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楼梦》中的神话世界

2020-01-01王梓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超现实贾宝玉曹雪芹

王梓羽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北京 100027)

对于《红楼梦》中的神话世界,已有诸多学者做了深入的探讨。比如,许山河的《〈红楼梦〉的神话世界》探讨了《红楼梦》神话世界所体现的悲剧心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及“警梦”“警世”的主题思想;魏崇新的《〈红楼梦〉的三个世界》讨论了《红楼梦》的神话世界,指出《红楼梦》神话世界的喻指功能、象征作用,及其所奠定的“大旨谈情”的情书格调。目前的研究成果多着眼于《红楼梦》神话世界的作用和意义,至于超现实人物、神话意象,以及神话世界的具体构筑手法缺乏更为深入的探讨。该文通过对《红楼梦》的文本细读,分析《红楼梦》神话世界的具体呈现方式,重点考察超现实人物与神话意象的叙事功能和象征意义,解读《红楼梦》神话设置的艺术效果及文化意蕴,并进而探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建构这一神话世界的创作意图。

1 《红楼梦》神话世界的具体呈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重描绘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神话世界。这两个世界平行发展,但无不勾连,丰富了人物的命运发展和小说情节走向。曹雪芹对《红楼梦》神话世界的构筑,首先体现在精心结撰了3 个神话故事:石头神话、还泪神话和太虚幻境神话;其次是塑造了介于人神两界间的超现实人物,如甄士隐、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在情节转折点推波助澜;再者还巧妙设计了一系列奇异的神话意象,例如,通灵宝玉是典型的神话意象之一,尽管是普通器物,却带有神性色彩,它穿插出现于在小说始末,兼有叙事意义与结构功能。

1.1 神话故事

《红楼梦》的石头神话,以女娲补天的传统神话故事为母本,并衍生出第三万六千五百零一个顽石,又添加对于佛教中阿弥陀佛所居的世界——西方净土中,灵河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与赤瑕宫神瑛侍者的描写,并以这两个神话故事为基础,生发出太虚幻境神话、还泪神话和其他种种故事。

首先,神话故事的运用巧妙暗示了人物命运发展和故事情节走向。《红楼梦》第一回中,“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一语道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为二人的爱情故事做了铺垫,为黛玉苦苦纠结“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心病寻得了前因,使得神话故事能够巧妙地穿插在人物活动中。这一神话故事的运用,使得《红楼梦》成功超越了传统的通俗演义小说程式,变得更加生活化、艺术化。

其次,神话故事为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起到了辅助作用,暗示了众多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第一回中这样描写绛珠草:“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表面上描写了绛珠草的高贵优雅,实则暗示林黛玉不凡的身份地位,同时隐射其脱俗出世的性格特征。

最后,在讲述神话故事时,《红楼梦》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神话世界,丰富了小说单调的叙述性语言,营造了诗化的空间意境,提升了小说的阅读美感。例如,《红楼梦》第五回,“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这段对神话世界的丰富幻想,富有诗意和朦胧的美感,充分显示出《红楼梦》诗化的语言特点。

