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查出蛋白尿就一定是慢性肾炎吗
2020-01-01■文/江燕
■文/江 燕
人们去医院检查身体做尿检时,尿检报告中可能会显示蛋白尿字样,多数人会将其与肾病联系在一起,致使内心恐慌、焦虑。殊不知,很多状况下尿蛋白与肾脏健康并无较大关联。那么什么是蛋白尿,蛋白尿是如何引起的,病理性蛋白尿可分为哪几种,尿蛋白检测在慢性肾病诊断中有什么作用?下文将一一介绍。
什么是蛋白尿
肾小球过滤膜具有良好过滤作用,加之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下,健康群体尿中蛋白质含量较少,且通常蛋白质检查定性时,均表现为阴性反应。若尿中蛋白质增加,在普通尿常规中便可检测出,称为蛋白尿。若患者每天尿蛋白含量超过3.5g/24h,称为大量蛋白尿。蛋白尿为肾脏疾病常见症状,也可发生于全身性疾病中,蛋白尿在日常检查中也受外部因素影响。
蛋白尿是如何引起的
多数人发现尿蛋白后内心非常恐慌,便开启四处寻医之路,问到底是不是肾病,其实尿蛋白呈阳性,并不一定为肾脏疾病引起,一般形成蛋白尿因素较多,其中包含有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其中功能性蛋白尿而言,为轻度、暂时性蛋白尿,患者24小时尿蛋白含量小于1g,多发生于青壮年群体,此类情况发生在剧烈体力运动、精神过度紧张、严重受寒或受热、长途行军、进食高蛋白饮食后。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清晨尿液中并无尿蛋白,起床活动后便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期站立、行走,均致使尿蛋白含量升高,患者平卧休息一小时后便逐渐消失,多发生于消瘦体型青年群体。针对反复体位性蛋白尿,需注意除肾病外,可能发生胡桃夹现象。因此,存在尿蛋白患者无须过于紧张、焦虑,因肾脏疾病引发蛋白尿仅占部分,但还应提高警惕,判定是否为慢性肾炎,需通过各项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予以确定。
病理性蛋白尿的分类
(一)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为病理性蛋白尿形成核心因素,通常多见于妇女,其中常见症状为膀胱炎,主要以尿路刺激为主,包含尿频、尿急、尿痛、蛋白尿、腰痛、白细胞尿等。
(二)肾小球对蛋白漏出增加
肾脏依赖肾小球实现蛋白质吸收,肾小球由内皮细胞、基地膜及上皮细胞构成,通常呈现为毛细血管网,称为肾小球过滤膜。若肾小球过滤膜遭受损伤或调节功能失衡,蛋白质会从滤过膜逃走,致使出现蛋白尿。
(三)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炎一般在儿童群体较为常见,且男孩发病率比女孩发病率高,主要由链球菌感染引发,也可能因病毒或其他感染,主要特征为病情较急,患者出现尿血、水肿及蛋白尿等。
蛋白尿检测在慢性肾病诊断中的作用
(一)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患者高危并发症,患者出现蛋白尿,主要为长期高血糖对肾小动脉血管造成损伤,致使肾小动脉血管分泌、调节功能损伤,血管微循环存在障碍,进一步造成肾脏微动脉内上皮细胞受损,引发蛋白质溢出存在于尿液中。临床上通过检测尿蛋白变化掌握糖尿病患者肾病恶化状况,以此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据研究调查表明,尿蛋白定量可将血红蛋白数量降低,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评估进程中,不仅需观察糖化血红蛋白,而且需对尿蛋白加以关注。
(二)IgA肾病
IgA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且伴有广泛IgA沉积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因炎症、毒素、免疫或代谢,对肾小球造成刺激,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血浆蛋白随之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难以满足大量蛋白质漏出所需,蛋白便随尿液一同排出体外,形成蛋白尿。研究表明,IgA肾病患者尿蛋白波动,与病理分级息息相关,波动度越大,病理分级越低,相对应病情越轻,治疗具有较强敏感度,预后效果更佳;反之,若患者病理分级越高,预后效果越差。
(三)IgM肾病
IgM肾病主要指IgM或以IgM为主免疫球蛋白,呈现弥漫性颗粒存储于肾小球系膜区内,其发病率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5%,尿蛋白成分进行评估时,为患者肾病治疗做以指引,尿蛋白中TRF与IgM患儿严重MC密切相关,表明尿蛋白可为儿童IgM肾病程度及预后,做预估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引发蛋白尿因素较多,尿蛋白并不一定意味着慢性肾炎。患者若发现尿检中存在蛋白尿,不用过于恐慌及焦虑,但要进行全面检查,找出病因,给予针对性实施治疗,便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