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女德中的智德视域及其现代建构

2020-01-01崔丽萍

武陵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智慧

崔丽萍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学界对当代女性境遇的反思,女德研究成为当前的学术热点之一,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还出现了两部学术专著,它们分别是陈佳的《先秦时期女德研究》(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和俞士玲的《汉晋女德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这些成果主要集中探讨传统女德的形成原因、发展历史、主要内涵、文学建构及其现代价值。但基于现代背景下,对现代女德系统建构的研究成果则相对比较单薄,也是目前急需填补的空白,本文的探索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展开的。

一、传统女德建构的意图和内涵概述

在社会生活中,甚至学术界,对女德的认识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对女德的反感、轻视,甚至愤怒;另一种是对传统女德的无限仰慕、推崇,甚至美化。这两种倾向在学理上都根源于对女德宗旨的误解和对传统女德认识的偏差。因此,笔者虽然旨在阐述传统女德中的智德视域及智德在现代女德建构中的走向和地位,但在此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以下两类问题:第一,女德的宗旨是什么?是否女德无论其内涵为何,其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第二,如何正确认识传统女德?首先,现代女德建构的宗旨是女性自身的幸福,以及由女性自身价值而构造的社会价值,即社会安定和谐。所以,提倡女德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而是探寻女性的幸福之路,这是研究女德必须坚持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人畏惧反感女德?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女德的负面价值过重,同时也因为我们对传统女德的正面价值挖掘不够。

(一)传统女德建构的意图

对于为什么要建构女德,一般人认为是为男权社会服务的,它是男权等级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通过塑造“一个温柔端庄的淑女,一个贞洁忠诚的妻子,一个贤明慈爱的母亲,一个孝敬恭顺的媳妇(女儿),一个勤俭持家,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内人”①而服务于主流社会群体,这种看法应该是不错的。现在要讨论的是传统女德建构者是否完全基于他者视角而没有顾及到女性自身?答案是否定的。《女诫》②被誉为女德第一书,在其《原序》中,班昭交代了她著述的意图:一是恐诸女“不闻妇礼,失容他门,取辱宗族”;二是希望《女诫》可以帮助诸女,“俾助汝身”,使诸女在夫家不犯过错,生活顺当。“取辱宗族”是外在视角,但“俾助汝身”却是基于女性自身的视角。《女诫》是一个母亲送给即将出嫁女儿的最好礼物,可以助益女儿生活幸福。此外,在《进女孝经表》中,作者郑氏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郑氏的侄女被册封为“永王妃”,为了解决侄女遇事不知道怎么处理、“夙夜忧惶,战惧交集”,而做《女孝经》予以训诫。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德著作多为女性所做③。因此,“女人何苦要为难女人”的问题就不是“为难”,而是女性智者④为大众女性谋划好的出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主体道德氛围下,女性只有自觉自愿地扮演好各种角色,才能得到社会主流群体的肯定,获得平和安定的生活。只是这种出路在当今两性平等平权的背景之下显得有些可笑可悲罢了。境况变了,女德的内涵也应该发生改变,但女性自身的视角⑤,追寻女性幸福的宗旨不应改变,这就是现代女德建构的价值所在。

(二)传统女德的主要内涵

学术界一般将传统女德的内涵概括为“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三从四德”“从”“节”“孝”“勤”[1]。传统女德的观念起源于先秦的儒家经典中⑥,而被后世的女德倡导者不断强化发展,成为传统女德的主脉络,如汉代的班昭提倡“卑弱”“敬顺”“四行”(四德)“曲从”(《女诫》),唐代的宋若莘认为“名家之女,四德粗全”(《女论语·序传》)、“立身之法,惟务清贞”(《女论语·立身》),明代的徐皇后认为女性应“体柔顺,率贞洁。服三从之训,谨内外之别。勉之敬之,始终惟一”(《内训·谨行》),清代的史搢臣认为“妻虽贤不可使与外事”(《愿体集》)。但是,如果认为传统女德只讲“男尊女卑”“男外女内”“三从四德”“从”“节”“孝”“勤”,就把传统女德简单化了[2]2,也过于负面化了。传统女德倡导许多具有普适价值的德性,如“贤明”“仁智”(《列女传》⑦),“谏诤”“守信”(《女孝经》),“礼以制心”“积善迁善”“慎言谨行”(《内训》),“忠义”“才德”“智慧”“慈爱”(《女范捷录》),“母教”⑧等,都是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在当今社会依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便是基于这些普适性德性,论述智德的传统内涵、现代建构,及其在现代女德建构中的重要地位的。

