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节日活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探析
——以A市C镇苗族传统节日活动为例
2020-01-01潘小花李浩泉
潘小花,李浩泉
(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A 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C 镇位于A 市城南16公里处。C 镇方圆115 平方公里,聚集着苗族、汉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5%。C镇山清水秀、人民敦厚淳朴、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歌舞之乡”“百节之乡”“省级民族文化之乡”的美称。C镇拥有贵州省东南部最大的民间芦笙堂——甘囊香芦笙堂,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持续时间最长、笙舞场面最大、芦笙曲调最多、参加人数最众、影响地区最广以及规模最大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芦笙节,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举办时间在每年的春节。届时,在方圆115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的10 个芦笙分堂,按日期排列先后举行,C 镇举行总会。从正月初三起,至二十一才结束,芦笙节历时19 天,参与人数达20 多万。节日期间,亲朋好友你来我往,文明和谐,谈笙说鼓,交流情感,村寨友好,和睦相处;节日期间,特别是青年男女,他们在花前月下,结队游方(苗族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情歌对唱,寻找情侣。芦笙节促成了千对万对有情男女,成家立业。从古至今,聚集在C 镇的苗家儿女以芦笙为乐曲,以舞蹈来助兴,从头到脚穿金戴银,甘囊香芦笙节世代相传。苗家儿女仅一二岁,他们的父母便开始为他们做银饰,绣苗服,为女儿准备三四套银光耀眼、专跳芦笙舞穿的盛装。春节过后,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入村寨,大村小寨便开始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男女老少纷至沓来,围圈欢跳。这也正是印证了“听到芦笙响,苗家姑娘脚板就发痒”的苗族芦笙古歌名句。当地的儿童从小在民族节日的熏陶下成长,也能歌善舞。该研究希望更进一步了解C 镇的民族传统节日,尤其是儿童参与的现状。同时,也希望能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锻炼并提出一些合理且可行的意见或建议让大家思考,并且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节日、知道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1 A 市C 镇苗族传统节日中儿童参与现状
1.1 祭祀类节日中的儿童
人类拥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承载着他们自身的精神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精神文化。宗教和祭祀方式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A 市城南16 公里外的C 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C 镇由十一个村组成是一个苗族聚集地,有苗族、汉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多数。祭祀类节日在当地颇为盛行,C 镇当地的主要祭祀节日有二月二龙抬头祭桥、 四月四清明节上坟祭祖等。
二月二是当地一个祭祀节日之一,由于二月二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仪式,乐趣非凡,也有着苗族“儿童节”的别称,二月二这天清晨,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缕缕炊烟,那是父母在给自家的孩子煮鸡蛋,鸡蛋煮好之后,6~9 岁大的儿童开始负责给鸡蛋涂上颜色,等孩子长到9~12 岁,就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用毛线给鸡蛋编织网兜,把鸡蛋装起来,并给自己和弟弟妹妹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腰间。然后,再准备糯米、自家酿的米酒、肉、五颜六色的剪纸等,大人在忙前忙后的准备祭祀主食时,1~3 岁幼儿们也会踉踉跄跄地跟在大人身后,你走一步,他走几步。有时候,不小心能给你撞个满怀。6~12 岁的哥哥姐姐们则在大人的指导下用五颜六色的纸,剪成各种祭祀时需要的剪纸,通常2~6 岁大的儿童们对大人们在节日里做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总想着自己亲自动手。于是,你煮鸡蛋,他在旁边添柴加火,东瞅西看。你淘米,他也淘米。哥哥姐姐编网兜装鸡蛋,他也拿起一根毛线自顾自地编。哥哥姐姐染鸡蛋,他小手一挥也要染。偶尔拿到温度偏高的鸡蛋,小手一放,鸡蛋哐当一声,摔到地上,碎得稀巴烂。那小手赶紧去贴着耳朵,眼睛眯成葡萄干。你准备大份,他准备小份。祭祀品就这样在嬉笑中完成。等到准备齐全之后,父母和自家孩子带着祭品欢欢喜喜的去祭桥。在祭桥的时候,如若遇见村民、孩子们路过,则会邀请他们过来,递上一杯酒,邀请对方一起来吃香香的糯米饭和腊肉。祭祀完毕后,孩子们可以把挂在脖子或腰间的鸡蛋拿来进行一个特殊的活动——斗蛋。轮流拿两个蛋的两头对对碰,看谁的蛋壳最硬,破了的蛋就被吃掉,剩下的蛋就继续挂着。
