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探索
2020-01-01张弛
张弛
(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18)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工科人才培养方向一直在调整。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着重培养工科人才,充分利用各级大中专院校和企业自办学校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最初的工科人才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技术带头人。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提倡复合型人才,于是工科人才变得一专多能,不但擅长工程技术而且精通管理、经济等多种学科[2]。到2017年,教育部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均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本质,让工程教育回归,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工程教育模式。特别提出地方高校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好务,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3-4]。
1 问题提出
地方高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的合作时出现了许多问题,人们发现这种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笔者组织过几次座谈会,召集高校教师们与企业的管理层、技术人员在一起做深入交流,大家都是一肚子苦水。企业的技术人员说“一开始签校企合作协议的时候说得很好,高校教授们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和新产品研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等到企业的技术人员真正拿着问题来找教授们的时候,又推三阻四的,即使是干了,也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而高校教师们也是一肚子委屈“我们不是不想帮企业解决难题,但是没能合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经费问题(企业总想着少花钱多办事,甚至是不花钱能办事,而教师们认为付出了就应该有回报)、技术难度问题(有些难题是行业公认的难题,教师们是人不是神)、时间协调问题(企业恨不得今天签合同明天就要成果,而技术难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往往还需要返工。并且教师们往往还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法全身心投入)、专业设备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设备的支持,而高校购置设备的原则是优先为教学服务,行业里最先进的设备往往不在高校而在企业)……”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校企双方:知识产权和成果问题(原来企业对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不是很看重,但是随着企业纷纷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或国家级(省级)中小型科技企业,对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也有了年度考核要求,这就与高校教师们的年度科研考核要求发生了冲突)、成果收益问题(一般在签合同时规定了对成果产生的利润双方都享受收益,但是高校教师不参与企业的管理,这部分收益只能是企业说了算)、后续成果转化问题(企业往往是针对某一产品或者某一系列产品做持续性研究,而高校教师面对许多企业,经常是为某家企业服务之后紧跟着又为另一家企业服务,于是对于高校教师们来说,后续成果转化就成了一句空谈)……
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很难与企业建立真正的联系,学校往往只是把企业当成实习基地,每年领着学生走马观花地转一圈;企业也只是把“校企联合”当作宣传口号,校企合作协议书的作用也仅仅是为了应付高新技术企业的评比和检查。以上这些问题不解决,地方高校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好、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就只能是说说罢了。
2 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2.1 解决问题的原则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以上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笔者认为要把握透明、规矩和公平原则。
首先,透明原则。大家公开透明,直面问题。其实大多数问题不过就是“名”“利”二字,中国人往往耻于言利,但是追求名利与道德与否高尚没有关系,名和利本身是中性的,只要其获得的途径合法合规,就值得赞同和肯定。
其次,规矩原则。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规则和执行。一是确定好规则,二是确保执行好规则。合作双方在制定规则时,一定要严谨、细致,别怕麻烦,双方的责、权、利一定要详细规定,不能含糊其词;规则一旦制定完毕,双方认可生效后,就要保证公正执法,任何破坏规则的行为都应该被摒弃。
最后,公平原则。公平的原则就是要营造公平的氛围,打造平等的环境,确保双方合作顺利。
2.2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着透明、规矩和公平原则,以上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了:(1)经费问题:企业管理层必须明白:任何服务都是有偿的,“无私”的奉献是无法长久合作的;高校教师也必须明白: 企业的经营也很不容易,“赚钱好比针挑土,花钱犹如水冲沙”。在双方都有合作意向的前提下,可以对某一技术服务进行估价,这个估价可以参考类似项目,也可以计算“工时”,最终达到一个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2)技术难度问题:笔者始终认为,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是在企业而不是在高校,高校教师比企业技术人员强的地方是眼界更为开阔、关联技术掌握的比较多、信息交流和传递比较新。因此,对于非常有难度的课题,可以侧重于方案论证或前期预研,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打开思路,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时间协调问题:一方面,企业人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预期,工程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步骤和时间的,不能一味求快;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要改变散漫的作风,抓紧利用各个非教学时间,尽快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4)专业设备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是靠买,二是靠租。考虑到专用设备往往价格比较昂贵且耗材也价格校高,所以可以由高校协助企业申请各种帮扶经费,多方筹措资金进行购买;若实在是无法购买,就只好想办法联系有设备的企业看能否租借设备使用。(5)知识产权和成果问题:合作双方可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分别谈,也可以提出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笔者反复强调,“名”的问题就应该公开谈,校企双方在和谐的前提下充分交流,各取所需。即便是某一方在某一次利益分配时受了委屈,那么也要约定好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并确保按时执行。(6)成果收益问题:“利”的问题当然也应该公开谈,如果不放心,笔者建议在合作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聘用专业财务公司进行监督执行。(7)后续成果转化问题:建议合作双方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一直合作下去。
