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约瑟难题的缺陷与价值探究

2020-01-01程远红邓卓娅冉光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约瑟领先难题

程远红,邓卓娅,冉光涛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李约瑟难题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一个经典话题。其通常表述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中国? 为什么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中国在获得科学知识并造福人类方面,均较欧洲更有成就? ”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广泛思考,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已经发表了上千篇文献。学者们试图从各种角度解答这一难题,但并未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反而使其更加复杂化和思辨化。因此,值得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重新审视。

1 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其补正

李约瑟难题缘起于1937年来到剑桥大学的鲁桂珍等3 名中国研究生。在与中国学生交往中,李约瑟发现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不亚于自己。于是他开始反思:“为什么像伽利略、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1]要解答这一疑惑,必须从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中寻找答案。1942年,英国政府派李约瑟前往中国推动中英科学合作。这为其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科学技术提供了契机。1942—1946年李约瑟对抗战时中国的科学现状进行了广泛考察,并就中国科学技术问题与竺可桢、郭沫若、钱宝琮等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在此期间,他逐步提出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更有成就?至此,李约瑟难题的框架基本成形了。但这一难题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唯一表述,其具体表述随着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了多次调整。在此仅选取以下3 种作为代表。

首先,最早较为完整地对论题加以表述的是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国人怎样在3~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的? ”[2]

其次,在1975年发表《历史与对人的估价——中国人的世界科学技术观》一文中,“难题”表述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产生于文艺复兴后不久的西欧? ……为什么中国在前14 个世纪,在获得科学知识并为人类造福方面,均较欧洲更有成就? ”[3]

最后,在1980年发表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编著工作的情况》一文中,“难题”表述为:“与始终应用实验相联系、对同时代技术有极重要意义的近代科学,为什么只是在西方迅速出现于所谓的科学革命之中呢?……在公元1世纪至15世纪之间,东亚文化在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并将其用于对人类有益的目的方面,为什么竟然会比西方的欧洲有效得多? ”[4]

李约瑟难题的上述三种表述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中西科技比较范围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的时间范围。除此之外,这一难题始终集中于两方面内容:其一,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非中国;其二,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科学与技术领先世界。

2 李约瑟难题的局限

美国学者托比·胡弗(Toby E.Huff)指出:“李约瑟成果数量之大和思考角度之多,以至于我们需要单独研究它们以评价其自洽性和合法性。”[5]李约瑟作为首位系统地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西方学者,虽然他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成就,但他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西方传统,他认为科学的发展进程是一元线性,李约瑟难题也难免存在一定局限。这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看。

2.1 横向比较的局限

李约瑟的比较研究立足于文化或文明的角度,不是简单地比较中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是试图从整个人类的科技发展的角度来回答难题。在他看来,从科学产生之时起,世界上各个文明便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他所秉持的是一种整体的世界科学史观[6]。

李约瑟的这种普适性的科学史观使其比较研究的范围显得过于宽广。首先,比较范围的变化影响着比较结论的适应性。从中国与西方两个比较对象来看,中国尽管有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主流。而且古代中国可以说一直是东方文明或者说东亚的科技中心;相比之下,西方文明具有多元性,存在多个文化中心。欧洲内部的科技中心随着历史演进而不断转移,从古希腊转移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以及从西欧地区再到20世纪上半叶转移至美国。可见,西方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随着欧洲文明的扩张而不断扩展的,而中国的外延则是相对稳定的。李约瑟宏观地将欧洲与中国进行比较,容易忽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与欧洲各自的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不可比拟性。其次,比较范围大小制约着比较结论的精确度。比较范围越小,将比较对象限定在一个相对具体固定的范围,比对出的结论相对详细。比如,将中国与欧洲的任意一国比较,相较于中国与整个欧洲而言,就同一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对比,则结论通常更为具体;相反,如果将比较扩大到欧洲与亚洲,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比较范围越大,比较对象要素增多,使得中西之间差异性越明显,得出结论更加笼统概括,往往流于先进或落后这样简单空泛的结论。而这种空泛的结论使得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领先的判断似乎是印象式的,如他在认为“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和欧洲的科学理论大致是并驾齐驱的,只是在那时以后的欧洲思想才开始迅速地冲上前去。”[7]这与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的提到的“中国人在3~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也不一致。