1.2 超现实人物

在《红楼梦》的神话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些独特的“超现实人物”。所谓“超现实人物”,是指介于人神之间的,具有一定喻指、暗示的小说人物,最典型的如甄士隐、一僧一道等人物形象。在叙事上,超现实人物充当了小说主要人物的“影子”,衬托与丰富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塑造。例如,甄士隐的寓言暗示了贾宝玉的命运走向,最终都看破红尘,出家为和尚。超现实人物甄士隐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丰富起重要作用,同时对人物命运具有暗示、铺垫的功能。甄士隐本与贾宝玉毫无瓜葛,最终却由他点明贾宝玉和通灵宝玉的来去,表现出贾宝玉在人间的一生由甄士隐来见证和引导。在《红楼梦》第百二十回中,甄士隐向贾雨村透露道:“这一段奇缘,我先知之。”又说:“神交久矣。宝玉,即‘宝玉’也。”超现实人物甄士隐道破天机,窥见一斑,“神交久矣”点破和贾宝玉的“影子”关系。这些超现实人物,虽与主人公并无直接接触,却似乎是在暗中为他指点迷津,这也暗合了《红楼梦》中“真假相随”的思想。“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警世之语分别在《红楼梦》第一回和第五回出现,不同的是,甄士隐冥冥中被警醒,贾宝玉尚为混沌;就此二人暗暗发生了联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构上,超现实人物对小说的情节串联具有独特的意义。甄士隐在《红楼梦》的开篇和结束分别出现,形成首尾呼应,既点明了“万事皆空,人生如梦”的小说主旨,也揭示了主人公贾宝玉的命运。一僧一道则在林黛玉和薛宝钗幼年顽疾、贾宝玉和王熙凤昏迷不醒,贾宝玉丢玉变得疯癫等小说关键点出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可见,超现实人物的出现,暗示了小说情节的走向,推动了小说叙事的进程,使《红楼梦》的叙事结构更为紧凑有序、脉络清晰。

1.3 神话意象

带有神话意味的小说意象也是《红楼梦》神话世界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些神话意象,本是普通的生活日常物象,但在被赋予一定的神话色彩之后,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诸如薛宝钗的金锁、史湘云的金麒麟、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尚的风月宝鉴等,皆属于具有神话意味的小说意象。其中,“通灵宝玉”与主人公贾宝玉关联密切,是《红楼梦》神话世界中的关键性意象。该文即以“通灵宝玉”为例,探讨《红楼梦》神话意象的小说意蕴与功能。

“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它的生成过程吸收日月光辉,是天地之精华,而曹雪芹选择以“玉”作为神话意象,也暗合了贾宝玉不凡的神仙身份。“通灵宝玉”虽为灵石却被遗弃在大荒山下,难逃怀才不遇的命运,《红楼梦》第一回写顽石的内心独白:“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通灵宝玉”的无才补天,颇为吻合贾宝玉的无入仕之才德,暗示其“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1]的不肖性格。而顽石的“自怨自艾”,又影射了贾宝玉对待生活的悲观感。在《红楼梦》第百十三回中,贾宝玉听说妙玉被强盗掳去,回到大观园再看时,早已是满地凄凉景,不由得感慨:“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开篇引入“通灵宝玉”,为贾宝玉的命运和性格埋下伏笔,使其“痴癫”的人物形象具有合理性,并隐喻了贾宝玉“不好仕途”的叛逆精神,以及悲观多情的个性特点。

此外,在《红楼梦》中,作为神话意象的“通灵宝玉”同时兼有线索功能,对小说情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宝玉的摔玉、用玉和丢玉,都暗示着重要而关键的情节变换:宝黛二人的相见引发了《红楼梦》中的第一次摔玉,至此为二人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宝玉、凤姐受诅咒后神志不清时也多亏“通灵宝玉”相救;几次三番与和尚丢玉、还玉和送玉,又使得贾宝玉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出家。

2 《红楼梦》神话世界的思想意涵

《红楼梦》的神话世界如同一面映照人间的镜子,记录下与现实生活并行的又一时空。各自人物一一对应,上有“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顽石”,下有“通灵宝玉”;上有“神瑛侍者”,下有“贾宝玉”;上有“绛珠草”,下有“林黛玉”;上有“太虚幻境众仙女”,下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和又副册”。曹雪芹通过设置神话世界,有意赋予了《红楼梦》一种独特的“上帝视角”。读者如同小说第五回游太虚幻境的贾宝玉,初读十二金钗的判词之时,并不理解这些判词的谶语意义,唯有回顾之时方能明白其中深意,方知是曹雪芹有意构建的“书中书”的海市蜃楼。由曹雪芹所设置的神话世界,提供了另一种洞悉世间冷暖的上帝视角,它是人世间真善美的缩影,也是假恶丑的放大镜。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神话故事,《红楼梦》所构筑的神话世界,如同一个集结了人间各种精彩绝伦的“集大成”世界。小说第五回,警幻仙姑向宝玉介绍所焚之香为“群芳髓”,所斟之酒为“万艳同杯”。这种“集大成”的神话世界,受到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风尚的影响。例如,清乾隆时期的釉彩大瓶,即有“瓷母”的美称,器身的釉彩多达17 层,是“集大成”艺术观念之下的产物。而这种风气映射到《红楼梦》中,便影响了曹雪芹对神话世界的构筑方式。

