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主题情境活动教学的设计原则与实施
2020-01-01黄雷陈志刚
黄雷,陈志刚
(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 214101)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教学,强调关注的是真实情境活动下的学习,学生在真实情境活动中,通过体验、探究、应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品格和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情境活动的理解和实施出现了偏差和误区,没有准确把握情境活动教学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具体表现:一是情境活动与知识脱离,缺少有效性。情境活动是知识的载体和生成点,知识融于情境中才有内涵和意义。实践表明,从情境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感知是真实的、有效的。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情”“知”分离,有情境活动没有知识,有知识没有情境活动的尴尬局面。二是情境活动支离破碎,缺少连贯性。如果说什么样的情境活动最有效,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给出答案,一“境”到底的情境活动最有效,最受学生的喜爱,也最能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当下的地理课堂,情境活动设置,没有目的、没有思路,为情境而情境,一节课毫无章法,情境活动设置杂乱无章,东拼西凑,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三是情境活动枯燥乏味,缺少创新性。情境活动设置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有新意,像“磁石”一样能牢牢吸引学生。如果情境活动的设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枯燥乏味、陈词滥调,这样的情境活动就是无用、无效情境,坚决摒弃。
所谓主题情境活动,就是以鲜明的“主题”为主线,把主题、教材、教法、场景融为一体,通过活动、教具、视频、音乐创设适宜的情境,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课堂活力,提升学生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模式重点是“主题”的选择,亮点是“情境”的架设,核心是“活动”的开展,难点是“参与”的深度,关键是“体验”的感悟。笔者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为课例,探讨主题情境活动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
1 主题情境活动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是有效性原则。有效性,是主题情境活动教学设计的价值诉求。所谓有效,就是指让学生的学习有趣、有味、有意。第一有趣,就是让学生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学习态势,喜欢地理,热爱地理,对地理学习充满热情和冲动,能够以饱满的、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不是消极被动、强迫压制的无奈状况。林语堂曾表示“苦学”二字是骗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是荒谬绝伦的,他说:“我把有味或有兴趣认为是一切读书的钥匙。”所以,学习要有效必先有趣,有趣才是有效的。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将会是十分枯燥乏味的[1]。第二有味,即课堂教学既要具有吸引力,又能牵住学生好奇之心且具有地理味道。情境活动教学不是僵死的、枯燥无味的情境展示,而应该是生动的、富有诱惑力的,且能围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需求,有利学生发展又有地理学科味道的教学。第三有意,即教学行为和策略要有意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有意义包含多方面,如讲解有意义,提问有意义,情境活动设置有意义、活动组织有意义、反馈评价有意义等[2]。
二是故事性原则。故事性,是主题情境活动教学设计的动力源泉。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不但能够按照故事讲述者所预想的方向打动人们的心灵、改变人们的立场观念,在道义上和感情上赢得他们的认同,这就是故事的力量。在很多孩子看来,地理课很无趣,也很呆板,甚至有些枯燥,要么就是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要么就资源、环境、城市、交通等,给人展示的是一种凝固的八股式的内容。的确,地理既没有让人崇拜“明星”,也没有让人好奇的“事件”,教学很苦涩无味。如果能以富有情趣的故事来呈现教学情境、 诠释方法策略、演绎地理思想,学生一定会乐意地思考。融入故事的地理问题,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汤!
三是连贯性原则。连贯性,是主题情境活动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情境活动教学是非常适合地理学科特点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很多时候都被老师“异化”和“窄化”为一种“时装秀”,好看不中用,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为,情境活动的创设或只被用在课堂的某一环节,或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运用了很多互不相干的情境活动,很少有连贯课堂始终的情境活动,即课堂情境活动被“肢解化”或“碎片化”,这样的情境活动是散乱的、不系统、不连贯的,显然这些情境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对此,笔者认为,若能让某一教学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各个活动彼此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情境活动内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则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发展,这就是笔者倡导的连贯性原则。
2 主题情境活动教学的实施案例
笔者以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为案例,探讨主题情境活动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新课导入:创设歌曲情境,渲染学习氛围。通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歌曲,扬起快乐学习的风帆。师问:哪个歌手的成名作? 生答:阿宝。
今天我们就讲讲阿宝的故事。
意图:“星光大道”走出来的阿宝作为本节课的情境活动主题,以明星阿宝作为主题,贯穿这节课,以此来引领学生学习。同时也体现了情境教学设计的“故事性”这一原则,激发兴趣,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场景:阿宝的家——高原位置。
活动1:高原歌曲——我来答。
欣赏歌曲,回答问题(歌曲选取片段),歌曲分别为:歌曲1:李娜《青藏高原》;歌曲2:腾格尔《天堂》;歌曲3:阿宝《信天游》;歌曲4:阿鲁阿卓《云贵高原》。
问题链:4 首歌曲分别描写的是哪些高原? 这些高原各有什么特点?哪首歌是阿宝唱的?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略。教师总结:第一首歌曲是青藏高原,第二首是内蒙古高原,第三首是黄土高原,第四首是云贵高原。其中第三首歌曲是阿宝的《信天游》。它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
活动2:高原位置——我来说。
阅读课本教材P24 页,通过读图6.25 和课文正文内容,完成以下活动:阅读教材课文与图6.25 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找到并说出黄土高原的边界。学生指图回答略。教师总结: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活动3:高原范围——我来指。