2.2 纵向比较的局限

李约瑟多次修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于西方的时间界限。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他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3~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8]中他将这一范围划定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编著工作的情况》中他认为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而在《历史与对人的估价——中国人的世界科学技术观》中又认为是文艺复兴前14 个世纪。按照上述划定时间范围,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整个古代都是领先西方的。长时段的领先看起来令人震撼,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李约瑟是先提出问题进而后解答问题的。如前所述,李约瑟难题始终集中于两方面内容:其一,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非中国;其二,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科学与技术领先世界。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非中国属于历史事实,关键在于中国的科学与技术是否真的长期领先世界? 李约瑟难题的不断修正反映出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时间判断的认识上不断变化。为了证实自己判断的正确性,让欧洲人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再加上深厚的中国情结,使得其在一些判断上拔高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他曾提出过一个夸张的假设:“如果中国有像西方那样的气候、地理以及社会、经济因素,而我们西方有像中国这样的相同条件,近代科学就会在中国产生,而不是在西方产生。”[9]然而中西方各个具体学科,本身便具有差异性,比较对象不对等,因而难以判定孰优孰劣。中国古代发达的农田耕作技术、水利技术比在同一时期的西方更有成效。而西方科学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在中国古代却只是零星发展,未建立起成体系的学科。中国的部分技术发明就原创性而言,在一定时期确实领先世界,但并不能说明其在整个古代一直处于领先。正如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古代世界的一座高峰,但并不代表其科学技术始终位于世界之巅。总之,对于中国传统的科技成就需要理性认识,不宜单看到其成就,满足于罗列古代科技取得多少第一、领先其他地区多少年。

3 李约瑟难题的价值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内在缺陷,长期与李约瑟合作的美国科学史家席文(Nathan Sivin)曾指出:“李约瑟的研究多半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做的,有的虽然是晚点出版的,但仍然是那个时期完成的,他那一辈的人有他们典型的看法。”[10]可见,李约瑟研究的局限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因为李约瑟难题存在缺陷就否认其价值,其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缺陷造成的疑惑。

3.1 李约瑟难题的探讨促进了中外学术界的交流

李约瑟从提出问题到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始终致力于消除传统的西方学者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偏见。李约瑟及其团队从中国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中搜集有关科学与技术的记载,并加以了整理、考订,用大量统计数据和文献记载证明了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科学技术,让西方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学史边缘化的状况。李约瑟曾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国际机构阐述他提出这一难题。李约瑟难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中外专家学者的共同思考,为中外学术界交流互动构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李约瑟难题在多次国际科学史会议上成为讨论主题。1986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安排了“李约瑟难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革命”的专题讨论会。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提升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国际声望,加深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国际化程度。

3.2 李约瑟难题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进程

有人把李约瑟难题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座难以绕开的大山。的确,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正因为是“难题”,它越是困难,人们越想解开。围绕着它,国内学者对中国有无科学、近代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此还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1944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社湄潭区年会,与竺可桢、钱宝琮、陈立等学者一起探讨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的原因。1982年在成都召开的“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研讨会”,从李约瑟难题引申出对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思考,首次引发了国内对李约瑟难题大规模研究的热潮。1990年值李约瑟90 寿辰之际,《自然杂志》还为此专门开辟李约瑟难题“征答”专栏,形成了李约瑟难题讨论的又一次高潮。2000年8月20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会议室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座谈会”,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此的关注。李约瑟难题因其复杂性、挑战性而富有生命力,不仅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还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参与探讨研究。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约瑟可贵之处在于在其难题的指引下,用实际行动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开拓出中国科学技术史这片新领域,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奠定了基础。李约瑟难题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奠基式的问题,不会因为时间和缺陷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猜你喜欢

李约瑟领先难题
近十年国内“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
狗之难题
潍柴:从领先到引领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难题大作战
巧解难题
也谈“李约瑟问题”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