二、传统女德中的智德视域

很多人受“女子无才便是德”⑨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传统女德不讲才能和智慧,这是对传统女德的误解。汉代刘向《列女传》共七卷⑩就有三卷论述女子的才能和智慧,它们分别是《贤明传》《仁智传》和《辩通传》,而《母仪传》“小序”指出,母亲应该具备的德性之一便是“贤圣有智”。唐代的郑氏在《女孝经·贤明章》开篇就肯定了女子的才智,认为:“人肖天地,负阴而抱阳,有聪明贤哲之性,习之无不利,而况于用心乎?”明代吕坤说:“圣人贵德,尤贵有才之德。”⑪其《闺范·善行·妇人之道》列举了“明达之妇”和“文学之妇”的典型,《闺范·善行·母道》列举了“智母”的实例,以此充分肯定女性的见识、机智、权变和文学才华。明代刘氏《女范捷录》的《智慧篇》全面阐述了女子应该具备的各种智慧,《才德篇》分析了“德”与“才”的关系,有力驳斥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清人章学诚也认为:“古之贤女,贵有才也。前人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者,非恶才也。正谓小有才而不知学,乃为矜饰骛名,转不如村姬田妪,不致贻笑于大方也?”(《妇学》)由此可见,智德是传统女德的重要内涵之一。笔者在下文将分类阐释传统女德中的智德视域。

(一)明智

《女范捷录·智慧篇》开篇即说:“治安大道,固在丈夫,有智妇人,胜于男子。远大之谋,预思而可料,仓卒之变,泛应而不穷,求之闰阃之中,是亦笄帏之杰。”认为治国安邦虽然是男子的责任,但是有智慧的妇人往往有远大的志向,能统筹谋划,预料世事的发展趋势,能从容应对仓促之变,才智远胜于男子,成为女中豪杰。按其上述之言和《智慧篇》所举实例,刘氏所谓的“智”应包含谋略之智、预世之智、应变之智、识人之智、仁爱之智。另外,《列女传》的“贤明”“仁智”,《女孝经》的“贤明”,《闺范》的“明达”和“智母”论述旨趣与《智慧篇》类似,“有智妇人”都有对社会政治人生的见识、预知、谋略和通达权变,故笔者将上述之智统合纳入“明智”条目之下。

1.谋略之智。刘氏认为有智慧的女子往往比男子更加胸怀天下,志向高远,有见识、有谋略,“齐姜醉晋文而命驾,卒成霸业”(《女范捷录·智慧篇》)就是典范。齐姜的雄才大略在《列女传·贤明传·晋文齐姜》传中有详细记载:晋文公因乱奔齐,齐桓公将本宗女嫁之,即为“齐姜”,并且对晋文公甚为优待:出门有二十乘马的排场,致使晋文公乐不思晋,齐姜苦劝晋文:“夙夜征行,犹恐不及,况欲怀安,将何及矣!人不求及,其能及乎?乱不长世,公子必有晋。”齐姜的意思是,文公你就算日夜奔波,也怕来不及成就大业,怎么可以贪图安逸?这样大业如何可成?人如果没有追求,肯定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为齐姜预测晋之乱不可能长久,晋文公终能得晋。但由于晋文公不听劝谏,齐姜就与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合谋,将晋文公灌醉强行带出齐国,最终晋文公掌晋国权柄,称霸诸侯。这则传记高度赞扬了齐姜的见识、胆识和谋略,她不仅有高远的志向,宽阔的视野,还可以在晋文公不听劝谏之下,从容谋划,强行将其送走,助其成就霸业,成为历代贤妇、智妇的典范。

此外,《智慧篇》和《贤明传》都标榜“齐相御妻”,认为其能为夫谋划,劝夫戒骄,躬行仁义,最终使齐相御者位列大夫,御者妻也成为“命妇”。如若齐相御妻和御者一样满足于做一名驾车手,没有远大的志向和谋略,就不可能夫贵妻荣,传为佳话。另外,汉代丞相杨敞的妻子也是一位见识卓越、胆略非凡的女性,“妻促夫出而定策,以立一代之君”(《智慧篇》)。大将军霍光欲废邑昌王而立宣帝,前往丞相府与杨敞商量,杨敞胆怯退缩,其妻促之曰:“废昏立明,何等大事,而畏缩如此。今不出,明日议成而灭族矣。”[3]138杨敞乃定策立宣帝,以功封平通侯。若非敞妻,真可能毁家灭族矣,何况封侯?智慧女性,何等见识,何等谋略,于今亦不多见。

2.预世之智。俞士玲认为《贤明传》和《仁智传》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过《贤明》偏重对社会、人事的把握,《仁智》偏重对天理、祸福的预知能力”[2]20。分析《仁智传》15篇可知,俞士玲的判断是合理的。虽然《晋范氏母》《鲁漆室女》体现了范母和漆室女的仁爱之智,但其预知祸福、推测世事发展的智慧也是非常明显的。整个《仁智传》都遵循传主预测谋事,预测得到验证的叙述模式展开,如《许穆夫人》描述了卫懿公的女儿、许穆公妻子的言行。当初许国和齐国都向卫国求亲,卫懿公想将女儿许配给许国,其女(许穆夫人)认为将她许配给齐国更有利,可以在战乱时得到齐国的援助,但是卫懿公不听,将其嫁给许国,后卫国果然在危困之时许国无法救助,齐桓往而存之。这充分显示了许穆夫人的见识和预世之智。

