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藩家训核心理念及现代启示

2020-01-01刘青山

武陵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书家训曾国藩

刘青山

(长沙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近代湖湘名人曾国藩在家训家教方面的成就,一直为人所称道。他在清道光至同治期间写作的家书,达一千多封,内容涉及治学、治家、从政等多方面内容[1]。在这些家书中,他从正心、修身、齐家、处世等多个层面系统地阐释了其家训思想。

一、曾国藩家训核心理念探析

曾国藩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他受传统文化影响极深,其家书是近代湖湘家训的代表作,内容较为复杂,也蕴含了大量的德育资源。本着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原则,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核心理念可以分析归纳为“勤”“俭”“谦”。

(一)勤

曾国藩的“勤”表现在多个层面,可从个人学习、家庭经营、事业发展上进行阐述。

第一,在学习上勤奋。曾国藩家书中讨论学习的话题较多。他喜好读书,一生勤学不辍,曾说:“余性喜读书。”[2]39又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从未间断。”[2]327求学,须先立志。他说:“譬诸草木,志之不立,本则拔矣。是知千言万语,莫先于励志也。”[2]152他认为立志就应该立远大志向,“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2]94“凡人无不可为圣贤”[2]220“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2]76。这里的“大人”,是指圣人、贤人。立志后,就要坚持不懈地实现,“一息尚存,永矢弗谖”[2]146。

第二,在治家上勤劳。曾国藩在书信中常要求家人保持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传统,如“戒懒莫如早起”[2]756。他还认为“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2]276。“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疏。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2]420

对于内眷、女儿、儿媳等,曾国藩同样要求勤劳。他要求:“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2]318曾国藩亲自写的功课如下:

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细工;酉刻(过二更后)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上验功课单,谕儿妇、侄妇、满女知之。甥妇到日,亦照此遵行。同治七年五月二十四日。[3]

可见,曾国藩家庭的男子女子每日或攻读或劳作,不容许游手好闲的恶习存在。

第三,在事业上勤勉。曾国藩认为,个人的天资不是最重要的,勤能补拙。他在家信中说:“勤可以补救愚拙,不知者将渐知,不能者将渐能。”[2]6280他认为偷懒、贪图安逸反而是事业失败的根本原因,曾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2]601又说:“天下百病,生于懒也。”[2]907“人不勤则万事俱废。”[2]609他是一位实干家,追求“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2]432。

曾国藩总结说:“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作官、治军,皆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惰则衰颓。”[2]3472勤奋、勤劳、勤勉,是曾国藩个人进步、家庭兴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俭

曾国藩一直坚持以“俭”持家,从不允许自己及家人奢靡享乐,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2]114他自己终身节俭,生活清淡,每餐仅食一荤,被朋友戏称为“一品宰相”,这里的“一品”是指“一个荤菜”。他平时穿的布鞋袜子,都是家人动手做的。三十岁生日时,缝了一件青缎马褂,一般只在逢年过节或庆典时才穿上。直到他去世时,这件衣还像新的一样。

曾国藩将生活节俭与为官清廉联系起来,认为平时注意生活节俭,才有可能保持为官清廉。在家书里,他就此进行阐述:“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观金日、张安世二传,解示后辈可也。”[2]309他要求弟弟澄侯通过列举金日、张安世与霍光家族等正反历史事例,对子侄辈进行节俭教育。他甚至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2]306。

曾国藩对子侄辈强调节俭,是期望他们出则成器,居则惜福,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2]837他对女儿们同样要求生活节俭,他的五个女儿,几乎没穿过华丽衣服,更谈不上享有佩戴金银首饰的待遇了。

(三)谦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实际能做到的人却不多。曾国藩在家书中说明了骄傲的危害,说:“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2]561“傲为凶德,凡为大任者,皆以此字致于颠覆。”[2]538又说:“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纽。”[2]378

骄傲的表现很多,有人恃才而傲,有人恃富而傲,有人恃贵而傲。曾国藩分析了骄傲的具体表现:“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2]629意思说,凡属动口动笔的事,讨厌人家太俗气,嫌弃人家鄙恶,议论人家的短处,指斥人家失败,都是骄傲。他对家人与子弟的骄傲十分担忧:“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贤弟欲戒子弟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谨记愚兄之去骄去奢,则家中子弟,日念于恭谨而不自觉矣。”[2]629要求其弟先自身做到去骄、去惰、去奢,再教育后辈们保持勤、俭、谦的良好品行。

二、曾国藩家训核心理念的来源与联系

(一)勤、俭、谦理念的来源

曾国藩家书蕴含的德育思想,是曾国藩根据历代先贤的人生智慧、祖传家训,并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及感悟,加以提炼综合而成。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有大量关于“勤劳”的训示与劝诫。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4]是说人民的生计在于勤俭,勤俭就不会缺乏财物。又如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5]3874即告诫家人要养成勤劳、洁净的生活习惯。

