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特性与实践方略

2020-01-02赵太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4期
关键词:时代建设文化

赵太平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文明发展最深层次的底蕴积淀,是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文化的繁荣与衰败,决定了国家或民族能否独立发展。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如何加快新时代文化建设进程,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特性,以人民性为出发点,以时代性为基准,以创新性为根本目的,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略。

1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特性

1.1 鲜明的人民性

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要体现鲜明的人民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也达到了瓶颈期。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过分追求经济利润,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产业利润化的存在,导致了文化作品的生产会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近年来,文化发展领域也逐渐呈现出产业化现象,社会资本的快速注入,文化资源的配置不均等引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谁先谁后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是文化建设中常有的现象,过分忽视社会效益,使得文化发展无法回答“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等重大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重失衡,导致文化发展的深度、广度无法延续,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无法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相结合,无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导致了文化建设领域中“脱离群众”的危险愈加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有序、健康的发展。

为了巩固文化建设领域的人民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以人民切身利益为核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道路上,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根本动力,文化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文化建设要服务于人民,文化创作的成果要由人民所共享。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强调人民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对人民群众这一文化主体的培育,以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去充实文化的建设; 加大文化产品生产,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构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就教育而言,教育是文化生产和消费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高校学生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高校教育要立足于学生,高校文化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高校成为文化生产的主力军。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正是坚持人民群众路线,我国的文化事业才有如今的成绩。所以,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必须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适应,必须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路线相一致,必须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1.2 浓郁的时代性

文化的发展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文化建设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华文化的时代性集中于文化要适应与社会发展,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确立。

时代是思想之母,文化建设要与当前社会发展整体趋势相适应,要从意识层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凝聚澎湃的力量;要在实践层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过去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现状得以根本改善,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需求得以极大满足;第二,在物质需求得以充实后,人民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对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关的卫生、安全、文化等有了新的向往;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集中于如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高水平文化思想、高质量文化理念的追求,成为社会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方面。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就是要将文化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以先进文化理念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完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 以社会的发展带动文化的快速发展,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

文化在消费的过程中进行生产,时代在发展中产生新的文化符号。随着社会实践方式和内容的更新,新的文化符号取代了旧的文化符号,同时,时代的进步也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新元素。在浓郁的时代性的引领下,“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成为文化发展领域贯彻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对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推进党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领导。同时,对不健康文化加以管制、控制,以优秀文化化解“俗”文化,用人民文化取代“精英”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基础上,创作出能够反映新时代新气象文艺作品,能过反映人民心声的文化。同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文化观也回答了新时代下文艺工作如何实现“为什么人”的长期性为题,也回答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问题。

1.3 多维度的创新性

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生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发展变化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形态也进行着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新时代文化领域的创新性体现在:文化内容创新、文化管理创新、文化传承载体创新。

文化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简称,载即承载。承载需要依托于一系列的工具,文化最早的承载体是神手中的纽结。随着后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载体经历了从龟甲兽骨到竹简、布帛、纸张。在纸张的推进下,迎来了印刷技术的变革,出现了报纸、杂志、书籍等种类繁多的文化载体。人类进入21 世纪,文化载体更加纷繁复杂。实践证明:文化载体的每一次创新,都会带来文化的极度繁荣,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交流方式等。因此,推进文化载体的创新,可成为国家的战略工程,加以不断推进。

科学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新注入了新的能量,革新了生产工具及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媒介,客观上也带来了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如何与互联网平台相嵌套发展,如何在发展中坚守人民性这一基本特征,成为当下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文化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要及时引入创新性建设机制,对文化的内容跟进行整理、固化,并确立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以人民为中心” 思想的提出,是文化内容发展的创新性体现,为新时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标准,这条标准体系的存在,是新时代文化创新性发展所必备的文化属性,也规定了文化内容创新的走向。

文化进行创新性管理,是现代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管理是文化创新力不断增长的重要保障,文化管理是否有效是文化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文化管理创新表现在:如何激励优秀文化不断生产、发展、传播;如何培育出良好的、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2];如何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偏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进行传播路径和发展空间上的限制。由于文化管理表现在文化内容、载体、思想性上,所以需要对文化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有效管理,对文化发展所承载的载体进行及时管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化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标志和领域,文化的管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等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每个人既是创作者又是受众者。信息传输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做好网络领域的文化监管,是新时代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杠杆,引入网络实名制等措施,有效地遏制了互联网领域“低俗文化”泛滥。

2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方略

当前,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发展软实力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以文化建设的理论特性为指导,大力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文化的人民性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丰富文化的时代性内涵;不断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夯实创新性的理论特性。

2.1 大力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3]。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对文化产业进行。

一方面,“供给”强调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好“谁来生产”“生产什么”“如何保证生产质量” 等问题。新时代文化建设进程中,文化的生产者要具备充分的社会实践意识,文化作品的创作也必须由具备充分社会实践意识的劳动者完成。文化的发展要以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为目标,生产出反映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文化作品,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所创作出来的文化产品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良性的文化生产导向机制。政府加大对文化资源的统筹分配力度,鼓励大型文化企业向西部和偏远地区转移,打破地区间文化资源分配不公、生产不均等问题。同时,需要注意缓和文化生产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4],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杜绝文化生产中“利益至上”的现象出现。

另一方面,构建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供给机制,在广泛吸取民众的意见基础上,及时调整文化产业的生产结构。借助现代化的科技,设立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站、文化惠民服务平台,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建议,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充分保障群众在文化领域的自主权,享受文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2.2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基层群众性文化建设

自提出之日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5],就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新时代基层文化建设,要充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基层“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创新理念:加强基层群众性文化建设创新力。首先,培育基层人民群众深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内涵。地方政府应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亲和力糅合到人民群众中,通过建立图书阅览室、互联网学习平台等方式,定期组织学习活动[6]。其次,加强对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建设,发掘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才,设立基层文化学习小组,充分发扬榜样模范的先锋作用。协调理念:针对区域间基层文化发展差异过大问题,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城镇文化企业向基层扩展。在基层设立相应文化服务中心,不断扩大文化服务范围,增强城乡企业文化间的辐射带动作用。

绿色理念: 深入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完善基层文化中的“生态福地”“绿色福地”。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绿色文化”,借助传统节日这一平台,组织大型的文化交流会。在基层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培育主流文化,加快推动主流文化在基层的发展力度,杜绝封建文化的侵袭。开放理念与共享理念:地方政府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对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传承。同时,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转化成文化产品,在世界其他国家积极推广。在共享发展领域,地方政府应完善文化交流共享机制,以立法的形式来保证文化共享的合理性和充分性。

2.3 不断增强新时代文化领域的创新力

文化在消费的过程中进行生产,时代在发展中产生新的文化符号。随着社会实践的方式和内容的更新,新的文化符号取代了旧的文化符号,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时代元素。加强文化领域的创新力,需扩宽文化和科技相交融的发展领域。推动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交融,打造富有时代性和科技性的主流文化,例如,将黄梅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节目与“云计算”平台相结合,转变为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播领域,充分运用新媒体时代的科技元素,丰富文化传播的路径。网络的兴起和“5G”时代的到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文化理念,不间断的推送到自媒体平台,革新了文化传播方式,增强了公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同时,打造以国家为核心的自媒体平台,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传输到世界各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时代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