《女范捷录·智慧篇》也列举了许多有见识的女性,她们能见微知著,做出明智的选择和谋划,并显达于后世,如“颜女识圣人之后必显,喻父择婿而祷尼丘。陈母知先世之德甚微,令子因人以取侯爵”,颜女预料到圣人之后必然显达,告诉其父择梁叔乞为婿,后生仲尼,颜女因其子而名留青史。陈婴母亲知道陈家先世无大德,奉劝儿子择主而事,以取封侯,后陈婴果封棠邑侯,其母功不可没。还有一类女性能预知祸福,果断放弃荣华富贵,避祸全身,如“陶答子妻畏夫之富盛而避祸,乃保幼以养姑;周才美妇,惧翁之横肆而辞荣,独全身以免子”。

3.识人之智。对天理、祸福、世事发展的预知,往往伴随着对人的才能、性情、德性的判断,即识人之智。比如,赵括的母亲在比较了赵括和他父亲赵奢之后,认为赵括不体恤下情,不仁爱下属,爱财重利,疏于国事,所以“不可使将”(《仁智传·赵将括母》)代替廉颇抵御秦国,“便之为将,必丧师而辱国也”(《智慧篇》)。但孝成王没有听从赵母的谏言,后赵兵果败,括死军覆。赵括的母亲因提前上书阻止过此事,而获得了赦免权,故赵括家族得以留存。有智慧的女性,往往能通过细微之处,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和发展趋势,括母如此,鲁公父文伯母、房玄龄母亦如是。

公父文伯是鲁国相,文伯死后,他的姬妾非常悲痛,有的甚至自经以殉葬,但是前往吊唁的士大夫俱无戚容,文伯的母亲通过这一点即知文伯独钟爱于妾妇而简贤弃礼,故“识文伯之不好贤”(《智慧篇》)。房玄龄的母亲仅仅“隔屏窥客”(《智慧篇》),即知房玄龄的朋友气度不凡,皆“卿相之器也”(《智慧篇》)。此后,与房玄龄交往的杜如晦、薛元敬等皆为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此等识人之智确实可称为“笄帏之杰”。

4.应变之智。吕坤在《闺范·善行》中多次称赞女性的应变之智,除了前面提到的“詹氏女”以其机智保全父兄,还有“梁氏全夫之智,临变不迷,从一之贞,再生不易”[4]96。此外,还有一个在淮扬为帅之人的仆人之妻,此仆人非常骁勇,在经过芒砀这个地方的时候被盗贼所杀,仆妻非常悲痛,但在盗贼面前,她佯装自己之前是被仆人强掳为妻的,因此非常感谢盗贼的相救之恩,并许诺以重金回报,在获得盗贼信任后将盗贼引入村社擒之。吕坤认为:“仓促之际,恐惧之心,智者且暄然失策,况妇人乎!乃能以节义之语,触盗贼之怜,既免杀辱,又报仇雠,智深勇沉,烈丈夫所让,孰谓斯人而有斯识耶?”[4]117“智深勇沉,烈丈夫所让”与“有智妇人,胜于男子”异曲同工,吕坤与刘氏对女子之智的高度赞扬甚为契合。虽然古代女德中的应变之智与贞洁、孝悌联系在一起,但其无损于“有智妇人”的“应变之智”。

此外,在《智慧篇》中刘氏就应变之智还列举了一些典型实例,如“有缗娠少康而出窦,遂致中兴”,夏相夏寒浞篡帝位,帝妃有缗氏怀孕,而藏匿于墙壁之中躲过此难,后逃归母家,而生少康,少康长大后灭夏寒浞,中兴夏室。如果没有有缗氏的机智应变,保全自我和子嗣,少康中兴将成为虚言。

5.仁爱之智。仁爱之智就是基于仁爱的智慧和基于仁爱之心的行为与话语,如“漆室处女,不绩其麻而忧鲁国;巴家寡妇,能捐己产而保乡民”“漂母哀王孙而进食,后封王以报千金”(《智慧篇》)等。这种仁爱之智在《列女传·仁智传》中有记载,一是《鲁漆室女》,与《智慧篇》的“漆室处女”说的是同一人;二是《晋范氏母》,范氏母是晋范献子的妻子,他的三个儿子去赵简子那里游玩,赵简子在园子里骑马,嫌园子里的树碍事,问他们怎么办?老三认为应该开放园圃,让民伐木,然后将木头贱卖于民,这样既能悦民又能解决问题,但是,范母却认为,这样做是欺诈百姓,有违仁义,而且断言:“终灭范氏者,必是子也。”后果然应验。这则传记秉承《仁智传》的一贯传统,所阐明的预世之智,也与“仁爱”关系密切。

因此可知,“有智妇人”的智慧往往并非一种。齐姜的谋略之智中包含着其对晋国局势的预料,有缗氏的应变之智中包含着深远的志向,杨敞妻子的谋略中透露出其沉着冷静的应变之智,陈婴母亲的预世之智中包含着其对儿子未来的谋划,赵括母亲正是因为认识到赵括的能力,才能预知赵兵必败,漆室之女对鲁国的忧虑是基于其对鲁国局势发展变化的预知,范氏母的仁爱之智中亦包含着预世之智和识人之智。本文为了凸显女性的智慧类型而根据女性具有典范意义的主要智德进行了分类论述。

