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称与指称的关系在逻辑中的必然性探析

2020-01-02杨嘉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莱布尼茨名称逻辑

杨嘉康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 102206)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这样一类命题,即S必然是P,如人必然是动物,猫必然是动物,甚至更特殊的形式, 如猫必然是猫等。 然而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会在意这样的表述,是因为我们往往认为这样的表述是正确的,即逻辑中的“真”,但是在逻辑学的范畴内,诸如以上形式的命题则并不一定成立,反而甚至会被判定为假, 这是由于逻辑学中可能世界的存在和关于“必然”这一概念的解释而导致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此类命题, 又如何将其与生活中的传统认知相结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重点。

1 可能世界的概念

可能世界的概念是由莱布尼茨提出的, 根据他的观点,世界是可能事物的组合,这种组合的不同形式即形成了不同的可能世界, 由于存在诸多这样的可能事物,所以也同时存在诸多的可能世界。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被称为“现实世界”,它只是诸多可能世界中的一种,即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形成的组合。 也就是说,当前,除了我们所能实在感知到的世界外, 还同时存在着众多未知的可能世界。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可能世界语义学,这对模态逻辑的研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陈波先生提出了3 个相对化,即“它使命题的真假相对化”“它使必然性、 可能性概念相对化”“它使可能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可能世界语义学运用可能世界来解释逻辑中的“必然性”与“可能性”,这为我们理解模态词的语义提供了很大帮助。

2 必然性的概念

在逻辑学当中,关于“必然”这一词语的理解与我们传统观念上的认识有所不同。根据莱布尼茨的观点,必然性分为两种,一种是逻辑上的必然,即在数学和逻辑体系中,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另一种则是自然生活中的必然,莱布尼茨称其为“事实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是偶然的,要“冠之以条件的或道德的必然性”。

也就是说,只有逻辑真理的必然是绝对的,而事实真理是实际上是不确定的。 结合莱布尼茨所提出的可能世界的理论, 对于必然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某一命题是必然真的,当且仅当其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是真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定义中,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也是可能世界的一种。

3 必然性的判断

基于可能世界与必然性的概念, 再回到开篇时所提出的问题。此处以命题“猫必然是猫”为例,这一判断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一般是正确的, 是因为我们以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为参考。 也就是说我们只把它置于某个可能世界中来认识。 它并不满足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为真的条件,所以我们就不能说它是必然为真的。换言之,我们无法否认存在这样一个可能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猫不作为“猫”而存在,而可能作为别的事物,如在若干年后猫的概念被重新定义,赋予其“狗”的名称,即我们将认知中的猫称呼为“狗”,那么我们说猫必然是猫就是错误的。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假设,下面将以形式化的方法进行说明。

但是显而易见, 无论我们从生活的常识还是传统的认知考虑,这一说法都是难以接受的,那么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笔者试借助克里普克的命名观点进行分析。

4 名称与指称的关系

针对事物的命名问题, 克里普克开创性地提出了“历史因果理论”, 他认为一个名称所指称的对象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按照历史因果的链条获得的。在最初确定一个名称的指称对象时, 人们会通过实指或摹状的方式,将名称与指称相匹配起来,即赋予特定的事物以名称。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的摹状词并不与名称同义,而只是用于定义名称的对象。由于最初将这个名称与指称进行匹配的人是说话者团体中的成员, 当其他人听到这个名称时, 他们会按照同样的名称与指称进行传递, 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便在环环相扣中传播与固定下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名称和事物本身是分离的,因此克里普克才用名称与指称来进行区别,只不过通过某种形式, 名称和指称之间存在了一种对应关系。这一点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在哲学上还有类似的表述, 即观念与实在, 观念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东西,而实在则是在现实层面上真实存在的。如对于一张桌子而言,我们称其为“桌子”只是我们头脑中的观念,而事实上不管我们的观念称其为何物, 这一事物都是真实存在不会发生变化的。

5 名称与指称在命题中的应用

从名称和指称的角度出发, 重新考虑上文探讨的命题, 如果抛却事物的名称, 单纯从名称的所指来分析,或许可以与传统认知相吻合。在此我们将“猫”的名称摘掉,只关注事物本身,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将其命名为“以猫为名称的事物本身”此时“以猫为名称”就变成了这一事物的定语, 而我们真正关注的是这一事物的本质,众所周知,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不会随着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质,因此,无论在何种可能世界下,任由事物的概念发生变化,必然性是不受影响的。在这个意义下,就可以说“猫必然是猫”是正确的,因为除去了名称,由必然所连接的两个词项的本质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根据模态命题真值的判断方法,一个命题是必然真的,当且仅当,它在所有可能世界里都是真的。便可以判定这一命题是正确的,这也就符合了我们的直观认识。

与此同时,需要考虑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讨论当中, 实际上是事物的名称在另一可能世界中发生了变化,然而若存在一种可能世界,在其中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时,我们是否还能判断“猫必然是猫”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这里笔者试提出两种分析方式。

其一, 在性质发生变化的一刻它的名称也相应发生变化,变化的发生即意味着此前性质的消亡。可以用生物的进化进行佐证,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其性质变化的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名称,如人被称为人,而猿被称为猿。这样一来,名称与其所指之间并没有出现对应上的偏差,所以上述命题依然成立。

其二, 依然要引入克里普克的观点, 克里普克认为,一旦某个指称被确定下来以后,这个名称和指称之间就存在一种必然的关联, 即使随后发现这个指称并不具有这个摹状词所描述的性质, 仍旧会使用这个名称来指称某个事物。 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命题中,若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那么依然不影响我们将名称与它的本身相匹配,就像是绑定在一起一样,如此一来,无论在何种可能世界中,我们仍赋予它“猫”的名称,那么“猫必然是猫”这一命题也就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逻辑中的必然命题并不是悖论,在克里普克命题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能够将其更好地与传统认知相结合,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逻辑中的必然性。

猜你喜欢

莱布尼茨名称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莱布尼茨与微积分
创新的逻辑
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身心二元难题的产生与发展
莱布尼茨《单子论》的现实世界探析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史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