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

2019-12-30肖兴政

关键词:科研机构产学研职业院校

肖兴政,肖 凯,文 洋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643000)

一、问题提出

职业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聚集地,其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培养模式的特殊性。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职业院校也要注重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通过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以实验项目或实体产业的方式,一方面能促进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改革,提升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使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应用。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还可以对企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进行技术攻关,保持企业的良性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探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我国开始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进行协同创新的初步研究,并通过颁布《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等相关文件和意见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的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产学结合的初探。

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开始,我国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加强,并逐步明确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各主体的职责、功能。如2006年、2013年、2016年、2018年分别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高校、科研所的科技成果或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的实施细则(试行)》[3]《“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通知》[5]等文件,这一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制度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学研合作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稳固提升阶段。随着产学研的深度协作,我国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研项目的引导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并将产学研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主体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201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7]。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急需优化调整。面临企业的转型升级,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等发展现状,国家基于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将产学研协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充分表明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要坚持走“融合创新之路”。形成以“融”主体资源,“合”主体力量,“创”先进科技,“新”专业人才为目标,加强产业、科研和高校的联系,以实现主体的共同进步,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然而,新时代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对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如:技术融合化、产品多样化、用户需求个性化等。职业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怎样融合共同发展,协同育人机制怎样构建,合作主体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中新的热点。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以川南地区部分典型职业院校为切入点,对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相比国外而言,我国提出产学研合作发展理念相对较晚,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等因素,所以产学研合作呈多样化、不平衡发展态势。1992年4月,我国设立“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项目,这为产学研合作发展开启新的篇章,也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界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之间的深度协作[8]。21世纪开始,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得到快速发展。吴悦和顾新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模型,并将其划分为准备、运行、终止三个阶段,认为环境因素、协同意愿、合作模式、知识差异对产学研知识协同过程具有影响[9]。陈劲提出了“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模式强调创新主体行为的战略性、关系的长期性、整体利益的互补性[10]。冯叶成、刘嘉、张虎构建了以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为基础、产学研专项资金为引导、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为中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11]。张钦朋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下政府引导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政府应扮演服务者、协调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12]。颜军梅考虑高校在国家创新链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合高校内部资源与外部创新力量, 提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13]。殷翔文从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科研体制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14]。通过对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上看,我国产学研协同模式具有多形式、多层次、多优化的特点,学者们能够抓住主流研究热点,从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15]。整理国内相关学者文献研究后发现以下几点,创新模式方面:苏敬勤提出外部化、内部化及半内部化三种协同模式,并分析出实现合作的基本条件[16]。王英俊指出创新模式有三种,分别是学研拉动式、产业牵引式和政府主导式[17]。在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绩效检验方面:朱斌、王渝以创新能力的持续性而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六大模块组成,从而能对协同创新整体的水平进行相关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配合模糊算法来对各参与主体的各自具体创新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18]。解学梅、曾赛星为便于评估不同的产业集群长期发展状况而设计出一套指标体系,在三大模块的建构下细分出二十二个指标,从主体、支撑及环境三个维度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9]。在机制设计方面:刘永忠等从约束、激励、动态协调三个方面设计出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保障,促进成果效益,促进各主体参与度的有效机制[20]。王进富、张颖颖等将协同学和生态学相关理论整合后,结合创新过程中各主体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提出协同创新过程中三个连续的不同过程:酝酿阶段、接洽阶段和运行阶段,并分别从路径协同、知识管理协同、动力协同角度分析设计出一套利于协同创新发展的机制[21]。因此,搭建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并辅以相应指标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在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框架的同时,后期应更加注重产学研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和“创新”,使模式框架真正落到实处。

