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主题餐厅中的传承和应用
2020-01-01陈晨
陈 晨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 545036)
从隋唐时期开始,侗族就成为了单一民族,发展到至今已经具有1400多年历史。在长期发展中,侗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这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一个国家的文明取决于文化的发展,文化内涵中包含着国家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注重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注重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开展多项弘扬文化的活动,积极探索传统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区域内文化存在差异,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帮助研究人员更快的掌握非遗传承的动态,也帮助社会群众了解非遗的发展,让社会人员自愿加入得到保护非遗文化的队伍中。数字平台的建设可以帮助非遗文化的更好传播。
1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
1.1 服饰特点
侗族民族服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以手工织造为主,改革开放之后,机械织造的面料开始应用于传统服饰中,而手工纺织和印染的侗布则成为侗族服饰文化的代表,成为侗族百姓馈赠亲朋好友的高贵礼品。侗族服饰款式多样,不同年龄和不同节气都有独特的服饰。侗族服装与各类具有民族特殊的饰品搭配,展示了侗族特有的民族服饰风格。
1.2 居住特点
侗族房屋建筑通常采用杉树建造,大多为两层小楼。侗族木楼大多依地形而建,木楼楼上用于居住,楼下用于堆放干柴等杂物。木楼建造大多以手工为主,在手工制作中,充分展示了侗族工匠技艺,整个木楼建筑几乎很少用到钢钉和木胶类材料,以榫卯结构为主。近年来,随着木工人才匮乏,木材来源紧张以及防火性能差等影响,木楼建造技艺也出现断代危机[1]。
1.3 文艺特点
侗族自古以来就是喜欢歌唱的民族,唱歌成为侗族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代代相传。其中侗族大歌,拦路歌以及琵琶歌等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分为抒情歌和叙事歌,不仅能够展示侗族风俗文化,还能用于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歌唱的场合不同,演唱时所用的嗓音也有所不同。侗族除了在音乐方面具有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外,舞蹈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其中芦笙舞和狮舞等已经成为侗族舞蹈的代表作品。
1.4 民俗特点
侗族每年的各种民俗活动达到百次之多,其中包括民族统一节日,也包括不同村寨自己举办的风俗庆典。其中侗族萨玛节就是侗族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据说,萨玛节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萨玛在汉语中是祖母的意思,萨玛节也表达了对女性的崇拜。萨玛节早在2006年就已经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1.5 发展
侗族在少数民族中,最大的特点表现为注重服饰艺术,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服装艺术有长远的历史。由于他们的地势便利,所生产的服饰可以通过更好的传播,他们的文化在服饰中有更好的表现。侗族服饰便装和盛装没有什么较大的区别,有上下装的区分。南部侗族服饰则完全不同,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因而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裙装,虽然也是上、下装组成,但下装多为裙装与绑腿。南部侗族的银围腰和北部侗族的宽红绸腰带,具有识别是否已婚的功能,有银围腰者和系宽红腰带者为未婚。服饰总的演变进程:树叶树皮——草本蔓茎——葛布——麻布——丝——棉布——化工布料。因为不同的人文地域以及自然条件,所以服饰所用的材料也大不相同。侗族服饰的款式源于白族,而流向则取自于他族。服装分为两种:一种是简装(黑色土布),一种是盛装,在劳作的时候,大家身着简装,有盛大活动或者走亲戚时会着盛装,盛装时要带“银帽”,并佩戴其他银饰物品。从女子侗族服饰上的图案选择、装饰配饰、做工技艺等方面可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女子。侗族男子服饰形式较女子服饰相对要简单一些,侗族男子服饰上衣为对襟的宽松马褂,色彩趋于灰色或者蓝色;侗族男子服饰下衣为宽松的肥裆裤,裤脚较窄,裤装的颜色以黑灰色为主。一般情况都以女子服饰的设计为主,女子服饰的多样性成了服饰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侗族的服饰文化中也不例外。女子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的服饰较为单一,在设计的同时不仅以精致的外观为主要依据,穿着是否舒适也是考虑的重点,服装设计中包含着浓浓的侗族文化。
2 主题餐厅概述
2.1 主题餐厅设计特点