农历四月初四是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自古就是中国传统隆重盛大的祭祀节日,它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A 镇也是如此。这一天,家家户户用竹子编的萝萝,抬着准备好的糯米、米酒、肉、纸香,和孩子们一路浩浩荡荡去祭坟。3~15 岁大的孩子们成群结队,蹦蹦跳跳在前面,追打嬉戏。姐姐牵着弟弟,妹妹追着姐姐。15~25 岁大的大哥哥则抬着祭品在后面追。父母则走在最后,看着欢声笑语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孩子们一路上唱歌、嬉戏、摘花、折草。每到一处坟地时,孩子们便把摘来的花草放在祖先的碑前,并虔诚的跪拜。大哥哥或大姐姐便会细心地告诉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关于这处坟地的来龙去脉。气喘吁吁追上来的父母偶尔会补充几句,并指导他们拿出祭品烧香祭拜。然后把挂纸准备好,递给孩子。爬到坟上挂纸是儿童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祭完便可以把鸡蛋、糯米、肉、酒分给大家吃,孩子们在这种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下成长,养成了他们谦逊、温润、勇敢、乐观、活泼的性格。
祭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和民族信仰,它的传播是无形的,但却代代相传,足见它蕴藏的精神文化的力量。目前,除了民间服饰、曲艺的研究外,祭祀文化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也说明了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交游类节日中的儿童
春节过后的农历二月,在美丽的C 镇有一个钉耙山游方节。钉耙山游方节为期3 天,在这3 天里,妇女孩子都穿着苗族服饰,一起到钉耙山上过游方节。届时,钉耙山上男女苗歌对唱,余音袅袅,儿童嬉戏,男子斗鸟、斗鸡、斗牛,热闹非凡。
在C 镇甘囊香的苗岭山上,清脆的苗歌唱响了七月苗岭的游方节。清晨,孩子们早早地起来洗漱,等待母亲梳妆打扮。哥哥姐姐则看看这,翻翻那,不知道穿哪件衣服,从哪里穿起。母亲则在一旁边笑边指导。等到梳洗打扮完毕,便跟上大部队的脚步往山上走。男女老少,成群结队,穿着苗衣苗服,爬着望不到头的蜿蜒的阶梯,来到高高的苗岭山上游方。动听的歌声在群山间百转千回。孩子们到了山上,一会儿围着苗歌台游玩嬉戏。一会儿听老人们苗歌对唱,咿呀学习。一会儿听到斗鸡场上的喝彩声,又忙不迭地跑去看。天黑了,才恋恋不舍地三三两两往山下走。在这样的民风民俗的熏染下,苗家的儿女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3 天中,甘囊香的苗岭山上歌声、笑声、欢乐声环绕,好不热闹,年年游方年年过,代代相传代代传。
1.3 集贸类节日中的儿童
老至今C 镇有每周一次赶集的习俗,那时候车马很慢、 书信很远的年代,赶集是人们很重要的一天,能去赶集也是每个孩子心中一件憧憬的事情,赶集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节日,赶集的当天家里的孩子们们会早早地起来梳洗打扮,姐姐一边忙着打扮自己,一边教着妹妹如何穿苗服、苗裙、梳苗揪揪、裹脚,等到大家都穿戴整洁后便出门赶集。有的孩子则会到山上去采奇珍异草,在赶集的那天拿到集市上去卖,或者换取需要的东西,集市上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物品让人应接不暇,人山人海。这边有卖鸟的、那边有牵羊的,孩子的好奇心很大,东瞅西看,一路上总是能听到他在不停发问,孩子们在集市上的奇闻乐见也在不断地更新他们的认知,也影响着孩子们日后的方方面面。
1.4 综合类节日中的儿童
农历正月春节,举国同庆。C 镇甘囊香芦笙节就在这时举行。该节是集祭祀、交游、集贸、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原生态芦笙会。正月十五,在芦笙堂上杀牛、杀猪、杀鸡、斩羊。由C 镇第一大姓吴氏家族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祭师带着子子孙孙一起祭祖。老人和祭师在前面引导,年龄稍大的哥哥们则在一旁打下手,祭师需要什么则给他拿。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们则跟在哥哥的后面看。祭拜开始时,祭师念祭语,大哥哥们则把准备好的祭品放到祭碑前供奉给祖先,孩子们则跪在后面一起祈祷,请祖先保佑C 镇人民来年平平安安、顺风顺水,并请祖先与我们同庆佳节。祭祖后,便是芦笙开堂。大哥哥们在负责人的指导下,在芦笙场上烧起一堆三四米的大火。吴氏家族有名望的会吹芦笙的老人穿着长袍,带着穿苗服的男性青年、小孩围着火堆,千管齐奏,吹响新年的新篇章。苗家的女儿们挽着苗揪揪,穿着最耀眼的盛装,姐姐带着妹妹,妹妹挽着姐姐,跟着芦笙的节奏,踏出新年的步伐。芦笙场上人声鼎沸,笙曲响彻山谷。曲调悠扬动听,让人如痴如醉。苗家儿女嘴角都洋溢着幸福而自豪的笑。直到深夜,方才散去。第二日清晨,以寨围圈,一个寨子围一个圈。跳芦笙的都是未出阁的闺女,大到二十几岁,小到才能咿呀学语能走路。男孩在圈里并排吹芦笙,女孩围着男孩,跟着男孩的节奏和步伐跳。此时,除了跳芦笙、吹芦笙,还有苗歌对唱、斗鸟、斗鸡、斗狗、斗牛以及篮球比赛等。场面热闹非凡,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最盛大的C镇甘囊香芦笙节才落下帷幕。
2 A 市C 镇苗族传统节日活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1 祭祀类节日对苗族儿童的影响
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民族才是有灵魂的民族。祭祀是慎终追远,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华夏民族从夏代开始就建立起了宗庙祭祀制度[1]。祭祀文化也能帮助儿童树立恭敬、诚挚、谦让的价值观。祭祀节日有利于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品德、 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民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传统节日中的诚挚、谦让,礼敬祖先的行为,为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传统文化中也不乏腐朽落后的因素,如封建迷信,鬼神信仰等,且一味地将美好的未来寄托在祈愿上,容易导致儿童养成不劳而获、不切实际等思想品性。
