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廉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
2019-12-30林枫
林 枫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开门七件事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不仅于此,首部茶书专著——唐《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P10)茶的社会属性被高度的概括起来,唯有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方能体会茶的“真味”。当前,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从横向上看,育人项目、载体和资源整合正积极地铺陈开来,而以茶廉文化纵向深入,塑造道德品质,培养人文精神,着力于大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 “三全育人”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茶廉文化的主要内涵
茶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茶饮过程中融廉洁自重、慎独修身等文化内涵的一种生活形态。她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知识学养、美学修养、家庭教养和社会修为等方面的内容,以茶雅心,陶冶个人情操,以茶敬客,协调人际关系,以茶行道,引领社会风尚。
(一)茶与中国人的生活。 茶由“南方之嘉木”后为高原“生命之饮”,不同地域的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选择了茶饮,茶先为“诸病之药”后成“开门七件事”之一,不同功能的茶类为人民带来了健康与愉悦,茶由达官贵人的宫乐雅饮后为寻常百姓的日常品饮,不同阶层从茶饮中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茶、利用茶的国家,今天14亿人里喝茶的人有4.7亿,年均增加2000万人[2]。与产茶相关的种植、流通与销售等经济形态,与饮茶相关的器具、摆设、场所等物质形态、与鉴茶有关的审评、斗茶、非遗传承等行业形态、与品茶相关的诗歌、散文和书画等文化形态,与茶俗相关的典礼、演出和纪念活动等民俗形态,融合为现代一套完整的茶产业发展链条,渗透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增长,强大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激发着茶于国人生活方式上的影响力。
(二)茶廉文化的核心内涵。 茶作为国人的生活方式,不限于个人的品饮,以茶为媒,往往在茶叙间缔造友谊,因此茶席间更多是社会价值的传达。唐代刘贞亮将饮茶功德归纳升华为“茶十德”,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3],赋予了茶饮在道德实践层面的功能。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将现代茶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联系,精辟地将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四字,廉俭育德、洁身自好、和处诚世、敬爱为人,廉字为首,明确了茶德的精神实质,茶廉文化包含着茶性的简朴、茶人的淳朴、茶韵的高雅和茶礼间的平等和谐。在品懂弄通茶性上要有知识学养的积累,从不断辨识的感官体验反观自我的德行,要有审美情趣的熏陶,从对一杯一器的摆弄中寻找圆润协调、顺畅匀称之道,要有客来敬茶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家庭教养,于茶席间平等无类,营造宾至如归的惬意感,要有对茶、水、器、境与人的关系的灵活把控能力,传递简约美学下的人文精神,从而在茶叙间完成人与人之间守规矩、亲和合、顺应人伦、克己爱人的修为养成。因此,把握茶廉文化的核心内涵,有利于耕耘中华茶文化在国人精神家园繁衍的沃土,进而培育出文化自信的大众基础。
(三)茶廉文化的时代价值。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存在表面化、形式化和与娱乐化的倾向,根源还在于未能将文化渗透与学习者的的德育成长相关联,停留于观赏、喝彩等层面,未触及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与日常生活。茶廉文化充满了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天人合一、和谐完美、积极有为、以人为本、敦厚朴实和温文婉约的人性精神,这种文化的渗透不急不燥,润物无声,与现代快节奏的浮躁之风迥然有异。《乡饮酒义》云:“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4](P424)礼是德的外在形式,宴饮之礼,意不在所饮之物,亦不在吃喝之乐,而是德治教化理想之实践。酒饮与茶饮皆是日常生活,于生活化的操行平台上规定礼仪、约定章法,最终落实于茶席茶会间的默契融合,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浸润在茶廉文化的思维方式、情感认同、持操修炼和文化传播之中,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中的良性互动,其人文意义不可低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茶廉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P4)。茶廉文化有效促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培育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从而自觉抵御拜金主义的诱惑、低俗腐朽思想的浸蚀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古有周武王伐纣得巴蜀之师,以茶入宴,反思商纣嗜酒纸醉金迷;南北朝时孙皓知爱臣韦瞿不胜酒力,首创“以茶代酒”,还有东晋太守陆纳以茶示俭……这些内容可以与茶为主题的诗歌、书画、音乐等艺文形式存在,也可以与茶事结合的宗教、文学、哲学等活动存在,在事茶的过程中恰似一个个文化基因被不断地唤醒。茶树茶类茶名、茶礼茶俗茶风、茶饮茶艺茶赏、茶器茶席茶会、茶诗茶人茶典等这些都蕴含着以茶倡廉、以茶明廉的生动素材,滋养着个人的学养,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日常生活。
(一)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力 思政教育可改变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的意志传导方式,采取茶廉文化的平行交流。在识茶之中体会尊重自然法则之道,在行茶中体会体己敬人处事之道,在组织茶会中体会简约圆满中取舍之道,有效的关联了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使他们为和谐的目标调整茶、器、水、人与境的关系,实操演练,不断打磨,并根据气氛的反映修正自己对茶空间的组织协调力,将破坏清淡闲雅的不和谐元素降到最低。
(二)增进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学茶事茶不停留在口头表达或者舞台表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边学习边践行,带动家人和朋友共同沉浸在祥和愉悦的茶聚氛围中,因此,将受到更多人的接纳与青睐。换言之,八小时之外的闲暇时间将被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充实,更多地注重文化内涵的交流,享受人伦、人情的平淡清欢,享受一杯清茶下的思想交流与碰撞,这即是向大学生倡导示范和谐的家风、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