3 应用案例
笔者所在高校就是一所地方高校,笔者从事的专业为车辆工程专业,也是典型的工科专业。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之后,我们迅速响应,并与省内某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该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各种低速电动汽车,如电动巡逻车、电动场地车和电动货车等。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后,我们同样遇到了前文提到的那些问题,于是,本着透明、规矩和公平原则,校企双方重新起草合作协议,进入深度合作模式。
双方约定在高校设立联合研究院,研究院负责解决企业在生产及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研究院下设3 个部门:设计室、实验室和学生工作室。
设计室负责技术难题的解决工作,其成员包括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相关外聘人员,考虑到高校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室人员以兼职为主,研究院提供场所和电脑、打印机、绘图仪等设计设备,但是不发工资。
实验室负责将设计室所设计的各种非标零件加工及组装起来。其场地由学校划拨,设备由双方提供:学校划拨了部分设备,如CA6140、X62W、Z3025等;企业提供了其他所需加工设备和检验检测设备,如万能工具机床、雕刻机、线切割机床等。学校提供设备的所有权归学校,企业提供设备的所有权归企业。实验室聘用了两位技师负责操作机床和组装设备,其基本工资由研究院承担。
学生工作室负责联系学生参与项目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考评。这一部分由学院团委书记和各年级辅导员们兼任,负责组织学生们参与设计、加工、组装和调试等各个环节,通过给教师做助手,得到锻炼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机会。
当企业有技术难题时,研究院组织设计室部分有空闲的教师以课题组形式承接该技术难题,并视该难题的具体情况,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是完全解决,还是仅做分析预研;是只设计绘图,还是“交钥匙”工程等。其报酬和项目完成时间由大家协商,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协助评估。
每一个项目均签订正规合同并报相关部门备案,每个项目的完成按照质量和时间进度等均有详细的考核机制。企业的经费进入高校账上之后,研究院提取7%的管理费,用于设计室的正常办公、实验室人员的基本工资、低值易耗的购置、学生的报酬和年终的奖励等。
并且,为了奖勤罚懒,在研究院实行积分制。按照项目总经费额每1 000 元为1 分,所有项目都有积分。例如,某项目为50 万元,则为500 分,这500分由课题负责人进行分配。设计室人员完成任务有积分,实验室人员完成任务也可以有积分,参与项目的学生完成任务同样也可以有积分。研究院到年底总结评价时视积分情况给予二次奖励,奖励经费部分来自课题提成,部分来自厂家赞助[5-6]。
4 实施效果
企业生产了一款电动巡逻车,用于城市管理部门在辖区街道以及小区的巡逻工作。该车的原本功能比较单一,仅是在普通低速电动车基础之上更改了涂装,加装了警灯、警笛、喊话器和手台等,但是城管执法大队在使用过程当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1)安全性不够。由于车身主要由玻璃钢制成,前后缺防撞钢梁,在执行任务时一旦发生碰撞,极易造成人员伤亡。(2)电池性能不行。该车充电时间过长,而用电时间太短! 特别是由于城管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一旦辖区发生突发事件必须马上出车,而这个时候往往汽车正在充电,只得充了一半就得走,结果就是开了一会儿就没电了。(3)保暖性不够。该车为敞开式结构,城管队员们在冬季巡逻时宁可不坐车下来跑,称坐在上面一会儿就冻透了。(4)动力性不够。城管执法时往往需要查扣一些物品,很多时候需要拖挂三轮或电动三轮车,然而汽车的动力性不够,许多货拉不走,只好又叫拖车。(5)结构有缺陷。车身设计以坐人为主,装载货物比较费劲,需要对后排座椅进行改装。(6)乘坐舒适性较差。乘客都感觉该汽车的减震装置偏硬,而小区里减震带又多,汽车顶篷又低,于是汽车一过减震带队员们就被颠起来,头磕顶篷。
这些意见经过整理汇总之后,公司向研究院下达了课题任务书,要求对以上6 个问题逐一进行解决。笔者作为课题总负责人承担该项工作,把任务进行整合拆分,设立了3 个项目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解决汽车底盘问题,包括更换电动机和电池、重新设计减震系统和新研制一套电池快速更换系统等; 第二小组负责解决汽车总成问题,包括重新设计车身的安全碰撞系统、重新设计后排座使之方便装人卸货、重新设计尾部拖挂机构、 为车体加装门窗及取暖装置等;第三小组负责解决电器控制问题,包括电控系统的硬件改造和软件编程等[7]。
第一小组的任务包含了大量的建模、设计、计算和仿真校核,因此在人员配备上以高校教师为主,以企业技术人员为辅。第二小组的任务主要是机构设计和绘图,重点考虑成本造价和零件的加工工艺性问题,因此以企业力量为主,以高校教师为辅。对于第三小组的任务,由于企业和该高校均缺乏这方面的专家,因此将此任务承包给北京某公司,第三小组成员仅负责联络和调试工作。
经过再三协商,该项目为包工包料交钥匙工程。公司提供低速电动车一辆及经费若干。由项目经费产生的积分分配如下:第一组占35%,第二组占30%,第三组占8%,这些积分由各组长进行二次分配。其余27%由课题负责人直接分配,其中分配给学生的积分约占7%。
该项目自课题经费到位到样机组装完成,一共历时8 个月,这期间一共吸引了20 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们的工作包括:(1)协助查阅资料。包括科技期刊论文、 专利检索以及国内各家企业的产品样本等等,尽可能多的收集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2)参与绘制三维总体装配图和二维零件图。通过这项工作学生们牢固掌握了多种三维和二维绘图软件,并深入了解了制图标准。(3)简单零件地亲自动手加工和组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复习了公差配合,预习了加工工艺,零件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和锻炼。(4)电气控制线路的实体接线和安装调试。学生们对于电气电路不再陌生,对于控制逻辑更加清楚。(5)项目运行各阶段的记录和最终数据的整理。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记录习惯,培养了细心的科研态度。(6)专利申报资料的整理。学生们学会了专利资料如何检索、专利文案如何撰写、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申报侧重点各在什么地方、 软件著作权的登记方式是什么。(7)参与系统的总体调试。学生们对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彻底体会了什么叫“知行合一”。
通过这些工作,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掌握了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用工单位的好评。同时该项目作为两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顺利通过了答辩。
5 结语
新工科建设任重道远!面对挑战,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本为本的办学理念不动摇,脚踏实地,切实从实际出发,解决高校和企业在协同创新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笔者的这一点点经验总结,希望能给兄弟院校的教师们带来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