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以柳州市为例

2020-01-02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农村

梁 萌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广西 柳州 56540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思路举措得以确立之年。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将初步健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多重意蕴,而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市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着重强调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对于乡风文明建设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思路。

一、乡风文明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阐释

(一)乡风文明建设发展渊源及其理论梳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根脉在乡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追求,古而有之。杜甫一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表达的政治抱负就是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淳朴敦厚,认为构建淳朴民风、文明国风是士大夫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所在,甚至是一国领导人政绩璀璨、媲美三皇的重点所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风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应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我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思路,长期坚持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移风易俗、学习文化扫盲以及知识青年下乡等运动,明显改善了农村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国以及地方文明村镇评比活动有序开展,在争先创优思想引导下,各地纷纷打造文明村镇,农村社会风貌焕然一新。2018年初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地位、目标、内容和要求,使乡风文明建设有文件可依,任务明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更是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二)乡风文明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风是指长期依托某农村区域,形成的一种共有的区域特色、思维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乡村文化”[2]。乡风是当地人的思想、道德、信仰、操守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乡风文明建设本质上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宏观上讲,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微观上讲,则包括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认识、文化水平、道德素质、乡村风俗等。文明乡风则是特定区域的乡风建设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当时社会通常所体现出的积极先进的精神状态,当地精神文明已经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和提升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一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领域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制度治理、生态环境、文明风尚的综合发展。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灵魂与重要目标,承载着促进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方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思想、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有助于邻里和睦、建设和谐农村;有利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二、实践经验:柳州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

柳州市是我国西南工业重镇,文化底蕴丰厚。进入新时代,市委市政府以问题为导向,回应人民期望,立足柳州实际,解决发展中突出矛盾,大力推进新时代乡村建设。并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倡导移风易俗,弘扬社会正气。

(一)“五个认同”:筑牢祖国西南边陲思想阵地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主体的人民通过实践创造历史,而认识是实践的先导,所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思想引导、筑牢群众基础尤为重要。

(二)移风易俗:促进传统乡风与当代实践有效融合

在千年文化传承中,一地有一地之习俗,长久以来影响着当地的社会发展,约定俗成地规范着当地人民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形成本地乡风。柳州市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本地发展实践,使乡村文明建设呈现出破立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创新性发展新局面。

截至2019年,柳州市共创建全国级文明村镇7个。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636个,占比62.23%,提前完成自治区“力争到2020年全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全区村镇总数的60%以上”的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设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通过“一约四会”全覆盖所有行政村,有效引导村民从思想认识、传统观念的转变入手,以崇尚科学、树立文明新观念为突破口,自觉摒弃传统观念中的不良习俗,开创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文明和谐乡风。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柳州广大乡村已经基本成为主流。

(三)破除二元: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变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城乡二元对立的不平衡发展结构尚未能有效破除,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距悬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载体。近年来,柳州市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强化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已经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率已达90.3%,基本实现贫困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农家书屋1 083个,实现了全覆盖,鹿寨县查比屯农家书屋更是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影响广的惠民利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四)升级软件: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加强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提出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柳州市委近年来围绕强化政治领导功能和加强基础保障开展工作,不断抓基层建设、补基础短板、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速,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制定出台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十条意见》《全面提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工作质量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实行党建引领乡村发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市1 002个行政村、2 554个屯,已实现屯级党组织覆盖率>70%。截至2019年,共创建自治区级“星级”村党组织445个,居全区前列。柳州市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包括派驻村屯的300多名第一书记和2 000多名驻村工作队员,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切实赢得民心,凝聚起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乡风文明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思考

柳州市乡风文明建设近年来虽有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政治引领乏力,制度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问题,工作尚有提升空间。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绝对贫困。然后继续加大乡村建设,实现中国农村的全面振兴。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柳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大市,更要立足本地社会发展、人口组成、地处西南等实际,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切实采取有效途径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

(一)加强政治引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群众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站在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立场开展工作。实践也证明,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成就卓著。为此,柳州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心一意跟党走。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农村人口接近1/2,必须有效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打通思想宣传最后一公里,使政治理念深入到乡村。要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各县区党校、市委宣传部讲师团以及领导干部上讲台等宣传团队的力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到乡村进行通俗易懂的宣讲,使更广大村民能够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增强乡民们的自信,更加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同时,也要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村两委、乡村建设骨干等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在乡村以身作则、导引风向,广大村民耳濡目染受教化,潜移默化移风易俗。