(二)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最初源于协同学理论。协同学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Haken 创立,在他撰写的《 Synergetics:Cooperative phenomena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一书中,将协同学定义为研究一个由大量子系统以复杂方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协同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Haken,1973)[22]。许多学者通过探索产学研三者的内部特征与互动关系来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点。Bonaccorsi 和Piccaluga 认为,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信息、知识与资源的跨组织转移与共享,通过各主体间的有序交流和辅助机构的有效管理,提升合作效率,确保合作持续稳定的进行[23]。Leydesdorff 和Etzkowitz 则用三角螺旋理论阐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即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为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明确了产学研三方只有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不断地加强多重互动,才能确保各项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够持续、不断地展开[24]。Serrano V 和Fischer T 认为,协同创新就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运用协同思想,各创新主体通过沟通、协调、合作、协同将思想、知识、技术和机会进行跨界共享,达到质变效率和创造价值的目的[25]。Steinmo 等人认为产学研合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联合起来,为了共同目的交换资源与知识的一种组织关系网络[26]。

Lee 指出,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动机包括获得互补性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水平、进入新技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以及接近高校人才;高校则希望从合作中获得经济支持,同时通过企业实践经验推进科学研究以获得更多学术成果[27]。PetersandFusfeld、SantoroandClakrabarti等学者提出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的目的在于能够获得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高学术水平的科研专家智力支持、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先进设备、高级别的员工培训等一系列教育资源。其次,Plewa 和Quester 对于产学研协同的组织形式方面提出,信任、承诺和互动对构建长期良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重大影响[28]。Inzelt[29]、D’Este 及Patel[30]等人发现在有正式契约条件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各参与方有更积极的促进合作的作用,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Perkmann 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也包括对组织运行过程的管理[31]。Hall,Link 和Scott 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应该是企业与院校等共同投入研发、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效益的契约型合作模式[32]。Quinn 提出,企业为应付市场变化及产品更新换代而必须采用的有效手段就是提高创新能力[33]。Tang 和Shapira 指出,在当前知识经济社会主流时代下,科技进步需要科技的协同为助力[34]。Khorsheed 强调称在知识产业的发展途径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企业和院校、科研机构的协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35]。同时,许泉等人认为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较为明显,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包括企业孵化器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36]。郑军、赵娜指出,日本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为主,通过政府大力推动与扶持、法制规范与保障,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借助高校研究院所的力量得到快速提升,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37]。李校堃提出,韩国注重以企业需要为核心的联合研发模式,主要包括大学科技园、委托开发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组合、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参与国外产学研合作等模式[38]。

国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很全面,有机地将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了无缝融合,其模式构建方式,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产学研的说法主要有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及产学研联合等,本文主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这两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

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于天琪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协同”“协同创新”概念为理论依据,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合作主体的创新优势,共同遵守联合开发、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科技和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模式[8]。陈劲和阳银娟则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发挥各自能力优势,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活动[39]。王建军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指各高校各学科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所、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之间,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重大研究项目研究,为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而进行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进行合作攻关、技术开发等深度合作。魏奇锋、顾新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界定为知识流动过程,并划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优势三个阶段[40]。胡雯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依赖信任诚实和公平诚信的合作环境,强调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并采用正式契约的方式约定协同目标和工作分工等事项[41]。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

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研究。顾建华、陈辉华等在“政府引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中政府对企业的激励——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中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定义为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自投入优势资源和能力进行联合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42]。吴想、杨洪涛等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定义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尤其是以企业为知识需求方、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知识供给方的合作关系[43]。王海花等在“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视角下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 中将产学研合作创新定义为是一种多元异质性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一种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有效方式,能够填补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壑,弥合企业产品创新与学术机构技术潜能之间的创新断层[44]。柴蕾指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45]。

从以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两个内涵的探究发现“合作”和“协同”两个概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也具有共同点,但对其内涵进行剖析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加注重良好的合作环境构建,更加强调主体之间诚信、公平、互利的合作关系。

