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19-12-30韩翠仙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

韩翠仙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0-157-02

摘 要 在全面脱贫进入决胜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农村文化大院”在其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2006年1月中央的“一号文件”颁布以后,我省農村中建起了许多文化大院,这对增强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十多年过去了,农村文化大院现状如何?笔者对忻府区兰村乡南呼延村和五台县陈家庄乡柏兰村的文化大院进行调查发现面临很大的困境。本文对我省文化大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起重要作用,目前面临的现状,步入困境的成因,以及如何应对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文化大院 新农村建设 脱贫致富 现状思考

在全面脱贫进入决胜阶段,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农村文化大院”在其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2006年1月21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当时政策的感召和激励下,一大批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单忻州市各县先后就办起500多个农村和社区文化大院。这些文化大院各具特色:有的以传统文化为主体,有的以科技为主体,有的以文艺娱乐为主体,不管以哪种形式出现,这些文化大院的兴起和发展都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基层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而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十多年过去了,我省农村文化大院发展的情况和现状如何?面临怎样的困境?其成因是什么?笔者对忻府区兰村乡南呼延村和五台县陈家庄乡柏兰村的文化大院进行了调查,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初步解答。

一、南呼延村和柏兰村文化大院多年来的运行情况以及现状

据初步调查,我省当年办得红红火火的农村文化大院现状不容乐观。有些还在硬撑着,有些早已处于半瘫痪或瘫痪状态。

兰村乡南呼延村位于忻府区西部,全村共有1300多人,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文化基础落后,文化生活贫乏。2006年从小受父亲熏陶喜爱文学的村民张跃东自筹资金和从教师岗位退下来的父亲一起在自家院里办起了文化大院。院里五间正房和五间南房分设图书阅览室、琴棋书画室和文娱活动室。为村民看书、学习、娱乐提供了方便,改善了全村人的精神面貌。2007年张跃东投资组织起了秧歌队、老年健身队。为了扩大影响,大院还举办过几次规模较大的文化艺术促进会,邀请忻州有名的文化学者,上级领导,周边大院负责人等参加,对文化大院的影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张跃东还走访了附近许多文化大院和文化社团,一方面互相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也努力寻求帮助,探索出路。2010年着手创办专刊《跃东文化》,专门刊登农民的文学艺术作品,搜集整理传承忻州文化。父亲是名退休教师,精通书法,爱好诗文。主要负责大院的管理、维护工作,办专栏,搜集资料。他多次在文化大院内举办书画展,免费为村里孩子进行书法培训。今年又在着手准备村志的编纂工作。张跃东是名报刊记者,多年来他一方面到处采访,搞好新闻采编工作,另一方面给商界人士撰写诗文,传播晋商文化。文化大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他这些年写作的稿费和东奔西跑拉赞助。这种化缘式的运作模式是我市当前农村文化大院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发展艰难。问到张跃东当前文化大院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资金来源,同时也缺乏政府的有效指导和各界的大力支持。面对困境张跃东的文化大院一直能坚持下来靠得是他和父亲对农村文化的一腔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五台县陈家庄乡柏兰村的农村文化大院是在2011年创办的。创办者杨长青当年是大同保安总公司的副经理。随着中央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为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杨长青和已退休的父亲自己出资30多万元回乡创办了“长青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在自家院落的基础上经过扩建,共占地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建有舞台、书屋、棋牌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投资购置农科、党建等书籍1000余册。订阅各类报刊杂志,购置电影放映机、投影仪、文武场乐器、音响等设备。除了让村民们在文化大院读书看报、看电影、组织文娱活动,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之外,杨长青还经常出资举办歌舞、晋剧、二人台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吸引周边村民都来观看。文化大院在初期阶段办得红红火火,丰富了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对本村以及周边村庄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没有一个长效的发展理念,没有专人负责看管,资金来源也没有额外的固定补给,致使活动形式单一,村民们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这几年文化大院日渐冷落,除逢年过节出资给村里唱场戏外,很少有其他活动。

二、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南呼延村和柏兰村文化大院的现状具有典型性,发展到今天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严重不足

通过走访两个文化大院得知,启动资金全部是自己筹集或向企业和个人拉赞助,政府只是捐助了一些书籍和体育器材。目前的文化大院其实处于一种半生不死的状态。活动经费的短缺使得各项正常的活动也难以维持。

资金短缺的原因一方面与政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少,制度不健全,运行不畅通有关。另一方面文化大院大多是一家人的大院,村委、村民参与投资的很少,再加上落后封建的思想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村民对文化生活不感兴趣,对修庙建寺争先恐后。有钱也不投在文化大院上。

(二)缺乏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目前我省的农村文化大院基本上都是创办者自筹资金,自由发展。政府除了在资金上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投资外,在人员和技术方面提供的帮助也很少。发展和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随着我省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期和2020年全面脱贫任务的逼近,各级政府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仍有一部分基层干部觉得,贫困的农村地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致富才是最关键的任务。还有不少的领导认为,农村文化是“软指标”,帮助农民自己办文化不会立竿见影,出政绩,因此对农民自办文化关注不够,投入的精力、物力、财力少。在得不到政府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农村文化大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小。其次我省许多地区农村的经济并不发达,有不少村民还在为温饱奔波,文化教育落后,对农村的文化事业热情并不高。至于企业、机关工作人员受地域的限制,对农村文化大院了解甚少,关注的很少,更谈不上支持了。

(三)形式单一,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我省的文化大院创建之初虽然也各具特色。南呼延村以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为载体,柏兰村以电影、戏曲、文体活动为主体。但发展到后来就剩下几本书,跳跳舞了。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的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弱病残,专业人才少,很难开展其他的文化形式。二是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少。三是关注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少,不能走出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

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一)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投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基金保障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引领下,各级政府应该努力将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纳入到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保障。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也是应该吸引和引导的主要力量。,建立和完善城市、企业、社会人士对农村的文化捐助制度。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扶贫力度,通过文化设施的投入运营,资源共享服务,结合地方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比如:手工剪纸、木雕、砚台制作、书画展览、面塑、农民信息站等公共文化服务产业,使农村文化建设有序快速发展。保证资金的来源。

(二)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大院要想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政府部门就是车头,要起引领带头作用。要加强重视的程度,把文化大院建设任务列入对口扶贫的项目中,总之,要联合多方力量大力支持,为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营造气氛、添砖加瓦。

扩大对外交流,增强影响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加强和周边县村文化大院的交流,学习经验、取长补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大院的凝聚力。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给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生机,让农村文化大院蓬勃发展。

(三)服务现实,着眼长远,采取多种模式相结合的道路谋求出路

要使我省的乡村文化大院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到位。挖掘富有地方特色、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项目,使文化大院成为文化产业的大舞台。

多渠道多形式齐抓,把文化大院的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农民丰富精神世界,增加收入,早日脱贫。农村文化大院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灵活最有效的形式,我们要通过搞活文化大院,把多个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结合起来,针对群众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达到经济和精神双获得。

四、结语

在全面脱贫进入决胜阶段,新农村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农村要想奔小康关键看农民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的文化的建设。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乡村文化队伍。文化大院是一支扎根于农村的文化队伍,对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新农村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设的作用巨大。

我市的农村文化大院十多年来为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社会各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省农村文化大院一定会走出困境,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肖英奎.对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若干思考.

[2]徐学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问题、成因及推进思路.

[3]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猜你喜欢

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临多重现实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