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教育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探析
2020-01-01朱静琳
朱静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学风建设既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既决定着高校的教育质量,也深刻影响着该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风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和学习范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1]。良好的学风,既代表高校的教学能力、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学生时期,学生们进入社会也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学风作为治学之本历来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 号)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建设是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级指标进行评估考核的[2]。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更好地履行职能,实现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之身心和谐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之后,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心理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如何将高校心理教育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心理教育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都成为值得探讨的主题,该文主要从心理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进行探讨。
1 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风建设
大学生学习心理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成就动机、情绪情感、环境和心理适应能力、意志品质、注意力分配等。学习心理学对学生学习以及学风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结合日常心理教育,总结出以下几点学习心理学对学风建设相关影响。
1.1 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环境中,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及时转变角色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脱离高中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大学的自主学习。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既能保持自己学习的信心,又能激发自己学习兴趣,对大学期间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能很好地处理,迎接挑战。对于非新生的其他年级,适应能力越强,越能获得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自觉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对于毕业班年级的学生来说,面临着就业与完成学业的时间冲突,琐事与课程完结,就业与考研选择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会让毕业年级的学生从容处理,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大学生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的适应,能促进良好的学习风气。
1.2 大学生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动力,是个体追求自认为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目标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学业时,能有良好的成就动机,为之目标而努力奋斗,成就目标的形成,也会长远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是否能端正学习态度,也是高校良好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成就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好坏成倒U 趋势,成就动机太高往往会降低学习效率,以至于破坏心理的平衡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因此,高校在学风建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就动机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度,保证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3 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学生,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譬如,遭遇到挫折的时候,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去寻找出现的问题,从而避免类似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能够完成大学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战,自觉完成学校给予的学习任务,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乐观、开朗、平和的积极情绪能够对学习生活中中和产生的负面情绪,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也是积极健康学风建设的催化剂。
1.4 大学生注意力分配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任务,社会化也是大学的一门基本课程,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搭建、社会能力的提高都会使大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精力时间都分配开来。能够及时调节学习和活动付出的精力与时间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手头的任务,统筹兼顾。因此,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既要“育人”也要“育学”,在活动的举办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也要结合专业知识,这样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一把抓。
1.5 大学生意志品质
大学生面对的学习内容,专业性要求更高,精益求精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上也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面对困难能够克服,通过自己的学习手段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排除干扰,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和学习之间的冲突,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因此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2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
该文结合日常大学心理咨询案例,对大学生普遍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存在着学习适应问题
在日常心理教育中发现,大学生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环境适应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存在的适应问题更加明显,表现在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无法分配学习与大学活动的时间,造成了不知道如何学习——从哪里开始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想学习的循环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一些焦虑、失落、甚至是抑郁等负性情绪就此产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极个别的学生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也无法很好地适应,甚至大三、大四临近毕业依然没有适应大学生活,在专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选择一些极端、不正规的方式来解决学习问题。
2.2 学习动机不当