基于此,我们可以知道产学研即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三者之间以发挥各自优势资源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以促进自身主体利益的良性发展。在这过程中,主要强调了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以及参与协同的方式和目的,但缺乏如何进行有机协同和协同后的技术创新,这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观点的理解阐述中,可以看出产学研是基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开展合作创新,其中主要根据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的行业特性强调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发挥。在政策引导、明确关系以及实现目标的理念下还需要加强主体间的创新元素,加固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框架。从而使产学研的协同作用得到真正发挥,真正使参与主体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可以界定为在国家经济建设环境下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互助互信、共谋发展的基础上以集中各自的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的方式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促进主体之间的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升各主体的社会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联合模式。

四、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 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46]。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停滞中恢复”“在调整中发展”和“在创新中跨越”三个重要阶段,取得了稳定发展[47]。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工业革命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经济转型的需要。在我国教育信息化2.0,工业经济4.0,智能时代大环境背景下,学校教育—企业发展—科研机构三者之间协同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然路径和战略选择,这也是国家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要意义。基于产学研合作依托主体划分,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大致分为依托项目模式,共建模式,产业技术联盟模式等典型模式。

(一)依托项目模式

依托项目模式[48]是基于各主体间资金和技术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或技术课题的研发。这种联合方式以项目研发为主体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发挥了服务社会的功能,带动了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是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模式。

1.依托企业项目

依托企业项目,即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前提下,各参与主体通过科研合同的形式,对相关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联合研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标准进行科研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整合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的优势资源,形成资源合力,共同进行项目研究开发。并在其实施过程中,达到培养技术人才、提高各方科研素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向发展,将科研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一举三得”。图1 表示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47]。

图1 以企业为牵头组织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2.依托高校项目

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会以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和高校专业特色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研究,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利用国家开展重大项目研究的机会,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类别,以高校科研项目为主体,集中区域发展前沿的相关企业和整合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实践。在促进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当地校企结合度,形成科教融合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优化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力发展学校专业办学优势的同时加强了学校与外界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联系,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也确保了高校项目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

(二)共建模式

共建模式主要划分为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和共建实体模式[49]。共建模式指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一定的项目研究和技术难题为纽带,在共建过程中明确相互主体间的责任和义务,如提供资金、设备、科研技术和实验室等,集中各主体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的合作模式。共建模式示意图如图2[50]所示。

1.共建科研基地模式

共建科研基地模式指的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共同建立科研基地的一种行为[51]。共建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高校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最大限度的弥补技术不精、创新不足等系列问题,从而提高各合作主体的创新动力,促进共建基地的建设。

图2 共建模式

2.共建实体模式

共建实体模式是指产学研各主体通过投入资金、设备、技术等形式组成研发实体,进行技术开发或技术应用的模式[52]。共建实体模式的基本形式包括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中心,共享科研实验室、共建产业园等。共建实体模式是目前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最重要、最成熟的一种模式[47]。共建实体模式有利于企业、科研机构的关键技术开发和商品产业化,解决了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相关难题,同时也优化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院校的长足发展。

相比共建科研基地而言,共建实体以建设经济实体的方式以资源、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更能发挥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原始功能和经济价值。

(三)产业技术联盟模式

产业技术联盟模式[53]是指产业界相互分工和相互关联的一个或多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以企业创新和发展需求为纽带,共同开发技术,拓展市场等为相同目标,通过科研,相互代理等形式实施合作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这种模式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创造力,通过各种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产业核心技术产学研合作和资源知识共享,建立一种长期互助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总的来说,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主要是以企业为核心,政府为引导,解决具有风险高、时间长、资金高、利益涉及方及分享方多等特点的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其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制度的创新。

