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泄泻的临床观察
2020-01-01饶东华周志萍许美琴
饶东华 周志萍 许美琴
(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门诊部,江西 抚州 344000)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因主要是(1)感受外邪: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2)饮食所伤:脾胃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不当,如饮食过量导致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厚味,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3)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运化失常,或忧思气结,脾运阻滞,均致水谷不化,下趋肠道为泻。若素体脾虚湿盛,运化无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怒时进食,也可致肝脾失调,形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致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逐成泄泻;(5)脾肾阳虚: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6)中气下陷:久病失治误治,导致中气被损伤引起中气下陷,不能提升阳气,故而不能温煦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成为泄泻。故泄泻的病机主要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其关键[1]。我院采用穴位热敏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泄泻的患者,发现配合热敏灸治疗的患者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 例病人均来自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者,40 例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20 例,男12 例,女8 例;平均年龄32~60 岁。对照组20 例,男10 例,女10 例;年龄29~56 岁。
1.2 纳入标准 根据中医辨证原则,选脾虚泄泻患者40 例,年龄29~60 岁,病程最短3 个月,最长9~10 年,症状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脘腹胀闷不适,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肢倦乏力为主。
1.3 排除标准 做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纤维结肠镜等排除器质性胃肠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1.4.1.1 热敏灸 取2 支药艾条规格直径1.7~1.8 cm,长度20~21 cm;中药成分:艾叶、桂枝、高良姜、广藿香、降香、香附、白芷、陈皮、丹参、生川乌。江苏康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0252),患者选择仰卧位或俯卧位,选天枢、关元、脾俞、中脘、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及附近寻找热敏化点。按以下4 个步骤进行回旋、雀啄及温和灸。手持调控点燃的艾条,在距离选定部位皮肤表面3 cm 左右高度先行回旋灸2 min,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2 min 加强热敏化,循经往返2 min 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艾热从施灸部位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扩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某一方向传导),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表面不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腔脏器感觉很热)和非热觉(如酸、胀、压、重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即为发生腧穴热敏化现象,该探查穴点为热敏化腧穴[2]。对已探查出的热敏穴逐个悬灸,并每隔2 min 掸灰(时间不超过10 s),调整艾条与皮肤距离,保持足够热度,在此穴灸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再换另外的热敏点进行灸治。完成一次治疗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从数分钟至1 h 不等。每天1 次,1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4.1.2 中药内服 治疗组同时配合中药内服,治宜健脾益胃。施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莲子肉10 g,薏苡仁20 g,桂枝10 g,砂仁6 g,白扁豆10 g,白芍10 g,吴茱萸3 g,肉桂5 g,甘草3 g。每日1 剂,水煎服,连服2 周。
1.4.2 对照组 单纯以上述中药辨证论治法治疗,中药每日1 剂,水煎服,用药2 周观察疗效。
1.5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大便恢复正常每日1 次,伴随症状消失;显效:大便每日1~2 次,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大便次数减少,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处理,数据采用率(%)表示,行х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脾虚泄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导致泄泻的因素,主要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总之,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所谓“湿盛则濡泄”;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肝肾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脾虚失运,可造成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脾虚与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故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及大小肠,病机关键是湿盛和脾虚,脾虚失运,可造成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它们相互兼夹转化,迁延已久,由实转虚而成久泻。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以扶正为主,故宜健脾益胃,中药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很多年轻人的饮食和作息时间不规律,暴饮暴食,经常叫外卖或吃一些垃圾食品,饮食卫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泄泻在我院门诊也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虽呈良性过程,但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起来比较困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
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灸法是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教授等在继承传统艾灸疗法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型疗法。陈日新教授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和敏化态两种状态,而敏化态的腧穴最具有穴效特异性[3]。热敏化的穴位是灸法的最佳治疗点。热敏点具有透热、扩热、传热的特性,对热敏点施灸,可以激发感传,热方可透入体内或扩散[3]。此法以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热敏灸感也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所以此法大幅度提高了灸疗临床效果,充分展示了灸疗学的特色与优势[4]。本病选取天枢、关元、脾俞、中脘、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及附近寻找热敏化点,中脘、脾俞配合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通络止痛;关元温肾固本;天枢是大肠经的募穴,对肠道有明显的双向调节治疗效果,能有效调节胃肠蠕动,既能止泻又能通便;三阴交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诸穴配合,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根据泄泻的病因病机,腧穴热敏灸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主要表现在(1)健脾和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的生理功能均有赖于脾升胃降的协调统一。从发病原因看,本病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而发。从虚实辨证看,虚多于实,所以本病要补虚以固本。热敏灸是将艾条放于离皮肤3 cm 左右处,正是“以火补之者,勿吹其火,须自灭也”,通过热敏灸的温和补法来益气养阴,健脾养胃,则脾气得生,再加上本身艾条为药艾条,从其所含中药成分来看,也可加强其温补之功。泄泻病人多腹痛、腹胀、也多喜温热,通过这样局部热疗法,患者多感觉腹痛、腹胀减轻;(2)调肝理气:肝主疏泄,肝随脾升。若肝气疏泄失常,则影响脾胃功能。此法能激发患者自身的调节机能,具有调脏腑虚实,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平衡阴阳的作用。
由于现今疾病谱的改变,医药源性疾病增多,日益增长的医药费用等原因,作为针灸重要组成部分的艾灸疗法,因其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成本低等优点被大众广泛接受,所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