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绘画日记,点亮七彩童心
2020-01-01■文/金丹
■文/金 丹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绘画可以表现儿童的美感,发展儿童的思想,增进儿童的知识。”2019年9月,笔者与幼儿一起走进了“绘画日记”的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教师观察和解读儿童提供媒介,敦促教师在观察和解读儿童的过程中积极调整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让幼儿在自由的绘画表达活动中健康成长,促进幼儿个性表达与情绪情感的转变。
幼儿绘画活动属于学前教育艺术领域,对儿童来说,绘画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幼儿的绘画作品往往透露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幼儿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基于对儿童绘画的深刻认识,笔者与幼儿一起走进了“绘画日记”的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生活,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而教师的作用是观察和解读幼儿的日记,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感受不一样的童心世界,为幼儿的成长助力。
无拘无束,打开幼儿记录的兴趣之门
儿童心理学家黄翼认为:“儿童的绘画是一种游戏,儿童并无意要所画的东西美观,只是自由地发表他的意念而已。”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定制的画册,让幼儿在自己想要记录时拿出画册进行绘画日记活动,没有内容的限定,也没有地点的约束。他们会把绘画日记作为游戏的一部分,在活动中或活动后完成自己的记录。通过观察发现:小班幼儿会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活动;中班幼儿喜欢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大班幼儿已经能构造出较为细致的画面。
每周五我们会让幼儿把画册带回家,然后由幼儿讲述,家长用文字在画面空白处进行记录。渐渐地,我们发现幼儿对绘画日记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绘画表达的自信心越来越高,审美体验也由浅入深,下笔如有神。从画册里,我们看到幼儿的绘画水平在不断提高,无论是构图还是涂色,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把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体验最强烈的事物都画在了日记中,每一笔、每一色都是孩子性情与才智的流露,活灵活现地展示着他们内心的精彩。
丰富内容,激活幼儿记录的美好愿望
在幼儿绘画日记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追随幼儿,发现幼儿,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如有的班级在组织幼儿散步时发现幼儿对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让孩子们自由观察,回到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继续寻找小区中的花花草草,最后生成了一个个主题日记活动。幼儿在自己的画册里画出“我眼中的春天”“我喜欢的植物”“春天的花”,然后在想象中继续发酵,演变成“我喜欢的踏青游戏”“小蝴蝶的梦”等。再如有的幼儿节假日与爸爸妈妈一起旅行,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或体验到了游乐场的愉快氛围,这些美好的感受是无法用照片体现的,于是孩子们回到家后会把“旅行的故事”记录在绘画日记本上,用稚嫩的笔触彰显内心的快乐,用个性化的色彩表达经历的美好。这些因兴趣而生成的绘画日记,满足了幼儿记录的美好愿望。
润物无声,满足幼儿记录的深层需求
相比成人绘画,幼儿绘画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讲究画理、技法,是一种直觉和直观感受的表达。因此,我们在每个班级都开辟了一个绘画日记区,将区域空间分为材料选择区、日记展示区、绘画日记讲述区。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绘画日记活动,在这里尽情畅想,挥洒情感。幼儿园户外场地中的种植园和小果园是孩子们最喜欢踏足的地方,也是孩子们进行绘画日记活动的户外空间。他们在这里观察,在这里写生,用画笔在纸上记录自己的发现。在这种全面开放、润物无声的环境中,幼儿绘画日记的深层需求被充分满足。
自由表达,见证幼儿记录的发展蜕变
幼儿完成绘画日记后,我们会仔细观察画面,用倾听的方式感受幼儿的童心,肯定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感体验。在幼儿的绘画日记里,不论画面像或不像,即使是最简单的线条,孩子们都能讲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也会邀请一名幼儿担任小主播,在国旗下讲述自己的绘画日记。这样的表达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记录的乐趣,激励幼儿继续记录,感受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幼儿的话变多了,日记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立体。看到孩子们从最初三言两语的描述到后来一段段连贯、有思维逻辑性的介绍,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惊喜。
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朵花,那一定是一朵美丽的七色花,向阳而生,充满朝气。正如他们的童心世界,色彩斑斓,令人着迷,吸引着成人不断探索和发现,在观察和倾听中解读童心,感受生命的脉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与幼儿一同前行,用绘画日记记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