通过对上述三种产学研协同创新典型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是紧密相连的。但理想化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中往往由于院校专业教材陈旧,实验实训设备更新缓慢,专业教学教师实践能力不高等,导致形成社会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怪象”。对上述三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均存在缺乏政府积极引导,政府没能充分发挥相关职能,宏观调控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具体而言,依托项目模式优点在于侧重于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有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但项目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各方信息交流渠道少,信息传递时效性较低等不足,从而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进度。共建模式和产业技术联盟模式主要从平台建设上来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融合度。共建模式其优点在于能够对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再次分配使得各方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效率,利于提高主体的创新能力,也能通过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足之处在于共建模式准备周期较长,资金需求大,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各参与主题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有所差异,如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学校追求学术水平的提升、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科研机构追求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等,寻找各主体间的利益平衡点较难,不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远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资源,以制定企业发展、扩展市场等共同目标来加强主体间的交流合作,降低彼此的不利竞争和摩擦,缺点在于在该模式中院校的参与程度较低,以企业为主的模式容易使学校的原始目的得不到充分实现。并且当前我国项目实际转化率不高,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每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 万多项,其中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只有10%—15%,能够应用于产业化的仅有5%左右[54]。可见我国的科技成果急需进行高效率的技术转化,需要能有效整合各参与方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各主体间摩擦冲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五、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际运行模式、探索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文章对川南地区的相关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自贡某职业学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学院主要采取依托自贡市两所三甲医院作为学院的附属医院,以“一校两附院”的方式充分发挥“校院”融合的办学优势。

1.校院共建课程体系,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成立学院及附院共同参与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业建设委员会。以校院双方共同采取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职业岗位定位、课程标准修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探讨等方式,充分发挥附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咨询交流作用,以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向岗位标准看齐的专业培养目标。

其次,学院年投入近千万元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为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的方式,改革学校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床旁教学法等,将岗位工作任务和流程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同时配套使用校院合作编写的教材和实践指导书,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

2.校院协同,构建“识岗—试岗—实岗”实践教学链

通过校院联合方式使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识岗—试岗—实岗”的能力递进实践教学链。注重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的融合贯通,强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医学教育特色。同时,教学团队紧紧围绕识岗(专业入学教育、岗位体验)、试岗(实验实训、临床见习)、实岗(跟岗实习、部分顶岗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实施实践教学。同时,学院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了岗位体验、方向班、技能提高班等教学活动。

3.校院协同,构建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以学院章程建设为统领,从根本上落实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一方面,附院坚持不定期听课评课,结合临床实际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提出行业意见,加强教学与行业的联系,使“岗课一体”更加符合实际。另一方面,邀请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及行业专家,定期和不定期对学院教学质量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其次,构建多元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机制,从学院、系部及教师的不同层面分别开展终结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及课堂即时评价,使评价指标更具多元化和精准化,从而提升学生评价的真实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及教学评价的改进意义。在调控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需求。

最后,通过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学生评教、行业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考核、教学信息反馈、社会评价等措施实施多元质量监控工作。逐步建立毕业实习评价、用人单位评价长效机制,借助独立第三方机构(新锦城、麦可思)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中期发展调查,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监督和促进作用,形成监督检查—反馈调节—完善改进的质量控制通路,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4.校院协同,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及科研教研平台

(1)共建实验实训“院中校”“校中院”。按照“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建设思路,学院根据专业建设及发展需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附属一、四医院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在附属医院进行的岗位体验、临床见习、临床实习、课余临床实践等得到良好保障。同时借助附属医院完备的规培体系和管理经验,与附院共建临床实践基地,建成护理、检验、康复、影像、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医疗美容临床实训基地和学院护理、康复专业毕业生规培带教基地等。同时,校院共同举办各类技能比赛、教学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以锤炼校院的师资教学能力。

(2)共建共享教学仪器设备。附院方面,发挥附院临床科室仪器设备先进性、实用性优势,用于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习。学院方面,为附院教学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同时也面向附院开放学院本部实验实训基地,为附院培训、科研使用。

