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2019-12-30张春雪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33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

张春雪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分析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146例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73例。对照组采取卡马西平片口服治疗, 观察组实施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15%和8.22%,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97%和28.7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药物治疗, 效果较好, 且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巴氯芬;卡马西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70

原发性三叉神经疼痛作为一种面部疼痛综合征, 因三叉神经被压迫所导致的脱髓鞘病变, 可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短

路、感觉过敏等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1]。本文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临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73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5例, 女38例;年龄31~68岁, 平均年龄(55.92±4.02)岁;病程5周~20个月, 平均病程(6.2±1.1)个月。观察组患者中, 男34例, 女39例;年龄31~67岁, 平均年龄(55.15±3.90)岁;病程4周~20个月, 平均病程(6.1±0.9)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经过临床诊断, 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检查结果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在参与此次研究之前, 研究人员已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讲明关于研究的所有事项, 包括用药方式、疾病预后等, 患者及患者家属表示同意并自愿参与。

1. 2. 2 排除标准 在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方面存在严重障碍、患有精神疾病、对巴氯芬和卡马西平存在过敏的系列患者;基础资料不全和治疗依从性较低的患者[2, 3]。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卡马西平片口服治疗, 100 mg/片,

1片/次, 3次/d。观察组患者实施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 卡马西平片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 均為1片/次, 3次/d;巴氯芬口服, 2次/d, 1片/次。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VAS评分方法:选择10 cm的直线, 上面显示0~10的

刻度, 让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情况进行刻度的选择和记录, 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临床疗效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层级。显效:疼痛完全消失, 且日常生活恢复正常的患者;有效:疼痛有效缓解, 日常生活中无疼痛感, 仅在扳机点时有轻微疼痛的患者;无效:疼痛未缓解且有加重趋势的患者[4]。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15%和8.22%,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97%和28.7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 此类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频发, >40岁患者发病率在所有患者中占比高达75%~85%, 且女性患者占比较大[5]。在临床上, 药物治疗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方式中的首选,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是应用范围最广且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类型, 已获得众多医学人士及患者的认可。但是, 长期服用此类药物, 可导致患者发生嗜睡、头晕和消化系统障碍等不良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而巴氯芬作为一种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的药物类

型, 可通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释放, 而达到解痉作用[7-11]。本文中, 实施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优于进行卡马西平片单药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15%和8.22%,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97%和28.7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 可有效降低患者的VAS评分,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红. 卡马西平联合氨酚曲马多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5):850-851.

[2] 殷艳花, 周海蒙. 卡马西平联合高频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对疼痛缓解、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 24(12):1806-1808.

[3] 魏振宇, 孙有树, 郝少君, 等. 双乌镇痛胶囊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河南中医, 2017, 37(10):1759-1761.

[4] 孙国钧, 王俊波, 李焕娣. 丹珍头痛胶囊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1):8-9.

[5] 张亚娜.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3):75-76.

[6] 贺显建, 朱淑金, 郭苏晋, 等. 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观察. 人民军医, 2017(3):257-259.

[7] 赵文雪.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 5(16):80.

[8] 赵卫东, 倪贵华, 陈林芳, 等. 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1):43-44.

[9] 吕忠孝. 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7):101-102.

[10] 赵敏, 李育, 田学辉, 等. 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5):88-90.

[11] 佟攀峰. 巴氯芬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17, 26(6):1105-1106.

[收稿日期:2019-05-22]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
巴氯芬在三叉神经痛中的疗效及对CGRP、SP水平的影响
卡马西平用久了,别忘检查血常规
电化学/过硫酸盐耦合体系降解水中有机药物卡马西平
脑梗死后继发癫痫临床分析
卡马西平治疗小儿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分析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分析
眩晕型癫痫的50例临床治疗体会
1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继发癫痫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