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程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路径探究
2020-01-01李膺民
李膺民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3)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曾经说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1]。美术教育,是艺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美术欣赏课程又是美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美术欣赏,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欣赏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鉴赏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责任。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更加直观、 深入地领略到对美术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为以后的创造美奠定基础[2]。美术欣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同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美术欣赏教学对促进和培养现代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然而,当前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却并未完全跟上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脚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制约了现代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对“美术欣赏”的重视程度,并使之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是当前高校美术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1 “美术欣赏”课程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1.1 “美术欣赏”课程概述
众所周知,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美术既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前进的载体[3]。高校美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类学科,是培养学生感受、欣赏美的能力的根本路径。“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从概念的角度来说,“美术欣赏” 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精神活动,指的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通过领略、甄别、玩味而产生的愉悦心理。通过“美术欣赏” 可以提高人的艺术涵养,陶冶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开阔人的知识视野,提高人的欣赏能力。高校美术教育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做出积极回馈和反应,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美的特征,增强“敏锐视觉意识”,从而构筑起“体验美的意蕴心灵”[4]。
1.2 “美术欣赏”对促进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1.2.1 陶冶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高校美术教育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术作品大都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呼声。高校大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加直观、 深刻地了解时代背景,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美术欣赏”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美术欣赏的内涵,准确把握美术作品的创作意义,充分感受美术作品的内在魅力,不断提高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
1.2.2 丰富想象,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高校美术欣赏课程不同于美术专业课程,其侧重于技法、色彩以及鉴赏研究,具有典型的宏观性特点。美术欣赏不是技法的传授,它所培养的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重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5]。目前,高校美术欣赏大都以工艺作品、绘画、建筑艺术、雕塑等为主要内容,伴随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世界名作也进入了课堂,教师利用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不断扩大想象空间。此外,通过美术欣赏学生可以学习、借鉴将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特色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等相融合,进而不断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1.2.3 推陈出新,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高校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愈加重视。对于艺术类人才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也推动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相比较于其他学科,美术课程的自由度、人文性更强,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有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美术欣赏课程内容的加大,越来越多的美术创作思想和理念深入课堂,教师通过有效利用美术欣赏的实用性价值,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创作环境。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以及创作要求有个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从客观上直接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2 高校美术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对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认识高度不够
对高校艺术学生来说,他们都非常希望利用美术鉴赏课堂来感受到艺术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美术教师对美术欣赏课程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该课程比较简单,有的甚至让学生“自学”。部分教师没有通过美术欣赏将美术知识、 美术文化等内容在课堂中呈现出来。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
2.2 课程教学理念、方法滞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与社会相吻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要立足于时代背景,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数字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必须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美术欣赏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延续着传统的模式,缺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时代的呼唤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性考核评价僵硬呆板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效。高校美术教师只有通过科学、 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过于强调美术成绩以及理论知识的考查,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和感知能力的考查。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不能做出有效引导,无法达到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要求。
3 “美术欣赏”课程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3.1 丰富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锻炼
高校在美术教育中要不断更新理念,逐渐加大美术欣赏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的比重。美术教师在立足于课本教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丰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资源,搜集、整理出更多优秀的、具有较高鉴赏价值的中外美术作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在实际教学中,高校美术教师必须要注重将教学目标转移到锻炼、 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上来。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要引导学生提升视觉欣赏能力和感知欣赏能力,注重对艺术作品呈现的节奏、气势、构图、线条以及整体色彩等信息的感知。高校美术教育应通过不断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来加强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想象力的锻炼和提高。
3.2 强化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既要介绍和阐释艺术作品的内涵,更要传授给他们行之有效的欣赏技巧,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发现、体会和感受艺术作品之美。要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一是要引导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去体悟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根据美术作品风格,先通过自身已有的经验进行判断,为自身营造一个具有想象力的空间[6]。二是要辨析美术作品的形式分类,一般来说美术作品可分为抽象艺术、意象艺术和具象艺术3 个大类,学生只有对这些艺术形式归属有了明确认识后才能更加容易地辨析欣赏。三是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风格,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来感受美术家的不同个性特点。学生通过对不同的美术大家及其作品风格进行感悟,有助于开阔自身的艺术视野,促进自身艺术风格的形成。
3.3 提高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美术教学在启迪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美术教师要发挥美术课程这一优势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各种形式、题材和艺术风格的作品汇集到在一起,利用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从而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美术基本常识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学会客观分析评价艺术作品及艺术现象,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并对其表现形式及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做出合理评价。例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要让通过观察画面中父亲粗糙的手、端着的破旧茶碗以及那张古铜色的老脸,去联想和想象辛勤劳动背后付出的汗水换来的丰收景象,同时对重大灾难之后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深思。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增强艺术创造力。
3.4 坚持方法创新,提高学生艺术鉴赏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作为高校美术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7]。鉴赏行为,是一项综合性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多元化的授课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欣赏中,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或偏重于艺术形象的张力;或偏重于作者的奇妙构思;或偏重于画面构图与空间组合;或偏重于对自然环境的整体空间; 或偏重于艺术形象造型的寓意。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使用美术专业术语来评价各种美术作品,要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 能够体现中西美术优秀传统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并且通过横向、纵向等多种比较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性地进行审美探究学习,在欣赏中了解世界美术与中国美术的发展脉络与走向趋势,逐步形成自觉地审美意识。此外,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通晓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过程和生平履历等,准确理解进美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内在关系; 要深入挖掘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促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情感的升华。通过艺术欣赏的积淀,最终达到提高艺术鉴赏综合素质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只有加大美术欣赏内容力度,才能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感知美,只有充分发挥出美术欣赏课程的优势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艺术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