(3)共建科研教研平台。发挥学院实验实训仪器设备资源优势,推进人文科学与行业特色共融研究,建立“校中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运动与健康创新研究中心(市厅级科研平台)、药学创新研究中心(院级),为附院医务人员提供开展技能培训和基础科研服务的平台。其次,利用自贡及川南地区药用资源优势,落实校地产学研合作,药学系与附院药剂科共建了药学创新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建成大大发挥了学院与附院教师科研教学优势,助推自贡市药学创新研究中心的建立。

5.校院协同,共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院充分利用两附院的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按需聘用,动态调整”的聘约管理原则,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附院教师师资库。每年约200—300 名兼职教师承担了2 万余学时的教学任务,其中90%以上为专业实践技能课,为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建立学院与附院专业技术职务“互通”机制。共同成立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对职称进行评审。

(2)送教到临床,指导附院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学院派遣优秀教师到附属医院开展附属医院青年教师培训,指导附院教师参加教学竞赛等。目前,附院共有148 名教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双师型教师占比达37%,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3)建立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机制。通过出台《教职工到企业(行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文件方式。学院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课余的时间到附属医院进行岗位锻炼,并采取带领学生团队社会实践及专业调研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将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融入岗位锻炼中,使相关专业的诊疗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等前沿教学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最大化的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宜宾某职业学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学院根据宜宾区域经济的特点及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围绕产业办专业、联合名企建专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与五粮液集团为主的地方支柱企业实施校企合作。

1.学院自身方面

学院通过实施“三化三精”(工程化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管理,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精品课堂)教学工程,从教学质量管理,专业课程管理方面积极开展具有学院办学特色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科建设向专业化,应用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学院建立了以“三证换一证”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即以“成绩合格证+技能合格证+品德表现合格证=学历毕业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三证加一证的”能力提升方案,有效地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结合起来,成功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方面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能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该学院的二级学院——W 技术学院是学院的最具特色的专业学科。在宜宾市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学院联合世界名企—五粮液集团公司,按照“权属明晰、资源联合、融合办学、管理科学”的指导思想,建设了紧密型产学合作实体。其次,学院围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采取由政府引导,学院主体,集团支持的方式进行专业共建,资源共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三元联动,多方合作,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模式,初步建立了政府稳定的投入机制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同时,W 技术学院还由宜宾市政府、宜宾某技术学院、五粮液集团三方共同组成技术学院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从领导层面上加强了学院未来发展定位关注度。

3.学院专业发展方面

学院拥有一批国家骨干建设专业,如:生物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其中W 技术学院是四川省高职院校中最先由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的产学合作二级学院之一,该学院通过优势专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如酿酒、工业机器人、电子商务。其次,学院还设立了综合管理办公室、实践技术中心、机电教学中心、物流教学中心、生物教学中心等五个部门(中心);同时建有机加工、白酒酿造教学生产型生产线(实验中心)二个,物流仓储中心、高标准分析检测中心、机电设备装调中心、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各一个,以及与西门子公司共建PLC 实训基地一个,通过各个中心、基地的建设使得各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充足,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全面。能充分满足学院教学及专业生产实训要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学以致用。

(三)泸州某职业学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泸州某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地方产业、助推区域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四合四共”政园企校四方共建机制和“五位一体”办学模式。

1.学校积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学校与社会300 多家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如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合作建立了“郎酒学院”“泸天化学院”“华为ICT 学院”等二级学院,并开设了相关专业订单班培养。同时,学院以企业资源优势为主体,积极搭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项目研发。

2.学历证书

二级学院全面推行“一系一品”和“一专业一模式”建设,实行“1+1+1”办学改革,学生在毕业时同时拥有函授本科毕业证、专科毕业证、技能等级证等“三证”,以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促进良好就业。

3.学院建设

白酒学院是该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开设有酿酒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三个专业,并建有酒文化发展科技研究中心和酿酒与生物医学研究所两大科研基地,旨在培养酒业、旅游两大产业集群紧缺的国际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该学院通过与泸州老窖集团、郎酒集团、首旅集团、上海东郊宾馆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建立起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博士后研究员、教授、国家级技能大师的研究团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学校产、学、研结合,政园企校合作综合科研平台建设的典范。同时,白酒学院还拥有旅游管理和酿酒技术两大实训中心,14 个校内实训室和30 多个遍及北京、广州、杭州等大城市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案例总结