主题餐厅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近年来,随着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在享用美味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层次的享受,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餐厅便应运而生。
2.1.1 主题鲜明
主题餐厅不仅要构建具有个性化的餐饮氛围和文化场景,还要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让人们在消费的同时,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触动。在文化餐厅设计和主题打造中,需要对主题进行设计,然后围绕着主题挖掘文化背景,提炼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应用到主题餐厅的设计和氛围打造中。
2.1.2 内涵深厚
文化内涵是主题餐厅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主题餐厅所提供的饮食和特色服务只能作为经营中的一部分,消费者到主题餐厅的消费目的并不仅在于此,最终的消费动力源于对主题餐厅背后的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2.2 主题餐厅设计分类
2.2.1 民俗地域型
民俗地域型主题餐厅从建筑和装修风格上能够将特色文化原滋原味地展现出来,并且将文化风俗以及特色饮食等纳入了主题之中,能够让消费者在体验餐厅营造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享受具有同样特色文化的美食。
2.2.2 文艺作品型
文艺作品型主题餐厅的设计中,设计师会对文化背景进行细致研究,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然后围绕文艺作品展开设计构思,所布置的场景与文艺作品中展示的情境具有较高一致性或相似性,让消费者进入到餐厅中,就会通过餐厅氛围融入文化氛围中。
2.2.3 历史文脉型
历史文脉型主题餐厅主要抓住某个历史时期文化特点,围绕历史文化特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文字、音乐或图案等元素来打造餐厅文化氛围,让人民在消费的同时,能够回到餐厅主体所表现的那个时代,让人们产生回忆或联想,继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2.2.4 音乐歌舞型
音乐、歌舞往往能够让人们快速产生心理变化,在内心对主题餐厅加以定位。音乐歌舞型主题餐厅通常选用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作品,适当配合餐厅的灯光或色彩变化,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受。音乐歌舞型主题餐厅对具有猎奇精神的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
3 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义
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保留下来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传统文化鞭策着当代社会不断的进步。我国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传统的中国文化。我国在长时间的历史中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种类,这些文化是联系我国人民情感的纽带。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有助于促进国家民族文化的振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一定的意义。现代人们并不愿意去学习一项并不能给自己提高经济收益的手艺。对于一些需要口口相传的文化遗产也随着人们的死亡而消失。虽然我国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但是避免不了那些没有被发掘的文化消失。在历史中,大量的文化遗产被破坏,在之前因为经济的诱惑一些宝贵的文物也流传到国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的历史沉淀,在现代化社会已经不能使用,其思维模式以及文化意识都有所差异,想要对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4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主题餐厅中的传承和应用
4.1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提取
4.1.1 文化元素
侗族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化特色,对女性神极为崇拜,有镇守桥头的女神、坐守山坳的女神等,其中“萨岁”是其中至高无上的女性神,传说中,萨岁具有无边的力量,主宰着世间万物,侗族每年新年伊始都要举办各种活动祭拜“萨岁”。基于侗族民俗文化和信仰,可以提取其中文化元素,利用女神形象作为体现主题餐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4.1.2 民族元素
侗族是单一性的民族,具有千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侗族服装和饰品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特色。服装色彩以青、黑、白、蓝为主,款式包括裙装和裤装,服装色彩具有侗族文化的代表性,对色彩加以提取,将能够营造出主题餐厅的主色调。
