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北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文化统战中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0-01-02叶琪瑛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闽北苏区革命

代 荣,陈 虹,叶琪瑛

(1.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闽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3.福建省统战文化武夷山研究基地,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统战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研究、弘扬和传承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留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因此,研究红色文化融入统一战线建设,使之成为文化统战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闽北红色文化的特征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程中,积淀和孕育的所有理论成果、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闽北是一块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土地,是闽浙赣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新时期统战工作中以闽北红色资源为依托,传承和发扬闽北革命精神,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闽北红色文化内容丰富

闽北红色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闽北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闽北革命遗存和革命精神,是闽北人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它包含着闽北这个时期的人物、遗存、遗物、纪念物等物质文化和在其中蕴含的具有闽北特色的制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时期的革命事件、战争遗址、革命人士故居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遗址故居类,有闽北红色首府大安村、中共福建省委旧址、赤石暴动遗址、上溪整编旧址、新四军留守处旧址、四渡桥阻击战纪念亭、黄土关战役遗址、王台八角楼革命旧址、苏维埃旧址(上溪口)、新四军南平留守旧址、冯超骥烈士、陈贵芳故居、邵士平工作旧址等;二是纪念馆、烈士陵园类,有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建阳太阳山革命纪念馆、书坊烈士陵园、政和七烈士陵园、中共闽浙赣边地委、闽浙赣游击纵队纪念碑等;三是墓祠类,如赤石暴动烈士陵墓、黄道墓、金坑红军烈士墓、列宁公园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孙克骥将军骨灰安放处等。制度文化:1930年5月1日,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闽北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崇安县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闽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政权建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如方志敏手书“中国红军万岁”标语、苏区精神、匡山女烈廖世翠事迹以及被闽北群众广为流传的革命歌谣、革命标语等。

(二)闽北红色文化历史悠久

闽北苏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闽北创建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区域。闽北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源头的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是福建革命精神的策源地。1926年7月中共建瓯支部成立后,闽北工农运动不断发展,1928年和1929年闽北党组织领导的崇安和浦城的两次农民暴动,1929年工农红军正式建立。1930年5月闽北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崇安县政府,是闽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此后,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后与赣东北根据地合并,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闽北军分区相继成立。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方志敏率红十军两次入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北苏区。1932年10月,中央红第二十二军解放邵武县城,闽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在邵武会师,闽北苏区与中央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红军先后收复建黎泰苏区和信抚苏区,打通了与闽北苏区的联系,使三块苏区连成一片。1933年2月5日中央苏区中央局决定,以建黎泰革命根据地为中心,建立了闽赣边省,成立省委,并致电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博古,征询对闽赣省委委员名单的意见,通知邵式平到中央讨论并筹备建省工作。随即成立中央闽赣省委,任命顾作霖为省委书记,邵式平、黄道等为常委,肖劲光、方志纯等为委员。1933年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根据苏区中央局的决定,召开第四十次常会,由邵式平同志做报告,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闽赣苏区地位重要对于夺取抚州、南昌具有战略意义,故会后成立了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把建宁、泰宁、黎川、金溪、资溪、光照、邵武、闽北苏区以及信抚两河一带地区划分为闽赣省。这次会议还确定了邵式平、顾作霖、毛泽民、肖劲光、周建屏、黄道等25人为委员,以邵式平、顾作霖、毛泽民等9人的主席团,邵式平为主席。同时,中央决定将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苏区从闽浙赣苏区中划出,并入中央苏区闽赣省,党的机关刊物《红色中华》还以“在苏维埃的不断发展中闽赣省革委会成立了”为题报道了中央政府在黎川、崇安一带建立闽赣省的战略意义。1933年5月闽赣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之后并入闽赣省后,闽北苏区的各项工作纳入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的工作计划。闽北革命历史悠久,在中央苏区特别是对于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闽北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相契合

从1928年上梅暴动到1949年的闽北解放,闽北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经受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四次大规模“围剿”的严峻考验,使党的革命组织在残酷的环境之下不断的发展壮大,并在1949年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解放闽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这20年的历程中闽北革命组织中涌现出大量英勇的事迹,成为闽北红色革命理论和文化的基础,也为闽北赢得了“红旗不倒”的美誉。这些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统一战线工作相契合。

二、闽北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文化统战创新发展中的价值意蕴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苏区精神”的概念,并将其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闽北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在闽北的一个缩影,在福建乃至全国苏区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全市10个县(市、区)都是原中央苏区范围。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先辈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苏区精神,这一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一)“星火信念”是党领导统一战线的不竭动力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经历了多次大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尝试之后,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面对强大的敌人,党内的一些“右”倾机会主义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信心不足,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于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2],“并且无疑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2]。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斗争的巨大的力量源泉。1934年10月,中央主力长征后国民党调集十万重兵围剿闽北革命根据地,闽北苏区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挫折。面对敌人的包围,时任闽北分区书记黄道果断决定将根据地机关撤离大安。从次年一月开始,闽北苏区开始了独立自主、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这三年的革命斗争中,闽北革命党人以“革命好比火炼金,真金不怕火,怕火非真金。革命同志心如铁,任何困难不变心,不顾一切的去牺牲,最后胜利属我们”[3]的“星火信念”持续坚持战斗,闽北苏区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南方八省有影响的战略根据地之一。闽北革命时期的这种“星火信念”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成为引领苏区人民紧紧团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不竭动力。新时期继续弘扬“星火信念”,坚定对党的政治认同,对于党领导和团结党内外人士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信心意义深远,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聚策聚力。

