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还是“疏”,如何构建幼儿园班级积极心理环境
——由小班入园焦虑案例引发的思考
2020-01-01张慧娟
■文/张慧娟
每年开学初是小班新生入园分离焦虑表现最激烈的时候,应对新生的分离焦虑是每位教师必做的功课。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其应对新生分离焦虑的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
案例一:开学第一天,小班有的幼儿哇哇大哭,有的坐在小椅子上嘤嘤哭泣,有的哭着、喊着往教室门口跑,幼儿又打又跳……几位老师抱了这个又哄那个,有的老师担心幼儿乱跑,更是把门关紧,身体依靠着门,双手像赶小鸡一样驱赶着往门口跑的幼儿,幼儿更加大声地哭泣,有的无望地坐在地上抽泣,还有的双手拉住老师的衣服,试图拉开老师。
案例二:同样的时间、背景下,另外一个小班,大部分幼儿已情绪稳定,有的幼儿跟着老师一起玩手指游戏,有的幼儿在游戏区里摆弄着玩具,两三位哭泣的幼儿被老师抱着。
针对幼儿的哭闹行为,教师采用不同的策略会有不同的效果。案例一中,教师采取“堵”的策略,导致幼儿情绪更激动,没有归属感;而案例二中,教师积极疏导幼儿情绪,采取“疏”的策略,有效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释放幼儿的不良情绪,这有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那么如何采取“疏”的策略呢?教师要构建班级积极心理环境,让幼儿有归属感、仪式感。
构建有归属感的班级环境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当幼儿对班集体有了归属感,就会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就会充满热情地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具有归属感的班级环境,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班级就像我的家”——创建有幼儿自我空间的班级环境。幼儿在班级中有属于自己或自己能独立使用的物品,能有效减少幼儿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物品和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以小班为例:开学初,教师提前收集幼儿的个人照片和家庭合影,将幼儿个人照片张贴在午睡床边。在熟悉班级环境时,教师可让幼儿先找一找自己的床铺。个人储物柜、茶杯架、毛巾架上也可以粘贴幼儿的照片,这样便于幼儿熟悉环境、收纳物品。全家照可用于布置班级环境,如在娃娃家张贴、悬挂幼儿家庭合影,或在主题活动中呈现相关的家庭合影,丰富活动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幼儿带一两件自己喜欢的物品入园。在游戏或午睡时有熟悉的物品陪伴,能有效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我是班级小主人”——创建幼儿自主发展的班级环境。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服务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班级环境规划、创设与调整要让幼儿也参与进来,真正做到我的班级我做主,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如在阅读区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通过商量制定新的游戏规则,设计标签,调整材料的投放等方式优化调整环境,让阅读区的环境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对于自己参与布置的环境会产生亲切感,让幼儿更热爱自己的班集体。
构建有仪式感的班级氛围
教师可以为幼儿举行纪念性的仪式,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些特殊意义的日子,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从小培养幼儿自信、自爱。幼儿园或班级可以为幼儿的一日生活或节日、幼儿成长的特殊日子等举行一些仪式活动。这是对幼儿的尊重,意味着即便是个孩子,都值得被珍视。仪式感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仪式,引导幼儿心存敬畏,追求崇高,积极生活,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幼儿的一日活动皆教育,为了让每天简单重复的生活活动更有仪式感,我们开展了幼儿入班礼仪教育和月宝贝庆生集体教育。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老师主动向来园的幼儿和家长点头鞠躬说“早上好!”这种氛围影响着所有幼儿与家长“老师,早上好!”“宝贝儿,早上好!”形成幼儿园早上一道人文风景线。有的教师还以特殊的方式和每位幼儿问候,如用班级约定俗成的方式或个别幼儿喜欢的方式,如抱一抱、碰碰拳头、贴贴额头、拉拉勾等。入园环节中,礼貌、尊重、亲切、温暖感染着每一个人。在月宝贝集体教育中,我们为月宝贝集体过生日,统计当月幼儿的生日,布置生日会环境,自主开生日派对,制作生日贺卡,赠送生日礼物,写生日祝福,分享生日蛋糕等。幼儿积极参与其中,表达心中所想,这进一步加深了幼儿之间的亲密关系。
我们还通过“本周之星”“个人画展”等为表现突出和有个别需要的幼儿创设个性化的环境,在班级门口或展板上布置“本周之星”或“个人画展”的内容,让幼儿参与布置并与环境互动,如为本周之星印章、为喜欢的作品投票等。我们还为大家选出的幼儿颁发“星之光”和“小画家”勋章,让幼儿为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自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