(二)才智

才能和智慧是一致的,具有表里内外的关系,内在的智慧达于物,往往表现为明识和才智。所谓明智,是指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智慧,而才智主要指某一项具体的才能,如认知才能、创作才能、善辩才能、理家才能和专业技术才能等。

1.认知之才。认知才能相对于其它才能有一定的特殊性。认知的对象如果是社会政治人生,就是一种见识,这种见识是谋略之智、预世之智、识人之智、应变之智、仁爱之智的基础。而认知的对象如果是某种特定的知识,就表现为认知的才能,如知书识字,达礼通经,见闻广博。此处特指后一种意义上的认知。

在《智慧篇》中,刘氏高度赞扬了管仲姬妾婧的才智。齐桓公出游遇贤者宁戚,感其贤,使管仲迎之,宁戚说:“浩浩乎!白水。”管仲不解其意,五日不朝,非常忧虑不知如何回禀桓公,婧知道后,告诉管仲,“浩浩白水”出自一首古诗⑫,意即宁戚愿意出仕,管仲不辱使命,后桓公任命宁戚为相,齐国大治。如果不是因为姬妾婧的博学多才,管仲将无法明了宁戚的意愿,更无法完成使命,齐国自然也无法得到贤相。女子之才,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不能小觑。此外,《才德篇》也列举了许多达礼通经的女性,如“宣文之授周礼,六官之巨典以明”,宣文是前秦太常韦逵的母亲宋氏,世习周礼。当时周礼残缺,苻坚封宋氏为宣文君,升堂讲解周官六则,使周礼之学大明于世。再如“汉伏氏之女,传经于帝”。汉文帝时,《尚书》残废,老儒伏生知之,但年逾九十,手不能书,口语不清,赖其孙女听其言而录之,《尚书》才得以传世。而这些女性也因其才能留名青史。

此外,章学诚在《妇学》中探讨了上层妇女知书识字、达礼通经的原因:“男子弧矢,女子鞶帨,自有分别,至于典礼文辞,男妇皆所服习。盖后妃、夫人、内子、命妇,于宾享丧祭,皆有礼文,非学不可。”[5]491在章学诚看来,古代男子佩戴弓箭,女子佩戴小囊和毛巾,自有分别,但是后妃、夫人、内子、命妇都得参与宾享嘉宴、丧葬祭祀事宜,故不得不学习典礼文辞,其中就不乏高才博学者。

2.创作之才。《女范捷录》的《才德篇》高度赞扬了女性的创作才能,如“大家之《续汉书》,一代之鸿章以备。《孝经》著于陈妻,《论语》成于宋氏。《女诫》作于曹昭,《内训》出于仁孝。敬姜纷绩而教子,言标左氏之章;苏蕙织字以致夫,诗制迴文之锦。柳下惠之妻,能谥其夫”,《才德篇》不仅对班昭、陈邈妻郑氏、宋如莘、仁孝皇后等推崇备至,而且对敬姜的教子言论、苏惠的回文诗、柳下惠妻子的诔文大加赞赏,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创作才能的多样性。“有智妇人”不仅能续写史书,传承文化;还可以言载哲思,教化人心;更可以创作诗文,传情达意。即便是吕坤认为蔡文姬、李清照、朱淑贞等女性作家德性平庸,不能刊入《闺范》,成为道德典范,但也称赞她们是咏雪赋诗的高才[4]117,而且在《闺范·善行》中列出“文学之妇”⑬条目,意味着对女性文学才能的肯定和欣赏。

章学诚的《妇学》整体上对妇女的创作才能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认为春秋以前“内外诸传、诸侯夫人、大夫内子,并称文能道,故斐然有章”,邓曼、穆姜、鲁穆伯之令妻等都“文采风流,与名卿大夫有何殊别”[5]492。只是战国之后,偏向词章文采,所以妇女的著作也逐渐偏向华丽,以至于后世,多以才骛名,渐失雅正清静之旨。即便如此,章学诚依然赞叹:“李易安之金石编摩,管道升之书画精妙,后世亦鲜有其俪矣。”[5]494以德论才,虽有雅才、小才之分,但女子的才情本身往往会超越世俗的评判标准,直达人心,经久不灭。

3.善辩之才。《列女传·辩通篇》记载了15位善辩的女性,其中《齐伤槐女》《赵津女娟》《齐太仓女》三传亦录入吕坤的《闺范·善行·女人之道》[4]68-70,这些传记中,女性一般通过自己的机智善辩和能言善道解决人生中的难题,这种叙事模式也被《今列女传》采纳。在《列女·辩通篇》中记载了咸丰九年(1859年)冬遴选秀女的过程中,一待选秀女因受不了严寒侵体,语出不敬之词逆反帝听,后因其言辞合理、切中时弊,咸丰帝恕其无罪,并罢选秀女。这则故事影响很大,流传甚广。此外,在《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了马伦在新婚夜与夫婿袁隗三难三辩的故事:

