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0-01-02鲍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鲍琳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1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环境分析

我们国家从1999年开始了高校扩招,随后高职院校的录取比例也在逐年提升。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困境。

1.1 社会认可度与毕业生内在自信不足

一般来说,我们把就业环境分为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环境不甚如意。内在环境上,从近3年的江苏省专科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来看,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明显是低于就业率的[1]。可见这其中体现出了学生自身的不自信不满意,也存在毕业生本身专业技能不扎实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情况;外在环境上,从用人单位来看,因为高职院校本身的低知名度低社会认可度,极易产生对学生质数的不认可,正是缺失这样必要的认可,往往使得一些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在重要的岗位竞争环境中失去公平的竞争机会,无法参与到与本科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

1.2 盲目性的就业选择导致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现象普遍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信息获取能力、专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相对来说较弱。某种程度上来讲,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高相似性,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出校门后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能力弱化。高职毕业生集中就业的就是中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都是以生存和利益为根本目的,毕业生如果技能不足,会对企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小微企业也不可能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岗位培训或者老带新等。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特色去获取优质的就业机会和对口岗位。

1.3 就业观念滞后导致个人选择性失业增多

如今的就业市场是由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用一种认知固化和市场分割的事实合力形成的。为此在就业市场中就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因为个人兴趣喜好、 行业风评以及社会舆论等来决定去不去工作,即便这些行业岗位空缺大,大量要人[2]。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在与用人单位充分沟通交流后发现,并不是毕业生没有就业机会,有一部分是属于有业不就。这些毕业生缺乏实干精神,不愿吃苦盲目攀比,这一现状又导致后来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某些行业,逐步恶性循环。个人选择性失业的问题对就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现象会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这说明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与就业心理预期之间差距较大,要引起各方关注。

1.4 产业升级优化带来的岗位不稳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的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尤其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优化,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所替代,一部分毕业生也就是在职劳动力由于自身技能或专业经验知识的缺失跟不上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职业就业岗位,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科技、创新等逐步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尤为突出的是互联网新经济,虽然这些企业作为新兴产业得到了各方的扶持,但是依然难以抵挡更新换代的短期寿命,这也导致毕业生短期内实现了良好就业依然不得不面对失业的窘态。另外,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本其质量水平在降低,造成了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这些都是现实中存在的境况。

2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困境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观念理想化、偏远地区就业意愿低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欠缺一定的工作竞争力,同时对就业抱有较高的期待值,但是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又淡薄,因而眼高手低的现象并不少见。一般情况下,待遇及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对毕业生的学历和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而学生在实际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将目标放在大城市大单位,这就导致高职毕业生因为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念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以及了解就业环境上,欠缺对就业市场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对就业抱有高期待值。另一个原因在于有些岗位处于经济落后的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岗位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低,不受学生关注[3]。

2.2 毕业生技能不扎实,就业能力弱化

课堂所学没有及时地付诸实践,在校学习期间技能掌握不扎实,这体现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身上。因而进入用人单位后,不能即刻胜任岗位工作也并不少见。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形成的一项综合素质,这样的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胜任岗位工作。就业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进去,弥补自身不足,积极胜任岗位工作要求,提升自己的就业幸福指数。

2.3 企业用人观念保守偏执

受社会阶层和传统禁锢思想的影响,加之社会上存在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所以毕业生寻求稳定工作的想法普遍存在。在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中技术工人一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人们也比较轻视职业教育。这种思想也在左右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用人单位的保守使得学历为“敲门砖”的现象大行其道,高职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不愿意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也因为用人单位在选才方面的偏执,追求高学历人才,忽视了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4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力缺乏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实际指导和对毕业生的帮助方面还显得薄弱,主要体现在: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层次不高,主要还是放在宣传就业形势、开展校园招聘、指导学生求职面试等,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塑造以及指导道德观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就业指导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比较难满足毕业生应对当前多边主义的就业环境[4]。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个全流程的职业规划、 就业能力培养、咨询与信息反馈的系统化工作,高职院校在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方式、 反馈机制方面的尝试还显得不足。哪怕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去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离不开学校就业部门的协作。