2.2 交游类节日对苗族儿童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苗族节日也是苗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优秀的苗族文化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传承历史,潜移默化的育人于无形,也能促进往来和文化交流和亲友情谊[2]。农忙闲暇之余,适当的娱乐更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交游类节日以娱乐的形式开展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娱乐中,就能将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传承给儿童,即达到了娱乐的目的又完成了传承的任务。在交游类节日中,动听的歌声、有趣的娱乐节目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怡情养人,让人们浮躁的心得到放松,有利于儿童性格的塑造。交游类节日固然让人们寄情山水、身心愉悦,但过多的娱乐易使人产生懒惰心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利于儿童和社会的发展。
2.3 集贸类节日对苗族儿童的影响
集贸类节日是各个民族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节日,具有传承和商贸等社会功能的特殊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特征,集贸类节日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载体。集贸类节日市场上集建筑、服饰、饮食、艺术、手工、文化当地特产于一体,各种产品应有尽有,集中充分地展示了民族文化,通过集贸类节日可以探知民俗风情、民族文化风貌,儿童在节日的过程中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通过集贸类节日不断地更新认知和见识[3]。同时集贸类节日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若管理不当会满地狼藉,儿童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易造成他们环境意识的缺失。
2.4 综合类节日对苗族儿童的影响
综合类节日具有很强的复合性特征,节日内涵极为丰富,节日文化异彩纷呈,包含了社会的多种事项,是诸多文化的集合体。综合类节日充分、集中展示了多彩多姿的民族风俗文化,节日实质上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播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它蕴藏着民族的文化、信仰、价值观,是我们了解一个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4]。具有百节之乡的C 镇尤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儿童在节日的氛围下成长,从小身处其中,耳濡目染,增加了他们的艺术细胞,塑造了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
3 苗族传统节日给我们留下的思考
3.1 苗族传统节日的变革
在科技化、全球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急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频繁的国际交流使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不断地碰撞与融合,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发生着不同层次的改变。随着中西方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也强势来袭,人们崇尚西洋节日外加传统文化的没有与时俱进,两个文化相互冲击抵触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淡化。2013年,韩国捷足先登,成功的申报了在我国已有2 500年历史的端午节,唤醒崇尚西洋文化的人们的民族意识,给予了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节日的提醒[5]。科技在发展,时代在改变,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刻不容缓。传统节日在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了新的元素,传统节日遗弃了它原有的古老而荒诞的内容,并且在传统文化节日中注入了教育、经济、休闲等功能。传统节日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与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6],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任务。
3.2 儿童参与的引导与约束
在传承和发扬传统节日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引导儿童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又要告诉他们朝耕暮耘、勤勤恳恳。既要学习传统节日中优秀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要约束自己不能一味钟情山水、吃喝玩乐。在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家长、 教师要把传统文化中正确的、好的一面展示和传播给儿童,文化节日中的陈规陋俗要引导儿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