汝南袁隗妻者,扶风马融之女也。字伦。隗已见前传。伦少有才辩。融家世丰豪,装遣甚盛。及初成礼,隗问之曰:“妇奉帚而已,何乃过珍丽乎?”对曰:“慈亲垂爱,不敢逆命。君若欲慕鲍宣、梁鸿之高者,妾亦请从少君、孟光之事矣。”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今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辞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

袁隗一难马伦奢华,二难其不悌(姊未适而先适),三难其父治理之才,都被马伦轻松化解。马伦非常善辩,存于内,博学多才,机智灵动;表于外,言辞犀利,诙谐反讽。“有智妇人”内外圆融,释情达性,马伦是也。

4.理家之才。古代女子虽然局限于内,但并不如想象的那么轻松,男子志于外,女子安于内,将整个家庭甚至家族内务管理妥当并非易事,需要有非常高明的管理才能。因此,古代女德中,强调最多的应该是女子的理家之才,包括教育孩子、辅助丈夫、和谐人际关系、接待宾客、管理仆婢和家财等。

首先,母仪、敬顺、孝道是古代女德的主弦律,对此《列女传·母仪》《女诫·敬顺》《女孝经·贤明》《女范捷录·孝行》等都有论述。女性应承担教育子女、辅助丈夫、和悦父母公婆的责任,因此,古代女子必须具备的生存才能就有教育才能、辅佐才能和侍奉才能。其次,除了丈夫子女父母公婆,一个家庭(家族)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其他成员,如姑叔、姒娣、姊妹、兄弟、亲戚等,“有智妇人”还必须具备交际才能,使家庭(家族)和谐安宁、不起纷争。社会交际再往外扩,往来宾客的宴请应酬,也是妻子的职责,如《内训·待客章》《新妇谱·款待宾客》都专章论述了女子的待客之道,《人生必读书》[4]193-208等也有相关论述。再次,古代女性还应该具备管理才能,主要是管理仆婢,《王孟箕家训》“御下篇”专章论述了女子的管理之道,《新妇谱》“待堂上仆婢(二条)”“待本房仆婢(四条)”“母家奴婢”更是分类阐释了女子对仆婢的管理要求,可谓用心良苦。

在古代,一般认为管理家产是男人的事情,重大的财产分配都由男人负责,但是因为妇女掌管内务,也有一定的财产支配权,因此,《女论语·营家章》《女范捷录·勤俭篇》都认为女子应勤俭持家。清代陈确的《新妇谱补》也有《勤俭》篇,认为“勤俭乃立家之本”,有见识的妇女应该淡泊于物,超脱物外,“家虽富厚常要守分,甘淡泊,喜布素,见世间珍宝锦缯,及一切新奇美好之物,若不干我事,方是有识见妇人”;在《有料理有收拾》篇中,陈确指出“凡物要有收拾,凡事要有料理,此又是勤俭中最吃紧工夫”,即持家,管理家财,不仅要勤俭,还要懂得统筹安排,协调处理,该大方时大方(待客),该节俭时节俭(居家),此是谓“妥帖”。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荡子嫖赌,致费祖宗基业”时,新妇应“苦谏作家,坚守田产,允称哲慧”。《新妇谱·敬丈夫(六)》里说甘于淡泊,即是“见识”;能“坚守祖业”,即是“哲慧”。当然,由于女性的智慧长期被局限于方寸之内,气象也越来越小,这是应该看到的。

5.职业技能。古代女德范围比较宽广,除了内在品性(德),还包括“言”“容”“功”,即班昭所谓的“四行”,“功”有时也称为“工”,指女性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班昭认为:“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女诫·妇行》)徐皇后认为:“人道重夫昏礼者,以其承先祖、共祭祀而已。”(《内训·奉祭祀章》)“共祭祀”,就是说,辅助丈夫完成祭祀是妇女的重要职责。清代查琪认为:“一应女工,及中馈⑭等务,是妇人本分内事,非有奇才异能可炫耀也。”(《新妇谱补·逞能》)章学诚认为,“然易训正位乎内,礼职妇功丝枲。《春秋传》称赋事献功,《小雅》篇言酒食是议,则妇人职业,亦约略可知矣”[5]491,即妇人的职业有“丝枲”(纺丝绩麻)、“赋事献功”(在冬祭上献上丝枲、布帛等,是“共祭祀”的一部分)、“供酒食”。因此,古代女性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纺织、刺绣、缝纫技能;二是烹饪技能。古代女性的分内事,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专业技能,非心灵手巧、刻苦训练恐不能为。

综上所述,古代女德的智德视域是非常宽广的,虽然在“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格局下,普遍强调女子的理家才能和职业技能,但是“有智妇人”的认知才能、创作才能、善辩才能、谋略之智、预世之智、识人之智、应变之智、仁爱之智也多有体现。虽然古代学人在称赞女性智慧时常伴有忠贞、孝悌、贤明和仁爱的评价,但智慧本身并不局限于此。虽然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的广泛性、持久性和高度的传承性,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对女性基于整体的才智的肯定性、绝对性认识远未能形成”[2]80,但智慧是人类之追求,就算是基于男性的视角,在社会的最下层,也有对智慧女性的呼唤,“好妇人,晓大事,夫前不题小话子”[6]。当代女性应传承先贤的智慧之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开创新智。