通过对以上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办学主要立足于服务地方产业和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为导向。以集中优势专业资源的方式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对上述案例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政府应充分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

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对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向起重要作用。社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加强对企业和学校的交流合作可以提高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2.企业发展需要高技能技术人才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企业将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同时,其充足的人才智能支持更是企业创造新产品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能够使企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这一缺陷得到弥补。

3.职业院校需要深化教学改革

面对我国经济转型,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社会现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急需进行专业,教学,课程和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教育改革。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能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专业建设和企业需求有机结合。

4.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作为原创性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主体,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中通过依托自身创新资源优势,带动知识和技术到地方落地转化。科研机构产出的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其成熟度较高的成果和技术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借助产学研协同合作,产生较好的经济价值,对促进地方经济起着重要作用[55]。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中职业院校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将当地企业和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办学模式取得了可喜成就,符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未来经济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支持和项目参与度,以共同提升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六、基于四向联动的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一)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概述

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应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特点和专业性质为基准,结合当地优势企业和地区发展规划。以政府政策和经济指向为中介,紧密联系院校和企业关系,以地区经济现状、院校专业特点、企业优势资源以及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为基本点,科学合理地优化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教师师资和实训基地等一系列的资源重组。以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高校专业发展性,科研机构的应用性。最终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如图3 所示。

该模式主要从职业院校的角度出发,以当地政府的组织引导为前提,通过共建产学研实践平台的方式,加强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其中职业院校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提供师资,专业支撑的同时也为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资金和方向;科研机构在提供智力、项目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科研机构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企业则从中获得了来自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人才,从中获得经济效益。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以科研能力—实践创新力—市场驱动力形成三角支撑,努力形成创新创造、知识获取、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生态动态系统环境。

图3 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二)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

1.政府方面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构建应更加凸显政府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中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作用。应加强宏观协调,使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有主心骨和稳定牢固基础,坚持政府带动,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产生大型团体科研合作的集群效应。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制定基本法律法规。政府适时进行专门针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基本立法,基本法制订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结合国家相关法律发展的趋势,借鉴吸收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加以创新;其次,要与国家总体发展思路相一致,与国家战略目标的发展要求一致。在制定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与现有法律的冲突,注重立法的相关性[56]。政府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应了解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发展需求,以确保所制定法律能有效实施并对协同创新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营造经济发展的和谐环境,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互通友好,加强合作。

(2)加强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各利益方的互通关系。高校与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元素,发展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研发一些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项目上,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57]。案例宜宾某职业学院中政府通过引导支持职业院校与当地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进行校企合作,以政府引导,学院主体,集团支持的有机结合方式成立了学院董事会,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合作机制。大大提高了地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满意度,也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加强与各协同创新主体单位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关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可以通过政府网络平台举办各种科技博览会的方式,帮助高校及科研机构走向市场。同时在保障企业利益合理收入的情况下,鼓励相关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降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发风险,切实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

(3)加强监督与管理。政府作为市场调节的操盘手,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加强市场监督与管理。政府应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手段,切实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的突出问题,维护各利益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工商与市场监督管理职责,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能公平公正的参与市场竞争,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另外,对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的披露,政府应加强核实,防止部分利益单位披露不实及不完全信息,为协同创新市场提供良好的信息披露环境,降低各参与方的市场风险。

(4)加强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相关职能,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外,应加强构建网络平台[58]。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督与调节者,在对协同创新进行引导和扶持之外,还应注重改进创新环境,由政府牵头,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促进各主体单位的合作,为其成为创新同盟搭建桥梁及平台。其次,政府还应对协同创新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给与相关重点创新项目一定的金融优惠政策,对投资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项目的企业,给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产学研创新高效发展。

