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12-31覃瑞群
覃瑞群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合理地实施知识迁移,能极大地提升数学课堂效率,让学生从点到面实现融会贯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发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点、创设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情境、运用简便计算法破解教学难点、通过相互类比实现解题方法的迁移等四个方面入手,可实现知识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知识迁移;小学数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045—02
所谓知识迁移,主要是指目前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所造成的影响,合理地应用知识迁移,能够让学生对各类新知识做到触类旁通,因此,知识迁移教学法十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迁移至课堂学习之中。在课堂导入时运用知识迁移,能够让学生快速认识到知识迁移所具有的用处;在课堂探究时运用知识迁移,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迁移的具体发生进程;在课堂巩固训练时运用知识迁移,则能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知识迁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课后延伸时应用知识迁移,还能让学生继续体会知识迁移所带来的成效。
一、发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点
【案例1】
在“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把“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迁移为“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不够的,还应当关注数学思想的迁移,特别是数学类比的应用。又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如6.45+8.3)之前,应当指导学生先复习整数的加减法(如645+83)。通过对比性辨析,即可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差异。
【思考】
知识迁移是什么?它不但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思想。教师应当深入地剖析教材,发掘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这对于知识迁移之成效极为重要。数学认知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比较高的层次是数学思想及其方法,主要是对数学本质的认知以及分析,对数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更是推动知识迁移的关键。在发掘新旧知识之间迁移点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其中的难度与深度呢?知识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的比例如何?教师要依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状况和教学现实,全面把控好其中的度。从小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来考虑,过于注重与应用知识链接会造成教学成效不够理想,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预期成效。
二、创设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情境
【案例2】
在“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设置某种生活化的场景,比如,家里冰箱高度是多少?桌子的高度是多少?鞋柜的长度是多少?门的宽度是多少?以上这些均可用小数加以表示,从而指导学生发现数学方面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运用小数进行加、减的具体计算办法。
【思考】
在明确了迁移点之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够让学生顺利地理解与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其重点是怎样依据教学班级的学情以及具体实践来形成新旧知识迁移之情境,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体会与感悟相应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迁移的连接点,还应当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彼此更替。而案例2中的生活化情境缺少知识迁移所需的协同性作用。鉴于学到此处的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因此创建合理的情境,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至小数领域,让学生综合整数与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真观察与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才能够高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迁移运用简便算法破解教学难点
【案例3】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学过如何计算24-9,那么如何进行简单计算呢?”第一位学生回答:24-4-5=15;第二位学生回答:20-9=11,11+4=15;第三位学生回答:24-10+1=15。由此可见,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还是非常熟悉的。接下来,教师出示234-66-34,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觉得简便的方式来计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很快能够融会贯通,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比如234-66-34=234-34-66=234-(66+34)。如672-78+64,可這样计算:672-78+64=672-72-6+64=672-64-14+64。
【思考】
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需要学生能快速发现算式中数据的特征,再灵活地选择具体的计算办法。在教减法简便计算题“234-66-34”前,可提醒学生先复习一下凑十法与破十法。在此基础上,当数字比较大且数量关系又较为复杂时,学生自然会依照凑十法或破十法来进行计算。只有在学生的激情被彻底点燃之后,再出比较难的题目,等学生能够轻松予以解决之后,再出难度更大的题目,才能帮助学生不断突破学习难点。
四、通过相互类比实现解题方法的迁移
【案例4】
“鸡兔同笼”计算题:鸡与兔一起被关在同一个笼子中,一共有26条腿和8个头。请问有几只鸡、几只兔?在教师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有几位学生使用了迁移假设的解题方法:设26条腿均属于兔子,那么兔子的数量为:26÷4=6(只)……2(条)。如果有6只兔子和1只鸡,那答案肯定不对。若调整为5只兔子和3只鸡:5×4+3×2=26(条),刚好有8个头和26条脚。又如,共有32人要去划船,租大船每条需30元,限乘6人;租小船每条需24元,限乘4人。如何租船最省钱?学生同样可以用假设法进行:设全部人均乘坐大船,则需要32÷6=5(条)……2(人)。如果调整为4条大船加2条小船,则4×6+2×4=32(人),正好可以坐满且没有空位,如此是最省钱的。
【思考】
解题方法的迁移,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时不一样的题目可以用同样的解题方法。如学生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正是从“鸡兔同笼”问题中迁移过来的。可见,旧知已经成为学生得到更加丰富认知的主要来源。对于同类型问题教师可以实施比较强的迁移,因为人的脑海里所存储的材料愈多,能够加以提取的知识要素也就愈多,更何况是同类型的问题,学生对此会更为敏感,只需通过类比的方式就能顺利地解决相关难题。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整合各类素材与资源,指导学生找到其中的相互联系,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学会从点到面融会贯通。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责编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