三、现代女德建构中的智德走向

现代女德应建构在三个基础之上:一是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二是传统女德中的普遍价值,三是合理的性别理论⑮。智德作为现代女德的内涵之一,其建构也应遵循这三个向度。前文所述传统女德中的智德内涵,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应被现代女性智德容纳和进一步发展。下面笔者将在社会现状和性别平等差异理论⑯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女性智德建构的基本走向。

(一)抉择之智

1.抉择的必要性。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限制在私人(家庭)领域,“男外女内”“男不言内,女不言外”[7]419是社会整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女性亦将这种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觅得良婿,组织家庭,相夫教子、侍候公婆、打理家务是绝大多数女性唯一的选择。这种选择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被选择和被安排,它是一种没有自主权的非自我选择。当今社会,女性不再被限定在私人领域,而是可以与男性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公共生活领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在传统社会女子不能选择,虽然要担负被选择的后果,但由于不用承担选择失误的责任,好像也就不需要太多抉择的智慧⑰。能选择并不意味着会选择,自由只有把握在能自由的手中才会有更大的价值,不然就会导致灾难甚至毁灭。当代女性虽然获得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并不意味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因此,必须强化女性的抉择之智,学会选择最符合自己的道路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2.抉择类型。首先是婚姻抉择。传统社会奉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法则,不婚人群是社会中的另类存在,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被迫”不婚,而不是主动选择不婚。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法律制度完善及意识形态的变迁,出现了“第四次单身浪潮”[8]“不婚族”“剩女”“女光棍”等社会现象,而且有研究表明,许多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主动选择不婚,是目前我国单身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9]。其次是工作抉择。当女性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工作时,并不存在抉择问题,因为已经“被选择”,关键是当丈夫的收入能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时,工作或不工作才成为一种选择。有研究表明,这种情况下有许多女性会选择职场生活[10]。再次是生育抉择。传统社会中,不育是被歧视和被排斥的[4]59,所以不存在生不生育的抉择问题,而在当下,“丁克”族、不育主义还没有退潮,“全面二孩”政策便响亮出场,生不生孩子的话题逐渐被生不生二胎的焦虑和抉择所取代,特别是对许多职业女性来说,抉择甚难。

3.抉择过程。人活着随时随处都要做出选择,上述三种类型的选择是当前女性普遍遭遇的抉择难题:婚/不婚、育/不育、一胎/二胎、工作/不工作的抉择,对女性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具有深远影响。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首先要认知自己,对自己做出明智判断,即:对自己有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能胜任什么、追求什么等等要有明确判断,对自己一无所知却能做出明智抉择是不可能的;如果选择的结果恰好适合自己,那就是幸运的。其次要对相关的人事、社会状况进行了解和准确判断。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孤立生活,如果把自己隔离于他人和社会之外,虽然能了却许多烦恼,但也注定一生孤苦。因此,了解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及国家的需要对我们的抉择同样非常重要。最后要明白“十全十美”是人类的理想,也是人生的渴望,但终究只是理想而不能求全责备。人生有限,人生无常,我们不可能得到渴望的全部,唯有“抉择”才是人生,只要能做出明智的合乎自身的选择,人生才能无悔。

(二)承受之智

1.是度过风险人生的需要。人的一生都处在风险之中,有可以预料的风险,也有无法预料的风险;有因自己无知无能而导致的风险,也有由不可知的外力带来的风险;有内部风险,也有外部风险;有健康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等。因此,不管女人做不做选择,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有风险:不婚不育有可能要面对寡淡的人生;做全职太太,有可能被社会边缘化甚至婚姻破裂;工作,也可能因为双重角色的冲突而陷入两难。人生不会重来,历史不可逆转,生于今时今日,女人是幸福的,至少可以与男人并肩而立,享受风和日丽的华彩人生。只是,有风和日丽就有狂风暴雨,只有做好万全准备,具有强大的心智,女人才能站立于天空之下,经久不衰。

2.坚强心智。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角色定位比较简单,主要集中在家庭内部,如女儿、妻子、母亲、婆婆等,其矛盾冲突基本上也限于家庭内部,比较单一,社会公共领域对女性的普遍要求比较低,相对应的生存压力也较小,所需的心理承受力也偏低。但是当今社会,女性一旦走出家庭进入职场,担任一定的职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承受相应的工作压力。享受相同的教育和同工同酬是女性经过艰苦斗争才获得的权利,但是,如果女性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拿着相同的报酬却无法承担相同的责任,那么,又凭什么可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就算被赋予相同的权利,也终究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失去权利。因此,女性只有增长才智,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进承担责任的勇气,才能真正拥有权利,实现与男人的平等平权。

3.柔而不弱。女人经济独立了,心理强大了,不再躲在男人的背后哭泣而寻求援助了,男人在惊叹之余,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指称这群女人,女人也无法找到更好的词汇来表达自己,于是,“女汉子”一词⑱横空出世,或褒或贬,不一而足。“女汉子”概念背后,隐含着男性视角下女性应该具有的性格特征:依附、柔顺、脆弱、贤淑等,这也是传统女性的典型特质。但是在当今社会,独立和强大是否意味着性别趋同化,女性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才是“女性”本然应有的特征呢?