(二)强化制度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和运行机制

制度一词源出于《周易·节》:“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强调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有效制度的约束性。完善制度,严格执行,能够保证组织有效运转。乡风文明建设亦需要完善制度来保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1.完善领导机制,实行乡风文明建设责任人制度

旅游纪念品高度同质化,确实是个普遍问题,甚至有人编段子调侃,“到景区买旅游纪念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义乌人民出去旅游一定没啥意思吧,毕竟纪念品都是从你们那儿拿货的”。

分工明确、责权到人是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为此,近年来“一把手负责制”“书记负责制”等工作机制纷纷出台。柳州市已经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柳州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从制度上保障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有效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也应组建市委领导牵头,市委宣传部、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制定实施方案、拟定计划,分工明确,有序推进,并及时考评。

2.锻造坚强堡垒,强化基层组织落实执行能力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基层党组织的主体领导与乡村先进组织和个体的辅助促进相结合,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途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方面要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能力。首先,在人才选拔时要注意选用那些敢担当、有能力、善作为的党员干部。其次,加强队伍教育,使其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工作力度并严格执行到位。再次,也要注重对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杜绝“微腐败”“小官大贪”等问题出现,同时杜绝庸、散、懒、怠现象,避免贻误改革发展良机。

(三)夯实物质基础:发展乡村经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1.政府主导:加大资金扶持、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持续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经济基础,更需要本地经济具备造血功能,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首先,要由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发展当地经济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应响应国家“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3]的号召,持续推进一县一品、一镇一景,打造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柳”字号的品牌。其次,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命脉,当地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以支持当地经济起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质项目吸引民间资本注入,为当地经济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还应注鼓励当地的能人、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进行创新创业,并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链,有效盘活当地经济发展空间。

2.城乡一体,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进步思想、推进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建设的主要阵地。应从3个层面加大建设力度。首先,应由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加快建设,并由村民自行组建团队进行管理,以延长其使用周期。其次,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强化供给侧改革,充分调研,科学评估,准确把握农民需求,以解决主观供给与客观需求的错位矛盾,避免重投入却无人问津。因此,在加强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后期的活动组织和舆论引导,培养民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良好习惯。

(四)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固本浚源,切实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理念。对接扶贫攻坚计划、巩固扶贫成果,进一步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扶智工作是重中之重。乡村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娃娃抓起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国教育有一整套完备的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培养能力的教育系统。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观念落后、优势资源缺乏、教育经费不足、教育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百姓转变观念、控辍保学,引进优质师资、制度保证优势资源轮值等措施,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源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风貌。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思想道德教育。运用全方位的宣传形式,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思想教育、法治思维教育、科普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同时乡风文明建设也要注意树立榜样、培育典型,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农村养成崇尚科学、争创先进的良好风尚。

2.革弊端防入侵,净化农村社会风气

在广大农村,传统落后思想依然存在,并且还出现了一些非传统歪风邪气入侵的现象。对于传统的落后思想,应通过文明村镇、文明户的评选,依据“乡规民约”“文明准则”,通过乡贤、典型榜样的带动示范,通过更大力度全面普及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多种途径,加以引导并扭转。引导农民坚持不懈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攀比行为、“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现象,自觉革除陈规陋习,在参与中感受文明、接受教育,追求进步。

当前社会还有一些非传统的歪风邪气入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卓有成效。但是,在意识形态防范意识较弱的农村,渗透、入侵依然存在,且手段多样化。我们应着力推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实现大众化传播,用通俗易懂语言深入浅出进行理论教育。要用中国共产党的辉煌成就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增强村民的自信心。用时代最强音、中国梦来凝聚广大农村群众的力量,切实占领乡村意识形态阵地。

3.重振“乡贤”文化,实现“德治”与“自治”“法治”并行

科学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应当是“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自治为基、法治为本的治理体系中,德治应该作为一种更高的境界、一种内在的自觉追求,挺在自治与法治之先。《论语》有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便指出以道德教化民众更有利于促进农民道德的自我觉醒,实现对乡村的柔性治理。而新乡贤可以通过引导农民的道德需求,激发农村文化建设内源动力,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人文支撑。进入新时代,农村变化巨大,但传统的乡村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关系、长久以来高度融合的邻里关系等仍然存在。乡贤们以自身威望和嘉言懿行促进邻里和谐、人心向善,依然是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了解政策、追求高尚、协调冲突、号召凝聚等方面都以身作则并传递正能量。自治使民众充分参与,法治作为重要的保障,德治陶冶情操、弘扬正气,真正实现善治,建设井然有序、充满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新时代乡村。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乡风
漫说文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