大学选报专业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就读的专业不了解、 缺少兴趣、甚至是反感。对待学习学术的态度认识在矛盾中变化发展,对理论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专业知识浅尝辄止,知识面不丰富[3]。在这种负面情绪下,很难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甚至一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直接选择消极抵抗,放弃学习等,在咨询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严重者甚至退学转专业不成直接选择自暴自弃。学习动机太过明显也对学习效果起到抑制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功利心太强,目标设定的很高不切实际,很难达到,并且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从而产生严重的负性情绪,影响学习效率。
2.3 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常见的大学生学习负性情绪的一种,集中在考试考核前夕,这种焦虑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效率。有一些焦虑来自对考试未知的恐惧,对自己不够自信,与生俱来地对考试感到焦虑,哪怕复习的非常到位也不自主的产生焦虑,这样的学生往往在考试结束后就会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并且对成绩不会有过大的影响。在对于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考试焦虑来自准备的不够充分,这种焦虑非常影响学习状态,抗挫折能力弱的学生在这种焦虑情绪蔓延下,对成绩影响十分明显。
2.4 学习意志不坚定
万里长城不是一天建成,学习亦然,是一个逐渐深入积累的过程,需要长时间投入精力,一些学生给自己设定了许多目标可面对一些诱惑、爱好、情感甚至是对金钱的追求,都会让自己设立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自觉性差,难以抵住诱惑,使学习陷入被动状态。学习意志不坚定,非常影响学习效率甚至是影响学习行为。有些学生在付出时间和精力后,得到的回报与自己心中所想大相径庭,意志力动摇,影响自己今后的学习。
3 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因
3.1 自身原因
正如该文所提到的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所示,很多问题来自自身心理调适失衡,这与从小生活的环境、家庭教育、个性心理、心理特征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阅历,从小的榜样示范有着很大的关系。个性心理的形成也是日积月累的,气质类型也大有不同,因此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学习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3.2 学校原因
大学的学习环境更多靠的是自主学习,教师面对的可能是一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授课,无法做到高中教师那样细致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通常要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的投入程度与学习结果的不可控制性、 学习的高期望与收获带来的落差没有得到反馈与弥补造成失落[4],学生对自身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有自我的感知和体验,这也造成了学生与学校间期望的不一致,从而导致学习心理障碍的产生。学校在学风建设的同时,往往是以整体为单位进行宣传,而一些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会选择躲避,他们已经对学习的渗透产生阻抗,更多的是选择逃避。因此学校评教评学滞后片面,也是导致学习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
3.3 社会支持系统成因
现如今网络环境发达,只要有手机便能接触到世界,信息输入迅速,并且内容监管并不全面。一些网络上扭曲的价值观植入,网络上的诱惑,越来越长的上网时间占用,都成为阻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中家庭的支持也尤为重要,在一些极端的教育环境(期望过于高、根本不在意)下,学生非常容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4 开展心理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策略
探索大学生学习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为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如何通过心理教育对高校学风建设进行干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4.1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帮助来访者自助的过程[5]。从这个定义来看,心理咨询是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最终使两个人共同进步的过程。高校的心理咨询遵循良好的一对一保密原则,因此在大学生环境适应问题、 情绪调节问题上能够非常好的给予学生积极关注和无条件支持。学生羞于和自己的辅导员、学生、家长反映自己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大学生活中,看着周围的学生都能很好地适应,自己却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就会出现,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学生的问题日积月累便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同时也无法投入学习。情绪状态的调节,更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咨询师的认真倾听,积极引导是帮助学生调节好情绪的主要方式,良好的共情会让来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因此,良好的心理咨询在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帮助下,更有针对性地对学习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6]。
高校的心理教师在履行心理咨询原则的同时,也应该和高等教育进行融合,倾听问题的同时也要贯彻教育辅导,心理咨询的渗透性辅导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帮扶作用。
4.2 团体训练
团体训练是一种应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借助体验式培训作为媒介手段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方式,用于提高受训人员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综合性团队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心理成熟及健康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通过主题团训的开展,培养大学生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目标明确等应有品质。
关于培养学生们的成就动机、意志品质,团训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方法,可以在团体力量的支持下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也不仅局限于团体训练,通过开展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多媒体(公众号、刊物、艺术作品等)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通过讲座的开展,都是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明确成就动机的良好方式,通过团体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身意志品质。团体训练也可以发挥榜样作用,对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3 朋辈辅导
朋辈辅导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同龄人之间可能彼此更加了解,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亲情性、友谊性和有效性。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环境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对于学习方面,同龄人的经验分享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且在面对同样的问题的时候,解决方法趋近于一致,根据班杜拉学习理论,学生会对朋辈分享的经验更加愿意付诸实践。
5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作为高校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工作,在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激发学生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动力,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风建设的效率。心理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为学风建设提供了优秀的支持,但学风建设是一个长久的事业,还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致力为我国提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