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小学校内托管实施的困境

2019-12-30张绍清胡桂琼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难题

张绍清 胡桂琼

摘要小学校内托管是化解当前“三点半”难题的有效举措,是增强教育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当下小学校内托管实施却陷入困境。为走出困境,我们应确立高位导向,明确校内托管服务的功能定位;加强校内外沟通,丰富托管内容和形式;规范管理制度,保障托管服务有序落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拓宽优秀教师供给来源。

关键词 “三点半”难题 校内托管 教育服务

随着教育减负背景下小学生课后“三点半”问题日益凸显,课后校外托管成为许多家长的共同选择。然而,课后校外托管机构良莠不齐且主要内容以补习学科知识为主,导致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局面。

为规避社会托管的弊端,保证学龄儿童的课后安全与身心健康,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开展课后服务的有益经验,社会各界再次把目光聚焦于校内托管,地方政府和学校也纷纷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小学校内托管政策实施過程中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小学校内托管实施的“难为”之境

1.政策导向不足,校内托管服务动力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控”特征明显,政策文本是学校开展实际工作的重要导向,学校的自主发展空间相对有[1]。教育部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主渠道的作用。”[2]但关于校内托管的政策设计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长远的目标规划。

同时,在具体操作上、在细节问题上,各地、各学校校内托管责任主体、经费来源、考评主体等等涉及到校内托管开展的关键性问题未能厘清,关于校内托管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未能及时出台。学校主动作为的主观意愿受到束缚。

2.托管服务形式单一,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

托管形式和内容是校内托管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校内托管能否持续正常运转的关键。但局限于校内托管政策细则的模糊,忌惮于开展活动的安全责任、成本分担等风险,小学校内托管目前基本上只能提供“看护”职能,主要由学校提供场地,学生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在教室写课后作业或上自习。虽然一些校内托管实施效果比较好的示范区的学校在既有的课外活动课程基础上增设部分校内兴趣班,但学生只能被动选择某一种项目,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兴趣班的程度不高,家长对目前校内托管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较低。

3.校内托管制度尚未健全,服务缺乏激励、监管

校内托管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课后服务形式,其时间安排、师资配置、经费投入等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距非常明显,且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各地课后服务的保障条件悬殊,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难以依靠地方政府的自觉投入来维持课后服务的正常运转。

同时,针对当前各个学校开展的校内托管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励、监督评价体系,未能对课后服务的质量、效果、学生和家长满意度进行一定的考核,缺乏对托管质量服务效果的监督。

4.校内专业师资紧缺,校外资源利用率低

校内托管专业师资紧缺是困扰当前校内托管有效推进的一大普遍难题。一方面目前校内托管师资力量主要还是以校内老师为主体,近年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和城镇化的有效推进,若按小学1:19的师生比标准配置教师,小学教师明显总量不足[3]。同时,校内在编在岗教师正常工作时间要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加之目前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占比大,在紧张的教学和家庭繁务之外根本无暇再主动积极参与到校内托管的队伍中来。

而另一方面,因近些年托管需求的带动,校外托管市场发展较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但由于受到校内托管政策实施的影响,校内托管有学校的品牌和师资作背书,家长纷纷选择校内托管,校外托管市场普遍萧条,师资和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同时,当前社会力量进入教育的隐形门槛依然存在,家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校外优质托管资源身份歧视仍然存在,社区组织、社会公益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被长期闲置,未能发挥其在课后服务中的效用。

二、小学校内托管实施的“可为”之策

1.确立高位导向,厘定校内托管服务的功能定位

首先,在理念层面,政府须明确校内托管政策的功能定位。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校内托管受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限制,不仅具有消费的竞争性,而且还有收益的排他性,将校内托管归类为准公共产品更为恰切。但同时须考虑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将校内托管定位为一种需要政府主导、家长、社区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性托管服务,兼具教育发展功能,符合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

其次,在实践层面,政府要尽快出台小学校内托管政策。政府应就涉及到校内托管实施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度沟通,切实加大各地区、各学校的协调力度,为教育托管定好调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消除学校的顾虑,确保学校开展校内托管有方向可寻、有政策可依。

2.加强校内外沟通,丰富托管内容和形式

一是推进校内托管的有效实施,办好公平优质课后服务,社会力量不能缺席。实施校内托管的学校、社区、家庭和校外优质托管机构要倡导信息互通,深度沟通探讨,明确托管责任义务、规范合作程序、设立协调机制,通过校内外的互联互通打破当前校内托管面临的信息鸿沟,以积极姿态推动校内托管的实施。

二是积极提高校内托管的服务质量,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结合目前我国各个学校在地区、校际之间的差异,同时考虑到已有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累的丰富经验,各个学校可以充分结合本校的优势,开展适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活动课程。在校内托管课程的开发上尤其要重视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以手工和艺术课程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创造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为学生创造发展机会。

3.规范管理制度,保障托管服务有序落实

优质的课后教育服务需要以明确的学校托管服务质量和评估标准为基础,更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托管服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监管,从而保障操作层面责权关系和政策要素的落实[4]。

第一,要逐步建立起校内托管的管理制度。明确校内托管的责任主体、托管时间、师资配比、场地设备的安全性能等涉及到校内托管的基本性问题,通过制度的形式把校内托管规章制度确定下来,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谨防校内托管演变成校内补习。

第二,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校内托管监督评估体系。首先是校内的监督,校内主要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主体对校内托管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的评判,校长作为校内托管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职能,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师生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平等对话,协商沟通。校外主要以家长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家长委员会既要监督也要担当起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对校内托管实施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是校内托管监督评价的中堅力量,要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协调和政策把控能力,制定考核标准,定期对辖区内学校开展检查督导,坚持动态评估,确保学校执行校内托管政策不走样、不变形。同时考虑把校内托管纳入到学校年终综合考核,发挥以建促评的作用。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拓宽优秀教师供给来源

义务教育校内托管服务效果与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5]。

因此,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校内托管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校内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托管课程,制定激励标准,进一步提高校内托管质量,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殷切需求。

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校内托管教师普遍不足的情况,学校一则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适当外聘校外优秀师资,弥补专业托管教师的不足;二则可以充分和大学、社会公益机构合作,为有专业特长的优秀大学生和志愿者提供实习机会;三则可以和校外托管机构合作,利用校外托管机构在师资专业性方面的优势,全面增强校内托管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马莹,曾庆伟.学校课后服务的功能窄化及其制度突围[J].当代教育科学,2018( 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4lhttp://www.mo e.gov.cn/j yb_xwfb/gzdt_gzdt/s59 87/201 703/t20170304_298204html

[3]邬志辉,陈昌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供求矛盾及改革思路[J]教育研究,2018( 08).

[4]王澍,倪娟,学生在校时间分析及对弹性离校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8( 08).

[5]刘丽梅,李宁.义务教育校内托管政策更迭及实施现状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 (1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难题
相亲难题
巧用周期解难题
难题大作战
画“树”解难题
巧用《诗经》解难题
巧解难题
时间是道难题
先借后还,难题不难
术后难题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