与此同时,《红楼梦》的神话世界,还映射着作者曹雪芹本人的创作思想。曹雪芹精心设置了“太虚幻境”这一神话空间,赋予大观园中的女性形象以神性的色彩。《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自述:“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曹雪芹极为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女子,将其作为小说人物的原型,细致地书写她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品德高洁的女子,都被记载在了太虚幻境的“金陵十二册”中,在死后魂归太虚幻境。当宝玉误打误撞闯进太虚幻境时,他看到了敢于执剑怒吼的尤三姐、自尊自爱的鸳鸯、端庄优雅的警幻仙子秦可卿,傲雪凌霜的绛珠仙子林黛玉。神话世界如同曹雪芹所设立的屏障,保护她们的灵魂不再受到玷污,使其性格中纯粹美好的部分得以保存。借助神话世界,曹雪芹再次为女性正名,并再次发抒了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对已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怀恋与追悼。

借助《红楼梦》的虚幻世界,曹雪芹还试图达成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由神仙转世的贾宝玉,行事作风与常人不同,通过其离奇异常的言行举止,曹雪芹表达了异于时俗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点,突出了对“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精神追求。在《红楼梦》中,宝玉对经济仕途始终持鄙夷态度。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年纪相仿的史湘云劝说过贾宝玉:“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史湘云对做官的门路:如何应酬、如何勾结朋党讲得明明白白。可见,这种追名逐利的为官风气,已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脑海之中,连闺阁少女也谙熟于心。在这种风气之下,人人皆混沌而不自知,随波逐流,丧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贾宝玉的反抗态度相当坚定:“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亲见官场勾结、攀龙附凤之丑恶的贾宝玉,早已看清如今这“经济学问”的污浊。他并非完全厌恶读书,而是厌恶以追求名利的读书;他认为读书做官不应随时势而倒,而必须具有清醒的自我价值判断。然而这种非主流的意识,与当时的整个时代环境是格格不入的。曹雪芹只能通过将宝玉的人格形象神化,才能赋予其人物性格的合理性。无论是高贵脱俗的前身,还是围绕在贾宝玉周边的超现实人物、诸多神话意象,其实都是贾宝玉异乎常人之思想性格的一种有力映衬,这其实也在含蓄而深刻地表达曹雪芹对官场名利的不满。

3 结语

《红楼梦》在记叙现实世界之外,又精心构筑了一个精彩丰富的神话世界。这一神话世界,具体呈现为贯穿小说始末的神话故事、超现实人与神话意象。曹雪芹笔下的神话故事,既有充当假言假语避祸之效,更有刻画人物性格和丰富情节变化之效。介于人神之间的超现实人物甄士隐、一僧一道等人物形象,穿插出现于小说叙事、充当小说线索的神话意象,则暗含着对人物性格的诠释和对人物命运的揭示,直指《红楼梦》的思想主题。这些神话元素,共同构成了与现实生活平行的另一空间,形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上帝视角,引领读者体味“真假难辨,有无相生”的人生真谛。曹雪芹切身体会到富贵家族的腐朽与没落,对仕途功名深恶痛绝,借助神话世界,制造出真假相随的幻象,借佛家之言警自己、警世人,所谓“温柔富贵乡”到头来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

英文题名方法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练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激发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 行,每行不超过42 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 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猜你喜欢

超现实贾宝玉曹雪芹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为何一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用“surreal(超现实)”一词 精读
“超现实派”和夏加尔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