(三)推进育人成效的持续性 品茗被誉为君子“四般闲事”,与诗歌一起为君子的宦海沉浮带来心灵的蔚籍和理想的指引,唐代皎然云:“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6](P6030),以茶入道,茶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尚简朴,制度文化尚诚信、行为文化尚礼教、心态文化尚德修,围绕着“廉”为核心,茶人的学养、教养与修养不断进阶,是一种坚定价值取向而不断“加磁”的过程。因此,茶文化的学习与践行日行不竭,是一种终身学习深入的艺术形式,对人性灵的滋养,对人意志的磨练,当终身受益。
三、思政教育纳入茶廉文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以上所述,创新传统文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从茶廉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探索一条富有特色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度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7]可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一种多元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为茶廉文化在育人目标、育人过程和育人成效等方面的融合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一)多场域倡导茶廉文化
以课堂为主阵地,并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网络空间中倡导茶廉文化。我们要将茶廉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彰显特色,彰显品位。在第一课堂上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茶不尚市尚隐,于深山水涧默然生长,茶不尚浓烈刺激尚清爽幽长,香气滋味慢慢释放苦尽甘来,茶不尚奢尚俭,器具二十四井然有序,简而不陋,围绕着以上特点,第一课堂将茶道精神即精行俭德之人的修为素养解读出来;同时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要推广的是简约的艺术审美,切勿过繁过奢的器物与排场反而落入俗套。网络空间的宣传中突出以茶会友的和谐氛围,无论是家庭茶的亲切自然还是茶会的庄严热闹,塑造的是教师干部守规矩、尚合和,学生谦逊有礼、善思进取的艺术形象,微信中的主题栏目可通过“茶礼百科”“茶美器洁”“茶和天下”传递美学讯息;第二、第三课堂上可以戏剧作品向大众推广茶廉文化,即运用茶艺编创的形式,把历史、文学、演说、音乐、茶席、舞美等围绕一个主题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精致化,达到类似与戏剧的形式之美,如展现陆羽气节的《六羡歌》、呈现林语堂品味生活的《林语堂与茶的文学情缘》等,以茶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书画、音乐等艺文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参与者综合素养的有效调动,打造茶廉文化题材的课本剧诠释方式。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历史、来自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8]。因此,在校园文化氛围中要培育茶廉文化之苗,深耕茶廉文化土壤,逐步推进“入兰芝室久而自芳”的育人优势,让文化育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以文化人推进茶道研习
以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文化传播、文化熏陶和文化渗透的过程介入,推进茶廉文化的全员研习。茶自古为恬静清雅的象征,廉俭育德、洁身自好、和处诚世、敬爱为人,“一杯清茶问古今,两袖清风为苍生”,茶廉文化的品质得到世人的认同。因此,在茶廉文化传播初期,要以茶品的感官体验与情境带入为主,可感、可触、可鉴别,多让大学生感受茶的丰富性与层次感,做到看能察色,闻能辨香,触能知微,从感官通达心灵,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同时多举办茶会,推动恭敬礼让,处处为对方着想的茶席主人的角色扮演,启发大学生做出“廉美和敬”相契合的气质调试,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随着识茶、习茶的深入,特别是要讲解并突出茶诗经典中浸润的君子品质——淡泊名利、返璞归真与弘毅担当,推动学生回归经典阅读,领会先贤圣人在茶饮中寻求通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之道。从而将经典的学习、技艺的研习、生命感觉世界的培育书写融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茶文化,经典茶语“清茶一杯,手捧一卷,操持雅好,神游物外”[9](P128),意涵深厚,物质与精神、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褒扬茶文化至崇高境界。可见,通过茶廉文化的解读,可以启发大学生正心树德,将茶道倡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内化为素质修养,养正气、涵美育、孕美德,激活大学生的文化解读与思考能力,成为“文以载道”的接受者与传播者。
(三)知行合一促进茶礼的日常养成
以“十大育人”体制为平台,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生茶礼的日常养成。“全过程育人”是指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通过与其发生的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关联工作,发挥育人功效,实现高校对大学生施教环节的全覆盖[10]。课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崇尚健康阳光的日常生活方式,做到课堂听讲和课后修身的一致,务实求真,知行合一,以德为先;在科研中要引导大学生物尽其用,精进有为,在简约精俭中实现更大的价值;实践中要培养每位大学生为茶席与茶会的掌控者,周顾周全、诚心有礼;在文化教养中学会自重自爱而得人敬爱,事茶从容稳健、行茶和缓均匀、待人平等谦恭;在网络文明中营造清新雅致的氛围,解读一茶一器的内涵与教化意义;在心理教育中引导敬茶沏茶的反复操练对人精神气质的调节;在管理、服务与资助中融入平等的对话机制,推动师生在以茶会友的平台上,互敬互爱、敞开心扉、悦己纳人,释放礼貌、纯洁与人情的茶空间价值,引导平等、和谐、感恩与赞誉的气氛;组织育人中则引导价值认同,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心性相投之人才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忠诚正直、光明磊落,将茶叙作为交流思想、碰撞创意的沙龙平台。在大学课堂里,特别讨论会上,可以茶为媒,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的师生围坐,破除专业壁垒,拓展知识视野,了悟人生真谛,这也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尝试。