历代先贤常推举勤勉。先秦荀况在《劝学》篇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唐代韩愈在《进学解》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7]510阐述了寻求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勤勉。宋代欧阳修在《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7]693则将忧劳提到安邦兴国的高度上了。

曾国藩家族有“耕读持家”的家风。曾国藩根据祖父的遗训,并综合历代治家格言,提炼成治家八字诀,即“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他解释说:“早者,早起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2]536实现这八字诀,“勤”字贯穿其中。

中华民族一直推崇谦虚,如“满招损,谦受益”[8]34。又如《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10]孔子在自己的家乡,表现出恭敬谨慎,好像不会讲话的样子。面对家乡父老,孔子温和恭敬,低调谦和,从不夸夸其谈,来显摆自己的学问渊博。

谦逊的人常思已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曾国藩早年在北京为官时,就立志从事“克己之学”,表现为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勇于改过。他告诫诸弟:“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2]217道光十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求学于涟滨书院,将自己的号改成涤生,自述道:“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2]42能做到自我革新,就能去骄、去奢、去惰。

(二)勤、俭、谦三者的联系

一般而言,勤、俭、谦,三种美德是紧密相连的。亲自参加劳作的人,明白物力维艰,自然会养成节俭的习惯;勤勉上进的人,懂得天外有天的道理,就会虚心向学,保持谦谨的姿态。这三种美德,“勤”是核心与基础。

与勤、俭、谦三美德相反的,是骄、奢、惰三恶习。这三种恶习也是难以分割的。曾国藩在外为官多年,目睹不少纨绔子弟骄奢败家的事例,故多次在家书中告诫弟弟及子侄们,不要沾染骄、奢、惰三恶习。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2]601

曾国藩有时又将骄与奢相连,在家书中说:“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皆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2]332一般官宦家庭子弟在日常生活中,身穿皮袍、呢褂,乘车骑马,又有仆从跟随,自然会觉得高人一等,瞧不起乡人雇工,而难免产生骄傲之心。曾国藩正是洞察了人性的弱点,理解了“俭以养德”的古训,才这样在家书中反复告诫。

他有时将骄与惰并举,说:“傲是凶德、惰是衰气”[2]538,即骄傲将会带来灾祸,懒惰就会招致衰败。又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2]587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是因为太懒惰,而不是缺少天分;而天分高一点的才子,又由于自恃才华而忘乎所以,过于骄傲而招人嫉恨,落得个仕途失意、牢骚满腹,甚至人生失败。这里寓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曾国藩家训核心理念的现代启示

曾国藩生活于晚清时期,已是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了。当今社会形态与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利用曾国藩家训资料开展教育实践时,既需要运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其家训内容,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又应根据现代社会与教育的实际情况加以辩证地思考,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把握尺度,做到与时俱进。

作为曾国藩家训的核心理念,“勤”“俭”“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与实践性,应用范围很广。以下仅从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勤”与“谦”应用于学校德育

曾国藩家书中提倡的“勤”与“谦”,能较好地应用于学校德育。

电源输入测的过电压主要是指电源侧的冲击过电压,如雷击引起的过电压、补偿电容在合闸或断开时形成的过电压等,主要特点是电压变化率dv/dt和幅值都很大。

首先,谈“勤”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中,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先明确学习目的。古人对此有很多论述,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9]336此诗流传很广,激励后世读书人为了功名去奋斗。曾国藩的治学目的明确,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二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2]35可见,他读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还为了进德修业。

当然,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曾国藩所立的德,无非是忠孝礼义廉节等封建道德与伦理观念;所修的业,指的是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圣贤书,以追求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但如果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曾国藩的进德修业符合封建社会发展需求,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当今时代,“进德修业”可重新解读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曾国藩家书中提到的德业并进的学习路径,有点类似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人们大都明白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为了子女有个所谓的好前程,仍是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品德修养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所提倡“勤”,不仅是勤于背诵,还要勤于思考;不仅是勤于理论学习,还要勤于动手,加强实验操作;不仅是勤于课堂学习,还应勤于社会实践,培养各种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学习过程一般是循序渐进的,贵在坚持、有恒心。曾国藩说:“(进德修业)皆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2]92他将进德修业比作积谷存钱,贴切而又浅白。这与当今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是契合的。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异常刻苦,而考入大学后就开始散漫起来,殊不知,学习与进取是贯穿一生的。