用红色彩笔描绘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边界轮廓,找一找黄土高原跨越的省级行政区域有哪些? 学生活动略。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主要横跨了我国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的大部分地区,也涉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青海省等省区的小部分地区。
意图:第一个场景设置了3 个活动情境,目的就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活动中探究提升[3]。知识不是传递和灌输的,要靠学生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的知识,才是真正意义的内化知识。
第二场景:阿宝的穿——黄土风情。
活动4:阿宝的服饰——我来辨。
欣赏阿宝的传统服饰——白羊肚头巾,同时展示黄土风情《老羊皮袄》《麻花辫少女》《打腰鼓的横山人》《第四套人民币正面》《儿童红肚兜》 说说有什么特点?反映当地的什么样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即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略。教师总结: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也有头戴毡帽、脚穿毡靴子。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和干旱多风沙的环境特点。在黄土高原地区,只要是男人,无论老少,都喜欢在头上扎条白羊肚头巾。这种手巾,冷了往下一拉,耳朵就护住了。当地风沙大,可以防风沙。天热还可以擦汗。可以说,头上扎条毛巾已经成为陕北男子汉的标志。
意图:《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4]。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复制,教师更不是把教材内容搬运到黑板和PPT 上的搬运工,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多元开放的地理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第三场景:阿宝的吃——农业与饮食
活动5:阿宝饮食——我来谈
展示当地的特色小吃:肉夹馍。讨论当地农耕文明的特点,即当地农业的特点? 学生活动略。教师总结: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但这里的农业又有独特的风格。从特色小吃来看,羊肉杂粮是当地主要的饮食结构。陕北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畜牧业发达,牛羊多,尤以羊多;二是黄土地最适宜种五谷杂粮,由此自然形成了陕北黄土饮食文化的肉食以羊肉为主、 面食小吃以杂粮为主这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意图:这一场景的设置,突出了“用教材教”的教学观,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品格形成、素养提升和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来设计情境,组织教学,决不能墨守成规的照搬教材。
第四场景:阿宝的住——黄土由来。
活动6:阿宝民居——我来探。
展示阿宝的家——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典型的民居。请说出这种民居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陕北窑洞,因其挖掘简便、成本低廉、冬暖夏凉成为陕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筑。
活动7:黄土高原形成模拟实验:中国地图(沙土混合物在新疆和中亚以及蒙古高原3 个地方)、吹风机、粗沙、细沙、沙土。大小不等的石子、玻璃挡板4 块(标注太行山、长城、秦岭、乌鞘岭)。
实验结论: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经过几百万年的积累,海拔高度从1 千米到2 千米不等。
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拿做去教是真教,拿做去学是真学[5]。教学实践表明,有本事的教师去做,没本事的教师去教。做与教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本活动情境是拿实验去教,让学生在实验情境中探究黄土的来源,阐释黄土的由来,这种教是真正意义的教,是基于学生学习的教,更是基于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和关键品格的教。
第五场景:阿宝的忧——水土流失。
活动8:阿宝的心思——我来猜。
展示景观图片: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还有黄土高原的川,讨论分析各自的特点?学生活动略。教师总结: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活动9:分组实验:水土流失与地表状况的关系。
实验器材:2 个桌面书立架(起到支撑“盛物槽”功能);4 个相同的饮料瓶(2 个饮料瓶沿着瓶嘴到瓶子的底部从中间线锯开,这样就分成大致相等的4半,叫作盛物槽。用来分装疏松的黄土和黏土,或放植被覆盖较好的草皮和裸露的表皮; 另外两个瓶子分别做成洒水孔大小不同的喷水器);8 个烧杯;植被覆盖率不同的草皮2 份;黄土5 份;黏土1 份。
实验1:探究土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验结论: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现象越严重,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实验2:探究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验结论:降水强调越大水土流失现象越严重,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越严重。
实验3:探究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验结论:坡度越大水土流失现象越严重,黄土高原地区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加剧。
实验4: 探究不同植被覆盖率的草皮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实验结论: 植被覆盖率越低水土流失现象越严重,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活动10:水土保持治理“粘贴图片”活动,用硬纸板画出图6.36,再把图6.36 分割成3 部分,让学生尝试拼装图片,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力。粘贴内容:坡脚,陡坡,缓坡,梯田。
问题讨论,黄土高原地区,坡度不同地段在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坡脚主要建造挡土坝,起到护坡的作用;陡坡种植草地和灌木、山杏等,用于减少水土流失;缓坡主要建造梯田,种植山杏和优质牧场,一是减少水土流失,二是适宜放牧。另外,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意图:情境设置一境到底,清晰流畅,环环相连,没有一点多余的浪费。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感悟、在情境中发展[6],这正是情境教学的本质教义。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无论思维、智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浸润,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两者的中介正是课堂情境的架设。设置情境的本质就是要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
3 结语
主题情境活动教学精髓要义,一要凸显情境活动的主题性,选好有统摄力的学习主题,让学生想学;二是要基于真实情境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提升素养,学会学习;三要把握教学的3 个原则,即有效性原则、故事性原则、连贯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