2.企业角度

(1)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实践证明,产学研的目的之一就是使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生产效益,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中的资源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应坚持自身的主体地位。企业发展中遇见的生产技术难题和技术攻关困境可以通过捏合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目的需求,在充分发挥企业资金优势和学校学术资源的同时,激发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多方位优势互补的方式,促进企业、教育、科技的紧密结合,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构筑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

(2)继续扩大企业的开放性。新时代,新经济,新技术的社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自身创新和外界力量的支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就已经充分证明开放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最佳道路。所以企业应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着重加强与自身生产发展相关的高校和科研中心的联系,使企业的生产技术在主体间得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建立良性互动关系[59]。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方式,院校可以清晰掌握企业当前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也能使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得到切实保障。

(3)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重视。从近几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情况上来看,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对企业来说,应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在提高合作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明确产学研协同发展对企业的巨大作用。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设备和专业资源进行技术实践和创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在实践操作中得到提升,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能促进企业在实践中发现比如新员工培训、工作流程等的问题,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60]。因此,企业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提高对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4)企业与学校建立联合导师机制。校企合作中,双方通过对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的人员挑选来培养既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又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技术性人才,即师资共建。采用联合导师机制,充分发挥来自不同合作方导师的专业优势,提升培养质量[61]。通过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师资资源,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

3.职业院校

(1)学校成立产学研组织机构。学院通过成立产学研工作领导小组的方式单独负责协同创新所涉及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实践基地建设等相关工作;负责产学研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负责科研项目申请及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对产学研有关部门与二级学院开展产学研相关的持续跟踪和指导。案例自贡某职业学院中,职业院校通过与当地两所三甲医院合作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与当地知名医院的联合,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提升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案例泸州某职业学院中还通过与泸州老窖、郎酒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了实验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并结合学院优势专业学科的实训中心进行人才培养,取得了优异成绩。其次,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选派学院院长,系主任(或负责工作的负责人或副院长)担任产学研协同创新教育工作组的组长,负责学院的专业建设工作。同时积极邀请研究产学研项目专业的教授、企业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等为产学研合作院/班做思想动员和技术指导。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理念与实践密切结合。根据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学院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树立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学校特色专业改革作为推进学院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将专业未来发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树立学生的发展意识,能力意识和竞争意识。坚持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基本目标为导向,根据产学研教育相关目标要求,完善学院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立课堂教学、企业见习、科研参观为一体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企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传统教学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实践过程的转变,全面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立足地方,辐射全省,充分发扬学院专业特色,努力把学校产学研相关专业建设成为区域性企业经济人才培养基地。

其次,加强学院与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的合作,探索满足专业岗位群需要的教学模式,多角度、多形式、多手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把夯实理论基础知识和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新高职生(专科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差异化的服务。同时,在课程上实施辅修专业、辅修课程制度,重视技能考证,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力。

(3)加强教师产学研教学能力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应积极开展产学研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和科研业务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产学研教育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如聘请技术专家、企业家、公司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实践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充实项目教师队伍。其次,邀请全国教育专家进校开设产学研教育师资培训班,以不断提升产学研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完善产学研教育课程体系。深化产学研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企业教育有机融合,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优质通识选修课、双语课程等。进一步加强精品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等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强化对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力度,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机制。同时,加强技术型、项目型、任务型等课程的建设,着力丰富选修课程,鼓励开设独立实验实践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5)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学校应通过设立产学研计划专项资金的方式支持产学研教育。同时以国家科研项目建设申报为基,加强与优势企业的沟通交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有关产学研的优惠政策,以增加科研项目的研究经费。需要明确的是高校与企业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时应提前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以及科研成果处理的问题,以防止后期出现利益争端。

(6)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实验室、实践基地等资源,积极拓展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从而为学校相关专业技术研发提供实验平台。其次,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参加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青春”活动等,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在产学研背景下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应用项目。