2.5 专业设置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不接地气的地方,比如,教学改革,大家常常在方法上改,内容上却改的很少。学生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听理论宣讲。没有紧紧围绕“应用型”找自身定位,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很好的涵盖市场性、 产业性和时代性。毕业生的实操技能减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到岗后仍需再培训,无形中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对于就业市场中人才的需求与短缺,高职院校要有一定的敏锐度,也要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相融合,在专业设置中要把指导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熟悉行业熟悉企业等观念放进去。

3 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3.1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教育更偏向于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按照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只有顺利就业,才能保证谋求今后更大的发展,因而建立健全生源评估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通过就业市场的选择的积淀后根据不同专业合理地确定招生规模,通过就业市场热点需求,适度放宽相关专业的招生指标,对于那些报考人数不多教学质量一般且市场需求不大的专业要缩减招生规模。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以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风向标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革,在专业设置上要注重人才结构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保证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把毕业生就业后的半年间薪资待遇、 岗位晋升等作为评价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引导专业强化内涵建设,只有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提高,才能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来报考,生源质量才有保证[5]。

3.2 注重学习,加强实践锻炼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全面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梦想。所以科学规划学生生涯和职业生涯是必要的。高职院校要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努力把职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从入校开始以年级为阶段对学生展开心理、职业技能、素养等方面的职业指导培训,帮助学生们明确学习任务知晓职业目标,不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举例来说,入学时候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以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等出发,鼓励学生扎实学习,提高动手能力,为自己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进入二年级后则需要密切联系该专业,通过创业课程等,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 最后一年要通过顶岗实习等实操继续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讲解面试技巧等引导学生积极就业。

3.3 建立健全一体化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并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按照上级部门相关要求,努力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积极落实“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并且要建立起教育、指导、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明确学校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拿出能够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相关措施。就业工作也要全员动员,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可以联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创新创业学院等,开展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咨询与指导服务。做好辅导员就业工作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将全程化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岗位职责中,相应也缺乏考核和激励制度。如果能够明确考核办法,在绩效方面充分考虑辅导员对毕业生就业履职情况,以此来调动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

3.4 着力推动高质量就业市场的建立

就业市场中,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商品品质是基础,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就要提高商品质量。实现1+X 证书制度,提高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深化校企合作,减少企业用工成本提高毕业生待遇,这些都将有助于高质量就业市场的建立。当前,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说明,就业不仅要关注数量增长,还要提升就业质量,让高职毕业生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发展。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全方位路径,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人社部门合作为建立高质量就业市场提供助力[6]。依托第三方机构做好就业质量数据分析更好地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支持。

3.5 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就业新出路

新时期双创背景下,国家对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和鼓励,用创业带动就业,让毕业生自主实现理想就业,减少待业人数,以此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许多高职院校现在都设立了创业园,地方政府也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植政策,并通过创业比赛和创业园的孵化等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必要的创业启动资金和办公地点等必需的资源条件。这样做有效实现了毕业生群体的多口径分流。笔者所在院校的创业园区深受学生喜爱,各种项目在此孵化,学生通过这些项目进行比赛参加路演,都获得了不俗的好成绩。也正是这些项目,带动了一批学生就业,学生能力在创业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对其个人理想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升学出国、直接就业外,创业不失为比较理想的发展路径。眼下,自主创业事实上也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就业途径。

3.6 用人单位层面的改变

作为用人单位来说,与学校保持良好的互动是非常有利于招聘工作的。首先,可以与学校合作搭建学生的实习平台,帮助学生熟悉行业提升就业能力;其次,用人单位可以熟悉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时间节点展开招聘工作,为企业筛选人才。用人单位也要及时改变观念,不能存在任何岗位歧视,树立社会分工不同、“行行出状元” 的职业平等观,营造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努力使毕业生有归属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外,用人单位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对毕业生员工进行定期培训,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职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的财富组成部分,如果不优化他们的就业,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浪费。总之,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局面,特别是疫情下就业局面的一些改变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经阶段。高职院校要在培养模式上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观念,顺应国家大众创业的号召,保障就业信息畅通,努力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用人单位也要摒弃传统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各方在教育改革创新、健全人才市场、资源运用、体制完善上一起努力,在真正意义上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1.举证责任倒置对劳动争议仲裁有什么意义?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