侗族妇女具有心灵手巧的特点,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生活中,侗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制品,侗锦是侗族民族工艺绣品中的代表[2]。侗锦分为素锦和彩锦两大类。素锦以黑白色彩为主,经过编织后呈现出双面起花的特殊效果;而彩锦则在素锦基础上融入了彩色棉线,具有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素锦和彩锦本身就是侗族民族文化元素的代表,在主题餐厅中加以运用,能够展示出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主题风格。
4.1.3 饮食元素
侗族百姓在生活中早餐以油茶为主,在进餐时,低桌短凳是侗族餐饮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侗族用于款待宾朋的饮食包括油茶、合拢饭、酸宴等。侗族饮食文化中,酒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侗族所饮用的酒通常采用糯米酿造而成,普通家庭都具备酿酒的工具,懂得酿酒工艺,侗族百姓以饮用糯米酒为乐,用酒款待亲戚好友。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将在主题餐厅整体设计中得到应用。
4.1.4 建筑元素
侗族村寨大多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住宅周边往往溪水长流;房屋建筑以木质为主,鼓楼是侗族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通常在侗族每个村寨中都会有一两座鼓楼,这是一种具有重檐结构的建筑,鼓楼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建筑,是侗族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鼓楼也是侗族用于宴请宾朋、迎宾送客的重要场所。
4.2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
4.2.1 空间形态中的应用
以侗族民族文化作为背景的主题餐厅构建中,空间的合理规划能够带给消费者层次感,让餐厅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在空间形态设计中,可以采用开放式设计手法,结合侗族百姓生活环境的特点[3],利用人工建造的水循环体系,营造出溪水环绕的空间场景;在空间布局设计中,采用木质结构作为隔断,对空间进行分割,配以红花绿色,营造出侗族百姓生活的自然形态,给人们带来清新、舒适的感觉。
4.2.2 体验设计中的应用
主题餐厅文化内涵不仅需要通过各类材料的综合运用让人观赏,还需要让消费者获得身心体验,这种体验感能够提升主题餐厅的文化品位。在以侗族文化作为主题的餐厅设计中,将具有侗族民族文化特色的桌椅应用到餐厅布局中,人们就餐时,没有豪华舒适的座椅,没有超大的餐桌,取而代之的是低桌短凳;在餐厅经营中,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着装,让消费者进入主题餐厅消费中,能够穿戴具有侗族民族特色的服装,人们可以穿戴这些服装合影留念。
在客人就餐期间,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例如:侗族大歌、拦路歌等,具有较大空间的餐厅还可以搭建表演舞台,让消费者亲耳聆听具有侗族特色的即兴叙事歌。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消费者就餐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客人感觉到侗族热情好客的民风,在满足客人视觉、听觉和味觉体验中,受到侗族民族文化的洗礼,让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4]。
4.2.3 形态符号中的应用
以侗族民族文化作为主题的餐厅装饰中,可以将具有民族特色图案作为文化元素加以提取,作为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元素。例如:通过对侗族崇拜的女性神形象进行抽象变形应用到空间隔断图案设计中;将具有侗族特色的鼓楼造型利用浮雕方式作为墙壁装饰等,在房间中增加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形态符号,在给消费者带来侗族文化体验感的同时,将平安和祝福传递给每个餐厅客人[5]。
4.2.4 餐饮中的应用
侗族饮食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主题餐厅饮食中要体现出侗族饮食特点,糯米酒在主题餐厅将作为主要酒品,将酸宴、合拢饭作为主题餐厅推荐饮食,通过LED显示屏播放侗族人家酿酒工艺和特色菜肴的制作过程,让顾客在进餐和品酒的同时,获得饮食背后的文化信息,在展示餐厅主题的同时,将侗族民族文化进行传播。
4.2.5 民族舞蹈的应用
以侗族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主题餐厅,可以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身穿侗族民族服装进行侗族舞蹈表演[6],例如:芦笙舞、多耶舞等,这些舞蹈具有群众参与的特征,顾客可以更换服装参与到舞蹈中,与工作人员共同营造侗族节日喜庆气氛,在促进主题餐厅消费的同时,传承侗族非物质文化。
5 结束语
侗族拥有千百年的发展史,侗族文化已经形成了具有浓郁风格的文化体系。加强侗族非物质文化研究,提取具有代表行的文化元素应用到主题餐厅氛围打造中,不仅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还能让侗族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