(二)“务实精神”是统战工作的有力保障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土地革命前期党内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趋势,集中表现在唯“上级机关”,唯“本本主义”,为了同这种倾向作斗争,毛泽东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他的理论成果《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重要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要坚持调查,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大革命时期闽北的工农运动如火如荼,1927年8月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要在各地展开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共闽北临委根据闽北斗争实际在各地迅速成立了工农运动组织,闽北以山区为主,中共闽北临委特别强调组织农民起义,提出了代表农民利益的口号,将宣传革命和抗租抗税结合起来,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于是就有了1928年声震全国的上梅暴动。在教育方面:为了普及文化,传播革命思想,结合闽北农民地区的实际,举办了除正规的全日制学校外还有各色的成人教育,有培养教育人才的列宁师范学校,以扫盲为主的各类夜校,干部家属学校等结合当时当地实际需要的学校。闽北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的开辟和发展,体现了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务实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闽北苏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工农统一战线,以及后来的“不论他何阶级,不论他何派别”[4]的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务实”精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政治品格,是我党在革命与和平时期始终坚持的工作态度,正是秉持这种工作原则,才能使得我党能有汇聚党外民主人士、海内外人才、新兴社会阶层的磅礴力量,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统战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群众路线”是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基石

“群众路线”是党的最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走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在苏区毛泽东要求每个共产党员时刻谨记争取群众,“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军入闽就受到了闽北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以徐履峻为书记的中共崇安特别支部的带领下以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共青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为依托组织领导闽北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运动。1930年下半年为了团结各基层爱国人士,闽北党组织还成立了“反帝大同盟”,号召闽北人民不分阶层、不分男女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闽北“反帝大同盟”广泛的开展反帝宣传活动,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群众游行,进一步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极大地调动了闽北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5]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和平时期,统战成员是特殊的群众群体,统一战线是党的特殊群众路线,闽北革命者推行的“各阶级大联盟”式的群众路线是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基石,不断地丰富着我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四)文化建设是统战工作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统一战线”[6],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化统战的概念及建立文化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为了加强闽北党组织的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入心入脑,闽北苏区政府很早就认识到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苏维埃政府创办了大量的党报、党刊等刊物,其中重要的有《党的生活》《红旗周报》(后改为《红旗》)《工农报》《列宁青年》《青年与战争》《红色射手》《反帝旬刊》,闽北党群团体共同创办了《红色闽北》,另外闽北各县也办了相应的报纸和刊物。为了将工农群众的言论和实际生活情形反映出来,闽北苏区鼓励各机关、学校、工厂建立壁报,壁报的内容来源于工农群众的投稿。其次,闽北苏区为了提高群众的识字率、传播革命思想,创办了各类学校,有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各类夜校、传播知识文化的俱乐部等等。在各类学校建立的基础上,闽北苏区开展了形势多样的革命文化普及活动,比如,为了激励工农群众的斗争情绪,坚定工农群众对革命斗争的胜利信心和决心,在各地创办壁报的基础上,建立了读报制度,创办了夜校组织扫盲工作。这些工作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团结革命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闽北革命思想的发展。第三,鼓励革命艺术创作。闽北苏区政府为了鼓励群众对革命战争的热情,加强群众的阶级教育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文艺作品。如革命歌曲《共产党好》《杀敌歌》《红旗插遍武夷山》等等,为了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闽北军分区政治委员黄道亲自创作了《反日民族统一战线》歌。在革命时期,闽北党组织在文化战线上以红色刊物、革命学校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凝聚革命力量,是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挑战与侵蚀,我们必须抢占文化阵地,“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7],在增强社会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上下功夫,牢牢抓住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从而与党外人士共同绘制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笔画”。

三、闽北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文化统战创新发展中的路径

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党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红色文化在凝心聚力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要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本色,需要不断创新途径和形式。

(一)弘扬闽北苏区精神,凝聚爱国初心使命

闽北苏区精神是我们党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锤炼出来的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崇高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不怕牺牲精神。1926年闽北建立党组织以来,方志敏、黄道、粟裕、陈耿、杨俊德、徐履峻、陈昭礼、黄立贵、曾镜冰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闽北这块革命圣地上留下了革命足迹,成为新时期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新时代我们需要将闽北先进的、无私的珍贵红色文化加以凝练,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补钙壮骨。弘扬闽北苏区精神,将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有效激发统一战线成员的爱国热情和奋发激情,凝聚爱国初心使命。

(二)加强文化建设,发挥红色文化筑魂育人的功能

闽北是有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老区,可以立足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统一战线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首先创新工作机制,将红色文化融合到实际工作中去。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的聚居地,党要“学会与知识分子打交道的本领。要高度重视和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知识分子工作,引导他们发挥积极作用”[8]。新时期要以闽北红色文化为依托,追寻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建立健全机构设置,创设多种渠道,使党外知识分子在发挥爱国热情、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渠道上畅通无阻。其次,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之与统战工作相结合。可以以“主题教育”为依托,组织广大统战成员学习、认识闽北红色文化,以鲜活的事例激励党外人士,使其增强对党领导下的政治、文化、思想认同,坚定大统战工作格局。第三,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文艺活动,创新统战工作方式。建设党外知识分子组织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谋求最大公约数,共筑最大同心圆,使党外知识分子以高度主人翁的姿态尽其所能,尽展其才。

(三)增强红色文化的仪式感,搭建统战平台

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利用闽北苏区良好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搭建广阔的平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其中闽北就有众多的红色革命遗存,可以将这些遗存有效利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特殊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将爱国主义情怀以主题教育的形式昭示出来。例如,在“清明”“七一”“八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组织广大党外人士参观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先进事迹、缅怀革命先烈等方式,对各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其真诚拥护党的领导,为新时代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积极献计献策。

猜你喜欢

闽北苏区革命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苏区创业致富人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