侥”的例子一个:《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八十八·宋孝宗皇帝》:“浩力陈不可及退,诘浚曰:‘帝王之兵当出万全,岂可尝试以图徺幸。’”

猜你喜欢

异文摩崖武夷
西狭颂摩崖石刻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北票喇嘛洞摩崖石刻石窟群调查
拉萨周边摩崖石刻造像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①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