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以克拉玛依明园学校为例
2020-01-02琚文静
琚文静
(克拉玛依明园学校,新疆乌鲁木齐 830099)
1 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外延
1.1 爱国主义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早在夏朝就已经建立了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国家一直是历史发展的载体以及政治活动的舞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尝试建立起现代国家制度。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家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历史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和不懈奋斗。5 000 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爱国主义属于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同志认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决定”。因此,该文中的爱国主义内涵是指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其外延则包括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今日世界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对中国进行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以及“和平演变”,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概而言之,造成了4 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道德的失落;第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第三,价值共识的缺失;第四,公德意识的缺失。这使得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长此以往会腐蚀中国人民质朴的爱国情怀。
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第一要义就是爱国。爱国主义,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1.3 爱国主义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基础课,担负着培育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任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要求与内在线索,贯穿着《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全环节。
青少年是中国发展的未来,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厚植“红色基因”,是现实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要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是党和国家对于青少年爱国教育的具体要求,指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必须贯彻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纲要》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在普通高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
2 克拉玛依明园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道德与法治》课程贯穿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也是中考科目。自入学之日起,爱国主义教育就伴随着每一位学生,下面该研究以克拉玛依明园学校为例,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2.1 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绩
(1)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稳步开展。《纲要》指出,注重运用仪式礼仪。大中小学的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2]。在克拉玛依明园学校,以每日升旗仪式为载体,于一日之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争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活动,在学生之中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与此同时,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社团,让学生在感知中华文化魅力之中牢固树立起爱国主义的信仰,通过实践活动为在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纲要》之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性和针对性地对学生教育,学生的爱国热情显著提升。在学习课程时,通过分析课本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爱国主义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可以从学生自身的成长延伸到国家的发展。例如,讲授第一课中学时代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自己以前的不足及今后的弥补方法时,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第二框少年有梦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相结合,引导学生热爱国家、维护民族团结。第二单元第二框网上交友新时空也可以设计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了解互联网的过程中教育学生上网要遵守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结合当前网上危害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言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第三单元可以结合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第七课亲情之爱可以从小“家”到大“家”,让学生体味家的意味时也感受国家的力量,有了大“家”,小“家”才能有保障,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让家更美好,让国家更美好[3]。
2.2 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不足
2.2.1 爱国主义教育深度不够
受到年龄、教学课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这就使得无法更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化,这是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该校一学期会举行每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考试,每周一个班《道德与法治》有2 个课时,同时还要求教师2 次或多次批改作业,所以在正常教学时间里,教师不仅要讲授新课,还要批改讲解习题,教学时间会受到影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只能浅尝辄止,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深刻的体味和感悟,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通过课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机会,这是造成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不够的主要原因。
2.2.2 爱国主义教育广度不足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持续性强、范围波及广的教育活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课堂的限制以及教育资源的限制,使得爱国主义的广度不够,并且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该校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做出了很多努力,每层有一间图书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图书室阅览书籍,但书籍的数量和类别不多[4]。同时,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烈士陵园等活动受到限制,所以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硬性要求的教学渗透,但是缺乏在实际生活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浮于表面,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只在教案中体现,或者只体现在教学中的某一阶段,学生也是被强制性的接受,情感体会不足,因而没有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2.3 爱国主义教育与实际结合有限
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实际程度不足亦是存在的现实问题。爱国主义是生动的、鲜活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把握这一本质特征。而想要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与鲜活,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立体化”。这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要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交融,二是要加强跨平台的联系与沟通。而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体现出跨学科、多学科的特点,而跨学科、多学科的教授缺乏一定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协调性,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实现爱国主义跨学科跨平台的结合,是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
3 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的改进措施
3.1 强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有自身生命力及发展规律的精神,是属于民族记忆中最为珍贵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应该与时俱进,并且深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在历史中寻求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品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爱国主义,与学生分享鲁迅先生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只有真正的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才能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永葆生机,深受学生喜爱并乐于接受[5]。
3.2 扩宽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资源
现代教育,应当是一种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学设计更为多样的教育活动,转换教育理念、扩宽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资源,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学习的兴趣以及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学习了解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在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校也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授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该校在不断丰富社团活动,从校外聘请专业教师,开展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社团,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爱国情感[6]。积极引导“优秀人物走进来,课堂教育走出去”通过聘请在抗疫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的优秀代表,向学生讲述自己的事迹,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这是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路径选择。
3.3 坚持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课堂,特别是教学环节,应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活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下,启发学生从家庭中寻找爱国主义、从身边的人寻找爱国主义、从生活中寻找爱国主义。只有坚持并全面深化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并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