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何去面对挫折,迎难而上,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话题。曾国藩一生经历的挫折颇多,如早年困于科场,为官时常受掣肘,带兵时备尝败绩。他信奉孟子所言:“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面对困难,他具有顽强的意志与坚韧不拔的毅力,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2]1309遭受挫折时,“惟有一字不说,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已”[2]1309。他劝告弟弟与子侄们,“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2]1394。他认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2]1328这些人生感悟,是曾国藩的肺腑之言,适用于学校的励志教育,尤其是针对部分内心脆弱、畏缩不前的学生群体。它使人明白,挫折与困难不是绊脚石,而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其次,谈“谦”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谦”是中华传统美德,有谦谨、谦和、谦让等含义。优秀传统家训一般都提倡“谦”德,希望子弟能成为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按照上文曾国藩的说法,自以为高明,在背后议人长短均为骄傲的表现。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现代人多有骄傲的行为而不自知。究其原因,是在内心上对人对事缺乏应有的谦谨。

在现实教育中,需采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谦”德。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学生学习谦让、谦和待人的美德,学会与人分享,有利于增强团结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形成校园师生和谐相处、携手共进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在课堂讨论与学术探讨时,则应提倡据理争辩、追寻真理。如果过分地强调谦虚与礼让,就可能会使学生变得拘谨,缺失质疑勇气,不敢发表独立见解,以至于丧失创新精神。因此,应当使学生明确,谦让是建立在真诚、平等基础上的礼让,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而在社会需要,甚至形势危急、危难之时,则应该勇于担当,敢于毛遂自荐。

当然,这里要分清楚“骄傲”与“气节”。曾国藩说:“气节守于己者也,傲则加于人者也。”[2]364气节是人生操守,指为捍卫国家与民族利益而坚持原则、伸张正义、绝不屈服,是一种高尚的爱国爱民情怀。

(二)“勤”与“俭”应用于家庭教育

曾国藩家书中提倡的“勤”与“俭”,能较好地应用于家庭教育。

首先,谈“勤”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提到的“耕读持家”,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中国古代主要是农耕经济,读圣贤书、求取功名是最好的人生出路;不然,在家乡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也是为人所称道的。当今社会,应对“耕读持家”重新解读:耕,是脚踏实地,每天都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读,用文化、知识、美的事物充盈自己的思想。“耕”和“读”是相辅相成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简而言之,也可理解为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曾国藩强调勤劳治家,亲自为家人撰写功课表,列举了不少具体的农家事务。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勤”学应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勤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勤于家务劳动;不仅是主动参与家庭事务,还应积极参加家族活动;不仅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还应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不只是在教材书本中学,还应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须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曾国藩告诫家人须自食其力,他虽身为封建士大夫中的一员,但对封建社会的剥削与不平等现象也表示出不满,这是难能可贵的。他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2]1394又说:“《天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2]1394可见,勤劳不仅使人活得坦然、无愧于心,还能让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其次,谈“俭”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俭以养德,曾国藩说:“后辈子孙,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2]420奢华与伴随而生的骄惰之气,就是曾国藩最痛恨的恶习。

许多现代家庭在教育子女时,总是琢磨给孩子最好的,从衣食、玩具到教育、生活、工作环境,希望通过自己的汗水为子女博取一个美好未来。其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孩子在温室里长大,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差,是很难成才的。反观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总是强调勤俭。而他的家教是成功的,其后代子孙中涌现出大量名望人士,家族长盛不衰。

在利用曾国藩家书开展家庭教育时,又需根据现实情况加以辩证地思考。曾国藩一生克勤克俭、低调谨慎,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例如,曾国藩在为京官期间,其父曾写信告诫要“节劳、节食、节欲”。这封家信既饱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又指出过于劳累而得不到及时休息、调养,就会积劳成疾。曾国藩属于过度勤奋的一类人,曾感叹:“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之光阴。”他的年寿仅六十二岁,与长期劳累、缺少休养不无关系。

结 语

曾国藩愈到晚年,其人生感言愈为精彩,如:“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2]1793他解释道:“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安。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2]1785“必廉于取而俭于用,劳于身而困于心,而后为鬼神所钦伏。”[2]1793慎独、主敬、求仁,侧重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只有心怀仁爱、慎小谨微、专静纯正,才能外显出温润谦和的君子风度;习劳,则强调外在的行为实践,劳于身、俭于用、廉于取,必定受世人敬佩,为鬼神钦伏。他的这种内外兼修的自律,是值得后人思考与学习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挖掘传统家训的精华,应用于当今学校与家庭德育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建设和睦幸福家庭,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作为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曾国藩家书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常读常新。

猜你喜欢

家书家训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清晨忆家书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一封家书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曾国藩吃牢饭
重读“红色家书”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家训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