首先,性格趋同化是以男性为参照的,其合理性值得质疑。其次,性格本来就是社会文化内化后的产物,不同时代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是一种文化必然,改变传统女性依附、脆弱的性格是当代女性的使命。再次,性情温柔贤淑并不意味着内心脆弱和依附,“柔”,柔韧,含有弹性之意,对应的是“刚”“硬”;“弱”对应的是“强”,因其意近,常合用混用,但是事物具有“柔性”,并不意味着其本身就“脆弱”“软弱”,不然水性至柔,又怎会“水滴石穿”?因此,“柔而不弱”“外柔内刚”应该是当代女性不错的选择,性情温和,婉转曲达⑲,既不失传统之美,又能应对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然尽善尽美,人之所愿,但有不可强求者,宁可失“柔”,亦不可失去内心的强大和刚强。再则,温柔贤淑是美,爽朗豁达、果敢坚毅也是美,女性之美,千变万化,不可屈于一端。

(三)协调之智

传统女性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家庭(家族)内部,其要协调的关系大多也是家庭(家族)内部的关系,面对的冲突主要有人际关系冲突,如夫妻冲突、婆媳冲突、母子(女)冲突、姑叔姑嫂冲突、姒娣冲突、妻妾冲突、主仆冲突等,也有日常用度上的冲突,如自用节俭和待客大方冲突,自己节俭和公婆宽裕冲突等。此外,传统女性还要对家庭(家族)的饮食和女工诸事宜做出协调处理,因此,需要一定的管理才能和协调之智。当代女性活动范围扩大,除了要协调上述各种冲突、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事务之外,还要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职场内部关系等,这就对女性的协调之智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普遍存在,但是有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女性面临的工作与家庭冲突比男性程度要高[11],而且中国已婚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承受的工作与家庭冲突最高[12],特别是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有些被迫离职[13]。有些女性则遭受性别歧视[14],在职场中的生存压力增大,自我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是我国当前职业女性的普遍遭遇。面对这种现状,女性除了期待国家制度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达外,还应做好适当的心理调适,在强大心智、坚定抉择的基础上,协调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家庭内部各种角色以及职场内部的各种矛盾冲突,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自我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女性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出困境,因此协调之智在当前状况下无疑是女性亟待提升的智慧。

(四)专业技能

传统“女工”主要指“丝枲”和“供酒食”,即纺织、刺绣、缝纫、烹饪等,但当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⑳,各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技术含量,特别是专业技术职务,则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了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当的,如高等学校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工艺美术师、建筑师、建造师、会计师、经济师、律师、医生等职业都需要非常高的专业技术才能。女性要想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各种职业领域驰骋,就必须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特别是各种专业技能。

四、智慧架起通往幸福的桥梁

上文梳理了传统女性拥有的智慧及当代女性应该拥有的智慧。可是,为什么要拥有智慧?拥有智慧的女性就一定能幸福吗?答案不是确定的,因为只要有一个智慧女性遭遇到不幸,肯定的答案就会受到质疑。但智慧是我们所能找到的通往幸福的最好桥梁。

李桂梅、欧阳卓灵在《当代中国女性道德状况调查》中指出,“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无论年龄大小,受教育程度如何,都认为现代女性及其家庭要过上幸福生活,女性自己必须有较高的道德素质”[10]。道德素质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反映,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从中国思想传统而论,道德素质就是德性与德行,智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涵之一;从西方哲学传统而论,智慧是道德合理的尺度,是道德合法的标准。因此,可以说,有智慧不一定幸福,而没有智慧则很难获得幸福,或者说,没有智慧而获得的幸福是一种被赋予的幸福,是非自觉状态下的幸福。被赋予的幸福会随着赋予者的停止赋予而终止,非自觉状态下的幸福会随着被赋予者的自觉而改变。这种幸福显然不是真正的幸福。

此外,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千古流传,每个女孩都梦想自己是一位公主,会遇到一位白马王子。他英俊潇洒,温文尔雅,博学多才,刚毅伟岸,高贵多势,富贵多金,情比金坚,忠诚无二,可以承担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苦难,可以使自己无忧无虑,一生安康。如果这种幸福真的存在,那是无可比拟的。只可惜这种幸福让男人背负太多,终将压垮他,而女人的幸福也随之幻灭,女人将陷入悲惨的境地。因此,女性应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幸福,那就是和男性比肩共同承担生活中的苦难,共同享受生活中的绚丽多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打造一条通往幸福的路。这条路也许崎岖不平、荆棘丛生,但因伴有自己孜孜以求的活力之美、心灵激荡的智力之光,因此是最现实和最真实的幸福,是女性能把握住的幸福。

注 释:

①吕坤《闺范·善行》将女性应遵守的规范概括为“女子之道、夫妇之道、妇人之道、母道、姊妹之道、姒娣之道、姑嫂之道、嫡妾之道、婢子之道”,司马光《温公家范》中针对女性的规范有母、女、妻(对丈夫)、妇(对公婆)、姑(对侄子)姊妹、舅姑(婆婆)、妾、乳母、保姆。