4.科研机构方面

(1)创新科研格局。科研机构首先应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科研同教研相结合的新格局。其中“全方位”指产学研中从宏观经济到微观个体中所涉及的环境体系;“多层次”则涉及从企业到市场,从学校到实训基地的各个纵向主体。将科研格局以科研为中心从横向到纵向,不断扩展和延伸形成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研”“教研”相结合的双结合格局。科研机构同职业院校共同引领科研发展大流,发展科研的力量,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支持。

(2)建立驱动合作制度。科研机构应建立规范驱动合作制度,以此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具体驱动合作制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应该建立顾问合作制[62],即科研机构应积极承担起企业和职业院校的顾问角色,在职业院校和企业遇到科研技术上的问题时,积极给予帮助和解答,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模式。其次,科研机构应建立互派交流制度,即科研机构与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人员定期的互派和交流,企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间思维的碰撞和研究成果的分享,能够增加合作交流的机会。最后,建立委托共研制度,即科研机构在职业院校或企业中进行委托研究,设立科研机构研究室,委派科研人员同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企业中的技术人员进行科研,促进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在科研技术上的深层次交流,建立信任机制,保证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顺利进行。

(3)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是职业院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教育的主要目的。科研机构在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向科技成果的应用领域进行倾斜,把科技成果转化放在与科研发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增强科研人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研机构通过外联市场和企业,内联学校,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最大程度实现技术和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科研—中试—生产”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57],促进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进行最大层面上的转化。

(4)积极促进“产学研”项目合作开发。“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发应将企业、高职、科研机构有机联合起来。从科研机构的视角来看,科技项目合作的促进应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长处,对高职和企业切实带来帮助,推动三位一体的发展。

七、职业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协同创新模式以构建产学研创新实践平台为中心任务,以当地政府的组织引导为前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依托当地优势资源,以社会大型企业为主体的方式,积极组织和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实践运行平台的建设和研发。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资金、技术、设备、实验室等资源优势,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共同构建科研项目大环境。同时以科研能力—实践创新力—市场驱动力形成三角支撑,努力形成创新创造、知识获取、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生态系统环境。

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聚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和模式运行的更新。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的基础上,我们应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使我国各个地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各具特色,齐放异彩。

1.政府

政府作为产学研协同的重要引导者,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来捏合各方力量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以促进产学研协同落到实处。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产学研协同体制、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提前做好预案,准备好解决办法。同时密切联系各方加强监督,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向正确方向前进,并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正确发展而收获社会效益。

2.企业

企业要明确发展方向,进行多元化发展。在发挥好自身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的同时,牢牢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扩大开放程度,对产学研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学习大型企业,重点产业的长处和特色,取长补短。以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获得相对应的经济学效益,并推动现代化市场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3.职业院校

高职院校的合作项目应致力于人才培养、交流项目开发。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教师与科研人员在一起进行双向学习、交流。通过实行共同的科研制度、同高职院校共同开发科研创新课程、特色课程等项目。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可使学生充分体会科研创新的感觉,了解科研的过程。能够与科研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开发项目,共同体会科研的成就感和魅力。人才培养、交流项目的开发,能够增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科研潜能,培养科研人才。

4.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要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实力优势,提供智力支持。以创新科研格局、建立驱动合作制度、充分转化科研成果等促进技术创新。同时,科研机构针对企业科技项目的开发,还应该着眼于市场,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优势,时刻站在发展的前沿,同企业共同制定科研合作计划,共同探讨市场走向、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63]。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将科研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引进,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同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结合。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以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号召为目标,积极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项目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未来经济产业复合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将更加需要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支撑,不断地融入新技术,新元素和新动力。最终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以凝各方力量、汇专业资源、聚新型思维、创科技成果的磅礴气势,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力量发挥至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实践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产学研职业院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逆行者的武汉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