②有些学者,特别是从文学角度研究女德的学者,倾向于将刘向的《列女传》列为女德专著之首。

③女德著作《女诫》《女孝经》《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温氏母训》等都是女性所做,作者分别是班昭、陈邈妻郑氏、宋若莘(华)、仁孝文皇后徐氏、王相之母刘氏及温璜之母陆氏。

④《女论语》的申释者宋若昭,因文词高洁,不愿嫁人,官拜尚宫,教授皇子公主,被称为“宫师”。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时代都有才能卓绝的女性,这些女性对当时的处境自觉自知,通过“不嫁”而保持自身的价值。但同时,她们很清楚大众女性,只有通过归属男性,才能获得生存之地。这就解释了其行为的矛盾性,自身的“不嫁”与她人的“依附”。

⑤《王孟箕家训——御下篇》开篇即说“妇女之德,即妇女之福也”。从表面上看,班昭和王孟箕都认为德福一致,但实质差别很大。女性视角下,以福为先,为福而德;男性视角下,因德获福,德在福前。现代女德建构只有从女性的视角,才能最切合女性自身。

⑥吴效马等学者认为“男尊女卑”思想源于《周易》的“阴阳乾坤”学说;学术界一般认为“男外女内”思想发端于《礼记·内则》的“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三从四德”直接来源于《仪礼·丧服·子夏传》和《礼记·昏义》。“从”“节”“孝”“勤”是现代学者黄明理、张超对传统女德内涵的概括,详见《试论中华传统女德及其现代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 5期)一文,其中有各种德目的源流梳理。

⑦除了刘向的《列女传》,还有解缙等撰《古今列女传》、董希周辑《新续列女传》、汪宪撰《列女传》、佚名辑《今列女传》等。文中《列女传》如没有特殊说明都指刘向编撰的《列女传》,也称《古列女传》。

⑧“母教”,严格地说不是一种德性,而是母亲的一种责任,它是传统女德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母亲,不仅要慈爱,更重要的是教导子女,这种思想遍及各种女德著作,在当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故列于此。

⑨语出陈继儒《安得长者言》一文辑录古人的话“男子有德便有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⑩有的版本将每卷的“颂”辑为一卷,是为第八卷,本文参考绿净译注《古列女传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

⑪语出《闺范·善行·女子之道》,见(清)陈宏谋辑,《五种遗规》译注小组译注《教女遗规译注》第76页,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吕坤的“女子之道”包含孝女、烈女、贞女、廉女,文中的引语是吕坤对詹烈女的评价和赞扬,虽然吕坤没有单独列出“智女”,但其对“女子之智”的肯定和赞扬是无疑的。

⑫古诗原文:“浩浩白水,鲦鲦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

⑬吕坤《闺范·善行·妇人之道》包含兼德、孝妇、死节之妇、守节之妇、贤妇、守礼之妇、明达之妇、文学之妇。

⑭“中馈”一词出自《易·家人卦》六二爻辞:“无攸遂,在中馈”。颜师古认为,此言妇人之道,取象于阴,无所必遂,但居中主馈食而已。孔颖达认为此指妇人在家中馈食供祭而已。因此,“中馈”一般指家中供膳诸事,引申为妻室和酒食。

⑮女德是一种性别道德,只有建立在合理的两性关系理论之上的女德才是正义的、合乎道德的。传统女德之所以受到当代学者的批判,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当代语境下两性关系理论和实际的转变。

⑯两性关系理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中西方古代社会都强调两性的差别,以及基于差别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合理性。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基本上已经成为中西方女权、女性主义理论和现代社会的共识,但在平等的基础上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强调两性本体论上的相同,以此作为男女平等平权的依据(天赋人权),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持这种观点;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男女两性基于生理和社会文化基础上的差异,认为女性特有的品质(利他主义、追求和平)使女性在某些方面优于男性,可以与男性比肩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基于相同基础上平等的极端化会取消差异,而强调差异又会导致不平等,这就引发了女权主义内部的“平等与差异”之争。本文认为两性本体论上的相同、法权论上的平等,以及生理社会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及由此而衍生的(现实)潜在的不平衡(冲突),恰恰是当代女性面对的现实状况,也是建构现代女性智德的基础。

⑰此处只是从理论上做出的推论,并不是说传统女性没有抉择之智,相反,在许多史料中记载着女性聪明果敢的事迹,上文所说的“詹氏女”和“梁氏”的“应变之智”中亦包含着在生命和贞洁中做出的抉择。

⑱关于“女汉子”的特质和文化内涵详见胡青青著《“女汉子”人格构建的困境及伦理思考》一文,载《怀化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杨曦著《“女汉子”人格特质及其独立性的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⑲此处与《女诫》的“曲从”对应,认为当代女性可以迂回曲折达到目的,但不能是非不分,曲从依附。

⑳2015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分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8个大类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猜你喜欢

智慧
有智慧,就是不一样
谈“禾”部
谈“禾”部
智慧退敌
猫的冷酷与智慧
致强制胜的智慧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101分的智慧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